用爱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
2014-12-30王家臣
王家臣
用爱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要培养孩子真诚的爱、广博的爱;要增加孩子的爱的厚度、爱的宽度、爱的长度。
1.增加爱的厚度,从身边入手
对于小学生来说,爱的教育不是给他们讲多少道理,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在他们心中树立形象,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事例在他们的灵魂里留下烙印。低年级的小孩子不是不懂爱,而是爱得不深,他们的爱更多是一种依恋,一种口头上的表达,一种天真的游戏。成人没指望他们给予,孩子也没有去践行的责任。这种爱是“嘴巴一张就来,屁股一掉就忘”的。“三岁看到老”,儿童时期是一个很关键的年龄段,在这个时期,培养他们以真诚的态度爱他所爱,爱他该爱,将有益于他们的一生。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做类似于“孔融让梨”的游戏。初做,孩子信以为真;再做,孩子如法炮制;三做,大人不把好的东西让给孩子,有的孩子就在心里埋怨大人和自己争东西。本来是想用“孔融让梨”的事例来激发正能量,结果事与愿违。久而久之,孩子反而认为他们可以“虚让”,但却要“实得”,把好东西留给别人只是一个表演的过程。当爱成为一种游戏的时候,一个严肃的话题常会从深沉走向浮躁,从做人走向作秀。
拷问心灵,在爱的教育的历程中,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是不是偏离了爱之教育的本意?是不是形式大于了本质?再到小学品德课堂看一看,以本为本的教育,更是充斥教学的始终。真的教育是要打动心灵的,现在的孩子许多时候,说什么,都知道;做什么,常忘却。形式主义的教育带来的是口头上的明白,行动上的疏忽、淡化、被动甚至是遗忘。
“品德与生活”这个书名就暗示了我们的一些教育策略——品德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最形象的品德教育的源泉。品德教育是一个“攻心”过程,只有真的打动了,才能让孩子自觉地付诸行动。如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有的教师在上这一课时,请家长来听课,现场随机采访几位家长,请他们谈谈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事,家长的发言有感而发,有的热泪横流,然后,让孩子在现场和家长进行感情的交流,写“亲情悄悄话”,在音乐声中,将感恩卡送到现场父母手中,并大声地说出对父母的真爱。
孩子可以稚嫩,但不可以虚伪,用活动的真实进程来展现真诚,体验真诚,求真的教育才能碰撞出爱的火花。对学生的教育越深刻,爱才更有厚度。
2.增加爱的宽度,从情趣入手
爱的宽度更多是讲的一种包容,一种博爱。“我们必须博爱众生。这样一来不可能的事就变为可能。”(爱默生)“小人常戚戚”是“小算盘”敲的;“君子坦荡荡”是大胸襟撑的。“天下为公”,博爱众生,推翻的是一个腐朽的王朝,带来的是一个共和的气象。
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中有《我爱我家》《眼睛与耳朵的诉说》《小手拉小手》《让校园更美好》等许多讲爱的包容的,我们要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动物、爱自然、爱我们这个社会。只有通过大爱教育,学生才会从小养成一种担当意识、一种感恩意识。
我们不要求小学生有大爱的能力,但必须有大爱的意识,对小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我们更多的是要从情趣入手,如《关心老人》教学设计:
(1)播放多媒体动画《敬老国》故事,然后讨论:“弃老国”到“敬老国”的变化,人们是怎样想的?
(2)演一演:奶奶接送留守儿童。
(3)假如你是神笔马良,你准备为老人画点什么送给他们?
(4)出示生活中的多种情境,让学生判断行为的正误。
(5)多媒体出示孩子在家的表现录像,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想法,做得是否正确,应该怎么做?
(6)讨论:生活中除了老人需要关心,我们还要关心哪些人?出示《关心比我弱小的人》片段,说说读后感。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文本情境、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心尊重老人,进而拓展为要关心一切比自己弱小的人。
3.增加爱的长度,从习惯入手
一个人奉献一两次爱心很容易,奉献一辈子的爱心就很难。增加爱的长度,要从习惯入手。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品德,暴露我们的本性,左右我们的成功。“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能随心所欲行事却不违反礼仪规则,这是缘于长期的修身养性和礼仪约束,继而成为习惯,是习惯成自然的结果。我们常常提醒别人怎么做,别人的心里未必想这么做,要从口头上的提示转变为别人心里的自我提示,一定要从培养习惯入手,这样,他们爱起来才会变成一种自然。
爱的长度和宽度之间是相对的,爱的宽度丰盈了,就有可能成为爱的长度。正如有的人一生都在从事公益的事业,用他们的爱心温暖社会上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他们把爱的宽度做成了人生爱的长度。
用爱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我们每个教师本身要有一种大爱思想,当我们用真心、真行、真思来影响孩子,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