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明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贵州行动

2014-12-30吴文仙

当代贵州 2014年33期
关键词:大歌海龙侗族

吴文仙

编者按:2014年5月17日,省委省政府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 年)》,目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怎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和目标是哪些?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专访。

非遗保护 规划先行

:从2005年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概念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过去10年,贵州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许 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省份,全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名录74项(125处)、省级440项(568处),国家级传承人57名、省级301名, 建立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8 个。以侗族大歌、苗族服饰、苗族史诗 《亚鲁王》和茅台酒酿制技艺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各民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通过多年的抢救整理宣传,贵州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贝,已经声名远播,成为贵州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符号。

:在非遗保护工作进入第2个10年,5月17日,省文化厅牵头编制、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 年)》(下文简称《规划》)。请谈谈《规划》出台的背景?

许 明:前10年贵州省“非遗”保护工作更多地放在普查抢救,挖掘展示等方面,其目的是盘点清楚家底,让更多的人关注祖先的遗产,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随着这项工作逐渐展开,我们意识到还需要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社会的广泛动员和积极参与,这又需要民众的广泛发动也即文化自觉;需要更广地域更长时段的可持续保护发展规划,科学引领规范各级各地的保护行动和工作。

为此,省委领导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召开专题会议,亲自部署和安排《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经专家论证,并征求各方意见修改完善,5月17日,省委省政府正式下发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的编制,有利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文化部门一家的工作上升为全省文化战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来做。

这对于非遗大省贵州而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的重要举措。

:根据《规划》,省文化厅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和目标有哪些?

许 明:这个《规划》是省委、省政府对未来七年全省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总要求和总部署。落实规划,近期要重点做好8个方面的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度调查, 建设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培养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人队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无愧时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推介传播系列活动及品牌建设;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平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期望在全社会形成高度共识,对非遗项目蕴涵的精神文化价值发自内心的热爱珍惜,保护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非遗项目赖以传承的文化生态和土壤在一些重点区域和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得到有效保护;重点项目骨干传承人队伍后继有人;非遗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生产有亮点。“多彩贵州”品牌成为中国著名文化符号和标志, 贵州成为中国原生态文化集聚展示交流重要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作演讲时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文化交流和文化走出去方面,我们有什么考虑?

许 明:这也是《规划》里的重要内容。今年盛夏,由省文化厅主办的“爽爽的贵阳·原生态音乐之夏”,邀请了国际国内总计45支原生态音乐舞蹈团队到贵州,与省内17支团队同台交流演出。其中15支团队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国内30支团队来自18个兄弟省区。《侗歌声声—嘎老》《八面来风》《山花烂漫》《南腔北韵》《大美原音》五台节目,十五场演出,精彩纷呈。充分体现了今日贵州多元、包容、开放、创新的文化自信。5万多贵阳市民,不出家门就观赏到世界多地原住民族绚丽多姿的歌舞民俗表演。

全省丰富的民族歌舞非遗项目展示,让同台演出的国际国内同行大为赞叹,台下幕后演员们互相交流切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仅在与外界的比较中开阔了视野,更在交流中明白民族文化是我们身份识别的根,唯有守护好这个根,我们才不会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己。

整全保护   促进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农耕社会的产物,由于时代变革,今天对它的保护面临文化生态变化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矛盾。比如贵州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侗族大歌,因侗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歌师后继乏人,侗歌的传习传唱现状堪忧。对此我们有什么考虑?

许 明:确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果不从她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文化生态入手,无论什么样的措施都不过是杯水车薪。鉴于此,着力于非遗项目所在地的文化生态保护,无疑是当前最急迫的基础性工作。围绕这个重点,省文化厅在工作方式上从单个非遗项目保护转变为区域与项目保护并重,已经将非遗资源丰富的黔东南州全境申报为全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在编制保护规划实验方案,重点在保存当地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态,确保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同时还设立了两个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次,在省内选择一些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申报列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住建部的保护规划,由专家指导帮助制定保护规划并实施,防止破坏。

全省现有10个古村落进入保护名单,第一批实施的有安顺云山屯、榕江大利、黎平地扪三个村落。保护资金总计2000多万元,主要用于文物本体修缮保护,环境整治,三防工程等;其三是选择一批重点非遗项目,比如侗族大歌,制定实施“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在侗族大歌传唱的核心区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开展侗族大歌传承系列活动。包括扶持传承人培养、保护重要的民俗节庆、广泛动员侗族村落开展侗歌传唱比赛、评选“侗族大歌保护示范村”等。期望通过这些措施,激励民间传承积极性,争取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活更长时间,让我们的子孙还能在这些遗产和传统中熏陶、长大,由此出发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侗族大歌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瑰宝,怎么样让更多的人知道、懂得、欣赏她?

许 明:你提出了一个文化遗产如何创新发展的大问题。要让侗族大歌、《亚鲁王》这样的非遗宝贝,走出贵州,有更多的人知道、懂得、欣赏,必须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提升转换创新。比如吸收侗族音乐特点,重新创作汉语演唱的流行音乐和艺术精品。这方面,省文化厅正在研究推动,希望在明后年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搬上舞台。

:贵州省有很多重点文物,省文化厅今年正在就海龙囤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许 明:位于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龙岩山上的海龙屯土司遗址,是我国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集军事防御与离宫性质为一体的大型土司遗址。海龙屯的建筑遗存反映了古代西南地区的建筑工艺技术,是宋、元、明时期山地石头建筑的典型杰作,也是研究土司制度以及中世纪贵州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2年3月,海龙屯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11月,海龙囤遗址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审查确定海龙屯土司遗址为中国2015年向世界文化遗产组织申报项目。今年9月中旬,海龙屯遗址通过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的现场考察评估,整体申遗工作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文物局的干部职工作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局班子以及考古所,文物保护中心的许多同仁,为了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本体修复,几个月吃住在龙岩山上,风餐饮露,苦并快乐着,期盼明年海龙屯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次成功。这对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都将带来积极影响。(责任编辑/霍庆涛)

猜你喜欢

大歌海龙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奇妙的“中华海龙”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海龙与海马
海龙卷是什么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