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汉学”“支那学”

2014-12-29邹濬智

现代阅读 2014年6期

“国学”、“汉学”与“支那学”

“国学”一词最早是由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章太炎所提出的。在他的《国故论衡》及《国学略说》当中,都用到“国学”来称呼研究中华文化及弘扬中国学术精粹的学问。后来的人普遍使用这个词,约定成俗,“国学”也就成为概括中国一切学问的总称。

由于“国学”博大精深,一直以来吸引着不少西方学者投身其中,这些学者也称呼“国学”作“汉学”(Sinology)的。事实上“汉学”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相对于“西学”(西方学问的总称,由清末张之洞所提出)的意涵,即“国学”。但另一个含义,相对于“宋学”(两宋时期,探讨儒家心性及修养方法的学术潮流十分蓬勃,后世称“宋学”),即钻研典籍字句及名物意义的学问,因为这种做学问的方法在汉代很热门,所以后世称它作“汉学”,有部分原因大概是西方学者为了奠定深入研究的语言基础,所以一开始多半先从汉语语言文字的研究着手的关系。

除了“汉学”,日本称呼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叫“支那学”。“支那”本来是印度梵文对“中国”的音译。隋唐之后,这称呼随着佛教传入日本,日本民间也就流行起以“支那”指代“中国”的称呼,之后也才有人以“支那学”作为研究中国诸种学问的总称。民国初建,中国各地割据势力并不统一,日本一时之间无法承认中华民国,当时便明文规定不论中国政权如何递嬗,一律称作“支那”。因此“支那”一词便隐约有指涉“分裂、不稳定的中国政权”的意思,再加上日本是使用汉字的国家,却以外来译音“支那”来称呼中国,这称呼明显带有贬义,所以现今“支那”一词已被舍弃不用,自然也就鲜少有人用“支那学”来指代“中国一切学问的总称”了。

西方学者称“国学”为“汉学”,很容易和兴起于汉朝的字句名物之学相混淆,自然有主张改“汉学”为“华学”、“远东学”、“东方学”或“中国学”的声音传出。不过现在学术界已经习惯称本国的学问为“国学”、西方学者称中国的学问作“汉学”,名称上不好再随意更改。

国学的内容是什么?

国学浩如烟海,简单几句话是道不尽的。清朝姚鼐认为中国学术的内容包括“义理”(即哲学思想)、“考据”(研究语言文字、历史名物及考古等)及“辞章”(文学艺术)三大领域,但清末曾国藩觉得这种讲法不大周全,因为姚鼐遗漏了“经世济民”(直接应用于生活的实用科学知识)这类学问。

今人高明先生的“中华学术体系表”对国学的内容解说得较为完整,高明说考据之学的内容是考据文字、文籍及古物的学问;义理之学讲的是包含经学、诸子学、玄学、佛学、理学、宗教哲学及现代新哲学;辞章之学指的是创作及批评文学作品的学问,广义上还可以包括非文字的其他艺术形态的探索;经世之学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和术数学的总称。高明对国学的分类和说明大致是不错的。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写给年轻人的简明国学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