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先骕,不应遗忘的老校长

2014-12-29智效民

现代阅读 2014年6期

胡先骕(1894~1968年),著名植物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起,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中正大学校长。

中国植物学界的领军人物

胡先骕,字步曾,江西南昌人。1909年,胡先骕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因颇有诗名,被誉为“大学十君”之一。辛亥革命后,他在母亲的熏陶和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对植物学产生兴趣,并以此为终生志业。

1912年,他考取江西省赴美留学资格,于第二年进入加州柏克莱大学农学院。1915年加入中国科学社。1916年学成回国,先在京法政专门学校担任英语教师,后来回到江西,担任庐山森林局副局长,开始从事专业工作。1918年,受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请,担任农科教授。1922年该校扩充为东南大学后,胡先骕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系。

1923年胡先骕再度赴美留学,192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南京,在东南大学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工作。1928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査所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下正式成立,胡先骕担任植物部主任,并很快担任所长。

20世纪30年代,胡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会长,成为中国植物学界的领军人物。1935年中央研究院成立评议会,他当选为评议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胡先骕留在北平,潜心科学研究。有人找他担任伪职,被他坚决拒绝。

1940年9月,教育部任命他担任中正大学校长,他离开昆明去江西泰和赴任。

中正大学是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为了发展地方教育,向蒋介石建议成立的。当时江西省会城市南昌被日军占领,省政府迁往泰和,中正大学的校址就定在泰和的杏岭。

中正大学是1940年10月31日正式成立的。为此,蒋介石专门发来训词,其中谈到他的教育主张是“文武合一”、“术徳兼修”。“所谓文武合一者,即恢复古代以六艺为教之主旨,俾吾在学青年之精神体魄生活习惯,均无愧一战斗军人之标准。所谓术德兼修者,即谓教育之功用,不仅在传习知能,而当以造就人格为基本。”这些话与胡先骕的一贯主张非常吻合。

率真可爱的人格风范

据中正大学学生回忆,开学那天,胡先骕“身着马褂长袍的中装礼服,鼻梁架着一副宽边玳瑁眼镜,上唇还蓄着一小撮髭须”主持了开学典礼。一周后,他在周会上对同学们说:“在国外的知名大学,如牛津、剑桥,学生们是很难见到校长的,在校4年,一般可能只有两次见到校长的机会;一次是始业典礼,—次是毕业典礼。今天,诸生能够如此轻易地见到我,这是你们毕生的荣幸。”周会结束后,大家对这段开场白议论纷纷。有人说:“哇!好大的口气!”有人说:“从来没见过这么自负的人!”也有人说:“我们的校长率性得可爱!”

无论别人怎么说,胡先骕的率真自负是一贯的。后来他在广西大学讲演,一开始就说:“我是国际国内都有名的科学家,我的名字早已在历史上注定了!诸生今天能够听到我的讲演,这是你们莫大的荣幸!”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有人还发出嘘声,但胡先骕却熟视无睹,继续讲演。讲演结束后,掌声四起,经久不息,说明大家对他的认可。

胡先骕主持中正大学时,经常请本校名师和校外名人发表演讲。每次讲完,胡先骕都要做个总结。据说,胡先骕的总结往往比演讲人还要精彩。有一次,本校文法学院院长马博厂做完学术报告,胡先骕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并且说:“想不到马院长不学无术,一至于此!”

在胡先骕的带动下,中正大学师生把自己的命运与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兴衰紧紧地联系起来。1942年,日军发动浙赣会战,中正大学一边准备疏散,一边成立战地服务团,由胡先骕担任名誉团长,著名教授姚名达担任团长,赴赣北等地慰问。

姚名达一行在前方不幸与日军遭遇。他用日语向敌人说明自己的身份,却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他只好赤手空拳与日寇展开搏斗,不幸中弹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学生吴昌达。消息传出,海内外为之震惊。包括《新华日报》在内的各路媒体都多次报道他们的英勇事迹。

不久,江西省政府在中正大学礼堂为两位烈士举行公祭,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前来参加,曾出现从“码头到杏岭,沿途路祭,万人痛哭”的感人场面。据一位校友回忆,他在学校看到胡校长哭过两次,一次是这一年春末夏初,学校50多人感染疟疾,有半数“英年早逝”,学校举行公祭,“校长踉跄而至,恸哭失声,久久无法自抑”。另一次就是“当姚、吴两烈士的灵柩运抵学校大礼堂时,校长抚棺大恸。此情此景,至今历历在目”。

胡先骕担任校长后,为了实现“名人名校”的办学理念,他先后请来蔡方荫、俞调梅、戴良谟、张闻骏、周拾禄、叶青、雷洁琼、王易、欧阳祖经、姚名达、王宗和、刘干才、潘大逵、卢润孚等人担任教授。胡先骕还在杏岭山坡上建起一栋两层楼房供研究部使用,楼内辟有中山室和资料室。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校还建有实验室和实习工厂。

胡先骕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需求也非常关心。胡先骕指出:“古今中外名人乐于过简朴生活的不胜枚举。”中国古代圣贤所谓“一箪食,一瓢饮”,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与古希腊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是一致的。所谓真,就是真理,它包括精神上的真理和自然界的真理。前者有中外先哲留给我们的遗产,足够一生去研究;后者的范围广阔无垠,也足够我们毕生去探求。至于美的欣赏和善的修养,完全可以充实每一个人的生活,使人生充满快乐。他认为“我们一生的精力不应该限于职业,在从事职业之暇,应善于利用时间,去追求真善美,去追求世上无穷的知识”,这样才能获得丰富快乐的人生。

为保护学生而辞职

1943年上半年,中正大学青年剧社在泰和城内举行义演,演出话剧《野玫瑰》。第二天,当地的《民国日报》刊登一则简讯:“国立中正大学青年剧社昨晚公演话剧《野玫瑰》,演出成绩欠佳,秩序尤成问题。”该报由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主办,消息刊登后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激起学生的强烈反响。

学生找报社交涉,认为这个报道失实,影响了剧社的演出声誉,要求予以更正。但是报社方面却始终虚与委蛇,毫无解决问题的诚意,直到义演结束,也没有任何表示。在多次交涉终无结果的情况下,学生们情绪失控一哄而起,把报社砸烂,并且围攻了省党部,迫使省党部主任越墙而逃。事件发生后,日军乘机大做文章,说国立中正大学反对抗战,与中国国民党发生激烈冲突。蒋介石闻讯也非常生气,责令朱家骅等人严肃处理此事。为此,陈立夫和朱家骅先后来到中正大学,正在重庆的胡先骕也赶回学校。

胡校长回来后,马上把主持剧社的谭峙军找来,在详细了解当时的情况后,对他说:“事情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现在你冷静想一想,为什么一定要去打报馆?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然后扬了扬手说,“你不要不经思索便急于回答我的问题。你冷静地想想,想清楚了,再回答。”谭峙军想了半天,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便回答说:“报告校长!我想过了!我实在仍然想不出更好的法子。”胡先骕听完后,平静而慈祥地说:“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天,你仍旧认为除了采取野蛮手段而外,别无其他方法可以解决,可见得也并非一时冲动。”胡先骕接着说:“不过,年轻人动辄打架,总是不好的!你们也应该受点儿处分……既然不是你一个人闯的祸,那么好汉做事好汉当,你叫所有去打过的同学大家签名,你去吧!”谭峙军正要出门,胡先骕又叮嘱说:“你不要签第—名,这种事儿没有什么风头好出的!”

谭峙军回到宿舍,召集同学们在两张大纸上不规则地签了名送了过来。第二天,公布栏贴出布告,对签名同学给予处分。当事人邹嗣奇后来回忆说,胡校长回来后,曾召集全校师生大会,他在会上幽默了几句,然后掏出一张条子,提高嗓门说,这是蒋委员长的命令:“着中正大学校长迅即返校,惩办为首学生。”但是怎么惩办你们呢?我看还是惩办我吧!都是我教育无方,使你们闯下大祸。接着胡校长又将复电中央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遍,最后胡校长说,尽管如此,我对你们还是要做点处分的。凡是去打了报社的,签上—个名,各人记大过一次,但是不取消你们的助学金,也不影响你们毕业和找工作。

不久,胡先骕果然辞职。关于胡先骕的辞职,胡宗刚另有看法。他在《不该遗忘的胡先骕》中说,胡先骕辞职表面上看是因为《民国日报》事件,其实是蒋经国所为。当年蒋经国为了扩大自己势力,想把中正大学迁往赣州,被胡先骕拒绝。因此他向蒋介石进了馋言,才迫使胡先骕辞职。

(摘自中国华侨出版社《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