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帝都洛阳的佛教祖庭
2014-12-29南洛
马年已至,网络上掀起了一场“马背上的娱乐”。这因为现代人的生活离奔腾的马儿太远,离工业化生活节奏太近。“马上就要”的焦虑催逼着每个人。
时间穿越到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大汉王朝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明帝刘庄也体会了一把“马上就要”的焦虑。一日晚上,明帝夜宿南宫,梦中见到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心情愉悦。次日早上,明帝召集大臣,说梦与大臣,问及这是何方神圣?大臣傅毅解道:臣听说,天竺有得道者,人们称其为佛,可以凭空飞行,通体有光,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有所悟道,于是“马上要金人”,派了羽林郞中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二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这是比“唐僧”要早得多的西域求法之行。
从繁华的帝都洛阳到西域的蛮荒之地,秦景、王遵等一干人骑在白马上,头也不回地“西天取经”去了。他们愣是走了两年,到永平十年(公元67年),才走到大月氏国。使者遇到了两位东游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于是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大汉弘法布教。二人应允,与汉使一起,用白马负经,带着佛像返回洛阳。
使者们完成使命回来了,明帝很高兴,看见佛像与梦中形象契合,更加礼遇二位高僧,不仅亲自接待,而且还安排他们暂住官署大鸿胪,也就是后人常说的鸿胪寺。之后,又敕令在帝都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仿天竺式样兴建僧院。因为白马驮经有功,僧院即以“白马”命名。为表示重视,皇帝又特许僧院以官署常用的“寺”相称,合起来就是“白马寺”。这是后世对白马寺来历流传最广的说法,被广泛记载在《理惑论》、《四十二章经序》、《后汉纪》、《后汉书》、《高僧传》、《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典籍中,史称“永平求法”。白马寺可以说是中国史上首次公派西天取经的辉煌成果,从此天下僧院都荣誉地以“寺”相称。清亡后,大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一干官署名称消失,寺于是成为僧院特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白马寺。
“永平求法”捧红了白马,小说《西游记》很可能就受此启发才有了白龙马驮经、帮助唐僧西天取经的情节。
汉明帝捧红了白马寺,作为一名佛教的超级粉丝,明帝后来又在南宫的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做佛像,明帝的寿陵也被要求有浮图像(佛像)。这一时期国丰民宁,四夷归附,老百姓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在皇帝的带动下,学佛法的人慢慢多起来了,而白马寺则成发扬佛教的一大策源地。
今天的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建筑是明代的,但位置还是汉代的原初位置,坐落在邙山、洛水之间,远远望去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
最外围的白马寺山门是牌坊式歇山顶的形制,有三个门洞,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入得三门,便是要持戒修道。白马寺的山门比较简朴,只是大书三行字,“觉林”、“法苑”和“中国第一古刹”,标志自己的身份。山门上部分石块上还有工匠建造时留下的“彩蛋”,刻有工匠“左仲”、“李伯”等姓名,不少人认为工匠石刻之石当属东汉遗物。
作为佛典入华最早的官办集中翻译研究基地,入华的印度佛教“传教士”摄摩腾、竺法兰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在金庸的笔下,8部《四十二章经》关乎大清龙脉,里面的羊皮碎片合起来是一张满人在关外的藏宝图。其实《四十二章经》是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内容主要是“阐述早期佛教(小乘)的基本教义,重点是人生无常和爱欲之蔽。认为人的生命非常短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无常变迀,劝人们抛弃世俗欲望,追求出家修道的修行生活”。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白马寺因此在佛法的传播和阐释上拥有极为优越的地位,历代都有高僧览经求法。虽然后来刹寺林立,白马寺仍被尊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坐北朝南,走近大门就能看到高悬着的“白马寺”三个字,两侧的山墙上写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8个大字,这其实是佛教宣扬比较多的概念。“庄严国土”是佛门大愿,是要让世间如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成为美妙清静的净土;“利乐有情”中的“有情”是说一切有生命有灵魂的生物,即众生,“利乐”即利益、快乐,意思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快乐。
白马寺声名远扬,未到实地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认为寺中定有白马样的图腾。寺院大门前确有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看上去温驯敦实,吃苦耐劳,惹得不少游客爬上马背,立此存照,马背已被骑得溜滑。为了防止被更多游人骑照,石马已经被围了起来。其实石马并非驮经的白马,而是宋代石雕作品,原来放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女婿魏咸信墓前。1935年前后,当时的寺院为了重修白马寺,才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不过两匹毫无违和感的冒牌石马反而让白马寺显得更加完整。
从高处俯瞰,白马寺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一条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总共占地约4万平方米。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