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史家胡同博物馆
2014-12-29傅洋
小院原是民国时期的才女凌叔华的嫁妆,当年曾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这个小院聚会。据说,这间“小姐的大书房”比林徽因“太太的客厅”成名更早。
老北京的故事,多藏在了胡同里。要想探寻这些宝藏,就要到胡同里去。
在静谧的一个午后,我走进这座史家胡同24号小院。一进门就眼前一亮:真是个精致的院子,院子里参天的老柿子树荫遮蔽着灰砖落地的瓦房。小连廊上挂着两个鸟笼,鹩哥正在阳光的缝隙中梳理羽毛——活脱是电视剧里民国精致的大户人家。
进屋听讲解员一说,这里果然不一般。小院原是民国时期的才女凌叔华的嫁妆,当年曾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这个小院聚会。后来,女儿陈小滢将院子公益转让。因史家胡同人文底蕴深厚,保留了清末民国时期的原貌,就建了这个博物馆,以传承胡同之美。
馆内设有8个展厅和1个多功能厅,分别展示了史家胡同的历史变迁、院落旧日主人作品以及北京胡同旧时光。在正对大门的展厅中,铺着一块一块的旧砖,这是上世纪30年代的地砖,保留到了现在。像这样原汁原味的文物,这里还有很多,胡同老屋檐、瓦当、小镇兽,都是周围居民捐来的。这里还有不少完整的四合院模型,就是一个微缩小景观,连影壁和院里的隔断、小门墩都一清二楚。这间展厅还详细记录了胡同的由来,北京胡同门牌的变迁等内容,在雅致的环境中,细细读来,引人幽思。
穿过挂着竹帘的连廊,另外几间展馆也一览无余,其分别记录了凌叔华以及当年文人墨客在这间小院里的逸事。据说,这间“小姐的大书房”比林徽因“太太的客厅”成名更早。当年,陈衡恪、齐白石在这里组织过画会,泰戈尔在檀香木片上画了莲叶和佛像。也是在这里,凌叔华结识了丈夫陈西滢,并在这里养育女儿陈小滢。展馆里一张陈小滢在院中骑驴的照片十分生动有趣,据她回忆,当年爬上后院的假山,能一眼看到西山。
和文人书房形成对比的是展现老北京旧日生活的展厅,似乎这里要更接地气儿:铝质饭盒、老户口本、瓷热水壶、老月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小阳伞……再往前走,更有按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北京家庭布置复原的家居。这边是一床一桌,两椅两箱;那边是组合柜沙发床、黑白电视……我参观的时候,几位老人也在参观,他们几乎是对每件物品都要说上句:“这个当年我家也有……”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一间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将胡同的原貌用声音记录了下来。房间里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3个时间段,分春夏秋冬、风雨雪晴共70多种声音。以春天的胡同为例,燕子、风吹柳、猫咪一起出现在背景声音里,让人立刻穿越到那个年代的胡同里。许多声音连我这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也是头一次听见,比如“脚铃”、“震惊闺”、“虎撑”、“糖锣”。回家一问老爷子才知道,这些都是老北京商贩招揽生意时的响器,比如“震惊闺”由铁片组成,一声响,就是招呼大家来磨剪子戗菜刀。“糖锣”是卖糖时串胡同吸引小孩儿敲的锣。
见识了老北京胡同旧貌,了解了文人名士的小院生活,怀旧了过去时光。原以为不大的院子,走下来也一个多小时。回家的路上,当年这个小院的精致生活还不断出现在脑海里。
(摘自《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