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烂片泛滥 透支中国电影未来

2014-12-29刘道彩

现代阅读 2014年6期

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呈现井喷态势,但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并不等于纯电影艺术上的成功。回顾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历史性地达到217亿元,许多国产片都相继迈过5亿元票房大关。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所有“票房大片”都是口碑不佳的“话题影片”。“烂片”当道,跟风模仿以及圈钱、投机心理等,让这一产业在光鲜外表下充满挑战性和不确定性。

有媒体总结发现,许多高票房电影,要么是用钱“烧”出来的:被观众评为“刷新烂片底线”的《富春山居图》,在与投资方签约时,甚至连剧本都没写,但关于电影的整套的市场运营策划却早已开始,仅营销推广费用就达数千万元;要么是通过依傍中影集团等大树,或者私下与院线签署合作协议等,取得“霸王排片”:2013年6月《小时代》上映时,在北京、天津竟出现多家影院全天仅排映《小时代》一部影片的怪现象。

质疑声越多、骂声越烈,吸金速度越快。大量缺乏诚意的“烂片”充斥市场,不仅损害本土电影生态,也会误导观众的审美情趣,透支中国电影的信誉与未来。

目前我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全国共有银幕近2万块。虽然电影作为一种商品,赚钱是其硬道理,在偌大的中国市场,只要电影商懂得包装和忽悠,获取高票房或许已不再是件难事。但电影还是一种文化产品,说到底不只为了赚钱,它还应该是商业元素与艺术价值的结合,是启迪心灵的诚意之作。

曾几何时,中国香港享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但近年来这里的电影行情却日渐式微。对此,有专家指出,这些年“烂片”太多,观众对香港电影产生了不信任感,是一个最不容回避的问题。这对内地电影人不能不说是一种警示。

这些年,中国电影的强国梦虽然叫得响亮,但国际认可度却有待提高。2013年,我国全年只有45部影片销往海外,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有14亿元人民币,不到国内票房的7%,这与电影大国的地位严重不符。这虽然有电影推广经验等方面的问题,但一些电影人盲目追求高票房和商业利润,缺少人文底蕴与文化担当,拉低了国产电影的质量,恐怕是近几年国产电影难以真正“走出去”的重要原因。

(摘自《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