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纪委委员”不是腐败官员护身符

2014-12-29

现代阅读 2014年6期

2014年4月12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申维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引人瞩目的是,申维辰是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

申维辰不是近来第一个被查的纪委系统高官。在他之前,还有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道铭,四川省政协原主席李崇禧。金道铭曾多年任职纪检监察系统,官至中纪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交通部纪检组长、山西省纪委书记等,系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李崇禧则在纪委工作了13年,曾任四川省纪委书记,十六届中央纪委委员。但与他人不同的是,申维辰是在任的“中纪委委员”,也是“十八大”以来被查的纪委系统级别最高的在任官员。

“纪委的人”被查,表明中央的反腐意志,即便是“中纪委委员”也不是腐败官员的“护身符”。不管什么人,只要敢于以身试法,就要“零容忍”,务求严厉惩处,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反腐败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任何“灯下黑”的情形。

2014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各级纪委要解决好‘灯下黑’的问题,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你们是查人家的,谁查你们,这个问题要探索解决。”

这需要内部监督制度的完善。从2014年以来,中央纪委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制度尝试。中央纪委增设干部监督室,专门负责监督纪检监察干部;3月28日,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披露,“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

这种内部自上而下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一方面,可以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其自觉遵守党纪国法,自我约束,以身作则;另一方面,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强化权力运行的制衡和管控,防止权力滥用。

当然,查处“灯下黑”,剑指“内部人”,也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弥补内部监督的乏力或失灵。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媒体监督的作用更加突出,网民的眼睛可以观察到制度难以抵达的任何盲区。

这一切都要落实为实际的反腐行动,一旦发现纪委系统内部人员腐败线索就依法调查,决不容忍。

申维辰的被查就是一个典型个案。这对纪委系统内部有警示价值,对其他部门官员也是一种震慑。

(摘自《新京报》社论)(图片 听闻申维辰被查,4月13日就有部分太原龙潭片区居民走上街头放鞭炮庆祝.jpg 太原龙潭片区居民王胜利向记者展示龙潭片区居民房屋被强拆照片.jpg 图注:听闻申维辰被查,4月13日就有太原居民走上街头放鞭炮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