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的国语统一经过

2014-12-29曲振明

现代阅读 2014年6期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不一,但是以北京方言为标准的普通话最终成为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而普通话的推广,确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中国文字虽然在秦代就实行了统一,但是语言一直未能统一,给人们相互交流带来了许多障碍。特别是随着近代列强的入侵,建立租界,导致中国母语的进一步分裂。

中国首创拼音文字的人是福建省同安县人卢赣章。他早年学过英文,后来帮助在厦门传教的英国教士马约翰翻译《英华字典》,对英国文字与语言的一致,颇有感触,就想创造出一种大家容易接受的拼音文字来。他经过十几年研究,于光绪十七年(1892年)选定55个字符,组成一组罗马字式的字母,并著成《中国第一快节音新字》。时逢朝廷提倡变法维新,1898年,他的同乡京官,安徽人林辂存上奏光绪帝采用这种新字以便普及教育。光绪因此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调取这本著作,详加研究再定。不久发生“戊戌变法”,此事被搁置下来。1905年卢赣章亲自带着所著《切音字书》到北京,缴外务部进呈,却被学部驳回,从此未有结果。

中国最初提出以拼音字母拼写官话(北京话)统一汉语的人是直隶宁河县(今属天津)人王照。王照在“戊戌变法”中一直主张教育救国,1899年,变法失败后,与梁启超一同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间,他专心研究片假文字。1900年,王照潜回天津,由于不能公开活动,就暗自研究编辑了官话合声字母,采用汉字中的一部分作为字母来拼切官话。共有声母50个叫“字母”,外加“韵母”12个名为喉音。1903年,王照以学生王璞的名义,在北京创办官话合声字母义塾,极力进行推广。当时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两个人的赞同,首先是国学大师吴汝伦。他刚从日本考察归来,有感于日本用片假名统一国语的经验,明确提出以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统一国语。其次为教育家劳乃宣,主张用王照的字母为新字,并于王照50字母12韵外加宁音、吴音、闽广音。增为116个字母20韵,定名为“简字”,迭请光绪皇帝和学部,但始终未能通过。不久,宣统皇帝继位,劳乃宣当上了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他联合资政院议员江谦、严复等列议案通过,再奏学部实施。经过反复磋商,1911年,北京召开的中央教育会议正式通过“国语统一办法案”。

民国改元以后,大家开始重视国语统一。1912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临时教育会,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教育部根据此案于1913年2月在北京召集读音统一会。代表要精通音韵、文字学、外语和方言。由教育部邀请若干人,各省行政长官选派代表2人,蒙、藏、华侨代表各1人。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实际上,这是一个临时工作组织。第一步,审定国音,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共审定了7000余字的国音;第二步,要审定音素,采定字母。这些注音字母采自古文籀篆的笔画,声母24个,韵母12个,介母3个。

1918年10月,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随后又组织国语统一筹备会,预备讨论修正。此后,对注音字母尚有不少修改,特别对注音字母的次序进行了修改。1919年,教育部重新公布了注音字母次序。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国语统一有两种主张:其一,张士一提出的根本改造国音及注音字母,以“北平话”为标准语,平音为标准音;其二,钱玄同、赵元任等提出的用罗马字母为字母,拼成“国音”以代替注音字母。最后综合了二方的意见。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应国语统一会之请,公布国音罗马字母。即以罗马字母和注音字母对照。不久,国民政府大学院改为教育部,在部内设立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召开第一次年会。会上通过提议,改“注音字母”为“注音符号”,并提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此后,教育部内设立注音符号推广委员会,编制注音符号传习小册作为推广普及的工具。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国音常用字汇》可为正确国语的标准。

(摘自中国文史出版社《百年春秋:从晚清到新中国·旧闻遗珍》 主编:汪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