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衍生品市场
2014-12-29罗伯特·希勒束宇
近几年,“衍生品”变成被唾弃的词,许多人指责衍生品是一种邪恶的存在,还把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归咎于衍生品。
在衍生品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不过是我们所面临的风险中的一小部分罢了。
行为金融学家赫施·谢夫林和迈尔·斯塔特曼提出,对期权进行交易并非出于管理民众生计这个高尚的目的,而仅仅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这种交易的需求是巧言令色堆叠出来的,是销售期权的人利用顾客心理的弱点编造出来的。他们提出,对期权交易最有兴趣的不是那些自认为可以预测市场走向的人,兴趣最大的人是那些不懂市场、可能完全误解期权的功能并夸大期权价值的人。作为论据,谢夫林和斯塔特曼从期权经纪人的手册中摘录了一段。手册对可能成为经纪人的读者这样说:
销售人员:我记得您和我说过最近股票投资的收益令人不太满意。
潜在客户:是啊。我投资的那些股票收益都不好,有的根本没有收益。
销售人员:如果我有办法让您从明天开始,每购买一只股票都能打开三条收益通道,您觉得怎么样?
潜在客户:三个收入来源?分别是什么?
销售人员:第一个收入来源,只要你同意将刚刚买入的股票以远高出你的出价的水平卖出,你就能收入一大笔钱。达成这种协议后的第二个交易日钱就会到账,而且这笔钱永远是你的。第二个收入来源,作为股东应得的分红。第三个收入来源,你买股票付出的价格与协议出售价格之间的价差。
这种推销方式显然是有效的,但同时也是具有欺骗性的,它仅强调了收入来源的增加这个事实,没有比较万一股票价格超出协议出售价,出售者按照期权协议可能遭受的损失。如果客户的注意力完全没有集中在期权定价上,或者说客户不知道如何为期权定价,也就无从判断当前获得的期权报价是否合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很可能就一头扎进了一个无底洞。
小弗雷德·施韦德在1940年出版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一书中描述过一位期权经纪人鼓动客户购买自己手中所持股票的价外看跌期权(以低于当前市场价格出售的期权),原因是这一做法可以为其潜在损失筑底:
无法否认,上述措施为投资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险,实际上是一种“有条件”的保险。但与其他保险一样,都需要人们花钱购买。于是就回到最简单的问题上:其所收保费与其所提供的保障额度是否匹配?不幸的是,我们无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检验,但是这种检测的方式无疑将会耗费更多的资金。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施韦德写书的年代,期权交易行业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仍然没人写出一套关于期权定价的理论。如果要在这个市场中开展交易业务,那么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实际上,1900年法国数学家路易·巴切利亚曾经发表过一套可行的期权定价理论,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期权市场的参与者听说过他的理论。直到1964年情况才有改变,标志性事件是A·J.波尼斯和卡斯·斯普瑞克共同发表的数学论文。波尼斯对此现象的怪异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狭义范围内的证券分析其实主要是由会计数据得出的一些比例和一些粗浅的推算构成的。”
如果说期权定价问题对这些市场如此重要,那为什么一直没人关注其背后的数学理论呢?这从一个方面证实了推销期权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榨取客户的价值。
1940年,世界范围内同样没有一个专门进行期权交易的固定场所,所以人们根本无从得知期权经纪人给出的报价是否真的是市场价。第一家真正意义的期权交易所成立于1973年,即芝加哥期权交易所。
我们应该认识到,现有的金融体系离完美还有很远的距离。如果说1940年的交易员在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引导的情形下仍旧每天都进行期权交易,那么我们今天的金融市场确实称不上完美。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金融建议的社会,那么期权市场也可以更加贴近一些学者所设想的理想市场。如果这个市场能使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趋于一致,那么或许它还会拓展出许多有助益的特征。
(摘自中信出版社《金融与好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