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有危机感
2014-12-29祝大鸣
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一直使日本人的神经高度敏感。
直到2010年底,日本还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荣耀地位,这一地位日本保持了42年。但是,人们不要忘记,这一地位是占世界人口总数近2%(据2005年联合国统计资料,当年世界人口总数64.6475亿)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在一片废墟上,利用26年时间成就的。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再加上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使得日本人遇事精打细算,十分珍惜自己有限的国土资源,以厉行节约为立国之本。
从人口上看,8世纪初期的奈良时代(710~794年)日本的人口总数达到了400万。此后,日本人口激增,到了平安时代(795~1192年)初期已经接近800万。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人口达到3030万。到了1930年,日本人口达到6500万;到了1985年,日本人口已经达到了1.21亿;到了2010年,日本的人口总数达到了1.2781亿。如今,从人口数量来看,日本在全世界排第10位。
从国土面积上来看,日本的国土面积为37.7835万平方公里,是俄罗斯的约1/45,是中国和美国的约1/25,是巴西的约1/23,是澳大利亚的约1/20,是印度的约1/9。日本的国土面积在全世界排第61位。在排第61位的有限国土内,养育着排第10位的众多人口,其土地之匮乏可想而知。特别是像首都东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其23个区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3907万人,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从自然资源方面看,日本被大海包围,除去海产品、水源及森林资源外,其他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同时,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有限,可耕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据联合国粮食农业机构(FAO)2003年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粮食类的自给率为28%,居世界各国的第124位,大量依赖进口。除粮食之外,日本人从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到各种工业原料等也严重依赖从外国进口。因此,日本人一直十分担心国家的安危、民族的未来等,整个世界一有风吹草动,他们都会密切关注。
为此,从古代起,日本的农民就非常重视精耕细作,努力从有限的空间收获更多的粮食。近现代以来,日本人更加重视品种改良与耕作技术的更新。目的无非一个:千方百计提高产量,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来维系生存。
从自然灾害方面看,日本还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度,每年平均有大小地震2000余次。此外,台风、海啸也频繁光顾,时常威胁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一直使日本人的神经高度敏感,甚至用“枕戈待旦”来形容丝毫不过。同时,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也时刻提醒日本人做一切事情时必须是能省则省,能小则小,能轻则轻,所开发的产品也必须体现“轻薄短小”、“精益求精”。因此,尽管现代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比较富裕,但他们始终坚持节俭度日,很少见到铺张浪费、大吃大喝等现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日本人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上班的路上,大家几乎都是在快步小跑。许多机关、企业、工厂办公楼深夜的灯光和人们“拼命三郎”式的工作作风,以及日本人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和高度的计划性等,也都是这种意识的具体体现。
(摘自湖北人民出版社《“大相扑”与“小一休”:扩大与缩小的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