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形象思维 提高学习兴趣
2014-12-29董建红
董建红
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是简单的、肤浅的、直观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积累形象思维素材
1.直观演示,丰富表象
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好奇,而这会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各种图片、模型、教具或多媒体等手段,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材料,同时,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化远为近,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思维。
案例一:《认识线段》
教学时老师先将一根毛线随意地放在展示台上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根线是弯的。
接着老师用手捏着线的两端拉直
师:现在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这根线变直了。
生:我看见老师的手捏着线的两个头。
师:小朋友的眼力真不错,老师两手间的这一段线我们叫它线段。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将线段画在黑板上。
这个案例中,教师先从实物的两次不同演示,直观地引出线段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清楚地看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进而抽象出图形,这样线段的表象很快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而且线段的特点也很容易让学生理解。
案例二:《位置与方向》
电脑出示一个十字路口,路中心站着一个小男孩。
师:星期天,小明想去“人民公园”游玩,可当他走到十字路口时,却不知道走哪条路,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明吗?
生:从路标看,小明应向南走。
生:不对,小明向西走。
生:小明向东走,因为“人民公园”指向右边。
师:究竟向哪个方向?我们一起来问问电脑老师。
电脑鼠标将小明拖到南面,小明很快回到原来的位置,他不听话;当鼠标将他拖到西面,他仍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还是不听话;拖到东面时,小明开心地向东走了。
这个案例中,电脑的动画效果,变静为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验证了思维的结果,而且,生动形象的表象还帮助学生掌握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知识。
2.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在教学中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摸一摸,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案例一:《倍的初步认识》
电脑出示情境图。(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并分别闪动兰花、黄花、红花)
师:兰花有2朵,请小朋友摆出兰花片。
学生摆花片。
师:黄花有3个2朵,该怎样摆呢?
学生摆花片。
师:黄花有3个2朵,那么,黄花的朵数就是兰花的3倍。红花的朵数是兰花的4倍,你们会摆吗?
学生摆花片。
生:我摆了4个2朵。
师:如果是兰花的6倍呢?
生:就摆6个2朵。
这个案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摆花片,通过操作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从而为“倍”的认识,积累了感性材料,进而在此感性的基础上进行思维。
案例二:《长方形的认识》
学生已认识了长方体,老师先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盒子的面。
师:小朋友有什么发现?
生:每个面都是平平的。
师:你们能将其中的一个面画在纸上吗?
同桌的学生互相配合画出图形。
指明学生向大家展示所画的图形。
师:我们将长方体的一个面画在纸上,这个图形就是长方形。请小朋友量一量长方形的每条边,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
这个案例中,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从长方体的一个面引出长方形,由体到面,再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白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二、要注意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形象思维是通过感性形象来反映与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的,抽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抽象的概念为形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转化得出的。
案例一:《认识除法》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用☆学具,将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2个☆。
从实物的操作中抽象出8÷4=2。这时教师鼓励学生逐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从而初步认识了除法的意义。
案例二:《20以内退位减法》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12-9”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先摆出1捆零2根小棒。
师:个位上的2不够减9,怎么办?
生:把1捆小棒拆下来就够了。
师:真聪明,小朋友动手试一试,并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先从1捆小棒里拿出9根,再把剩下的1根和原来的2根合起来是3根。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退位减法的方法,掌握计算的步骤。
这个案例,从学生直观操作入手,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强化形象感知,进而抽象出算理。正如逻辑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先导,而形象思维则是通向逻辑思维的桥梁,两者相互交织。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