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探究”改变学生

2014-12-29徐艳

启迪·教育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堂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究

徐艳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陈旧的学习方式必将不适应新一代的学生,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新的探究合作性的学习方式。笔者从《新课程标准》入手,从学生的角度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一定解读,并从学生的“探究者”身份、课堂学习、课余自学三个角度浅谈了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探究者  课堂学习  课余自学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标准”又做出了新的调整。在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解读时,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点被单独罗列出来。在“课程标准”中写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更新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上我们的日程。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探究性学习的具体理解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教的角度还是学的角度都是把学生作为主体所以笔者就从“学生”的角度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一个探究。

一、启发学生认识“探究”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单向的、被动的、消极的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语文学习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的学习状态。所以学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心不在焉、答非所问、精神萎靡、一问三不知,有些甚至在语文课堂上做数学作业,看课外书……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情都被扼杀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完成这次身份的转变。

1.对“教学”的正确认识

也许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满堂灌、听语文课、有疑不问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帮助学生首先打破这种思维定式,认识到要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一种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把“教本”变为“学本”,把“教学”变为“学教”, 把“教案” 变为“学案”。只有这样,我们语文才能变得有活力,才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对“教师”的正确定位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应正确认识到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3.对“自身”的主体认识

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所说:“就课堂教学来说,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你启我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所以我们的学生要认识和把握自身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习过程是一种自主性学习,在学习过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主动地学习探索、多种渠道地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材料的过程,去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从而拓宽自身的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探究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学习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是一个常规的、集中的、系统的、科学的一个阵地,在课堂中学生完成了自己对新知识接收这个关键任务,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导探究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既暴露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种疑惑、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更是学生发挥其聪明才智、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所以整体来看,启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探究能力,一个要引导学生的质疑能力,另一个则是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除了教师提出恰到好处又有价值的问题以为,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文本解读和个性解读,同时对问题进行二度质疑,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话题,这样既深度解读了文本,又有了自己的个性理解,同时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视角。正如古人所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质疑”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一步,这一步之后并不是把主动权就交给老师,更困难的是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老师只能是从旁点拨、引导,不能越俎代庖,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换各自的观点,发挥每个人的优点长处,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比如学习《孔乙己》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可以读出当时的社会现状、世态炎凉,体悟到孔乙己悲剧的根源,围绕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五次“笑”。围绕“笑”这一话题,学生自己分别对谁在笑,为什么笑,怎样的笑,进行了质疑和讨论。最后在总结中,有从孔乙己角度出发总结的:概括了他悲剧可笑的一生;有从感情基调着手的:为本文奠定了一种讽刺、悲凉的基调;有从“笑”的人分析的:不是同情而是无聊的取笑,以乐境写背境;有从社会的角度分析: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对封建科举制的批判……在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中,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更立体、更全面、更深刻。endprint

三、培养学生在课余自学中的探究能力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所以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滞留在课本,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我们的语文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人文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知识性强,趣味性强,实践性强,学生能力培养涵盖了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学习过程中应强调体验、运用、实践、交流、共享,语文探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语文实践,置身于社会生活,才能在生活中真正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虽然生活中的语文如此丰富、如此精彩、如此具有吸引力,但相对课堂中的语文就显得空泛、繁杂和眼花缭乱。那学生如何在这更为广阔的天地发挥他们的探究能力,从而更有成效的学习语文呢?

首先,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可以充分调动资源,和老师,和同学一起合作,一起进行探究,在课余的自学中,更多的是自己的探究,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质疑、去感受、去探究,这都建立在自我的主动性上。

其次,引导学生去收集、去比较、去观察。生活中的语文虽然取之不尽,但很多都未经提炼,要想得到理想的、满意的就必须进行大量的收集,多方面的比较,并进行细致的阅读、分析、研讨、质疑、探究,从而才能真正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就如在进行广告专题的学习时,课前给予学生时间去了解广告和收集广告,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展示了收集到的各类富有特色的广告,这样,大家对广告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在比较中,谁优谁劣一目了然。同时在探究中,学生也了解到出色的广告语的独到之处。在课余,他们又开展了一个“最富特色广告语”征集比赛,每个人都自己创造了广告语,把自己最满意的投到班级信箱,最后由全班一起投票评选出前十名。在整个专题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充分开发了课余自学的空间,在认识和掌握广告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比较、分析、筛选能力,对丰富自己语言也起到了一部分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先生在谈到探究性学习时说:“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虽然要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应更科学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个耗时又艰巨的过程,但只要师生共同努力,相信我们必将会实现这个巨大转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美红.对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教育科学,2012(11).

[3]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邓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学育人,2002(8)

[5] 潘涌.论语文探究性学习[J].教育科学研究,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