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机农艺融合的再认识

2014-12-29咸宁市农科院农机研究所饶正良饶崇明

湖北农机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农机化农艺机械化

咸宁市农科院农机研究所 饶正良 饶崇明 梅 军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是协调推动工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举措。而农机农艺融合是提升农机化发展内在质量、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在我国,农艺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农机农艺融合的意义,把握农机农艺融合的机遇,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对解决农机和农艺不协调的问题,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加快现代化建设非常重要。

1 农机农艺关系的发展变化

我国农机农艺的关系,随着机械作业项目、农机技术、农业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机服从农艺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机化起步阶段就提出了农机要与农艺结合的问题,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一切机械作业均应服从农业技术的需求,农机处于从属地位。这一时期引进开发的耕作机械、排灌机械、粮食及饲料加工机械比较容易满足农艺的要求,与作物关系不大,农机农艺没有大的冲突。

第二阶段:农机农艺协调结合阶段。在保障作业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作业效率,农机农艺开始相互适应,主要解决农作物的种植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相互协调,与农艺的结合比较紧密,这一阶段,农机化作业处于由对作物产生间接影响转向直接影响的过渡阶段,这是农机与农艺极易发生冲突的关键时期。

第三阶段:顶层设计指导下农机农艺相互融合阶段。通过农业机械化综合生产技术的顶层设计,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有机地组成优质高产高效科学的作业程序系统,在相应的基础理论指导下,各作物的各作业环节客观全面的机械化。

农机从服从农艺到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方向。当前尚处于“结合”向“融合”发展的过渡阶段。

2 农机农艺融合的基本内涵

基本定义:农机农艺融合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性能和农艺要求相互适应,构成高效协调的机械作物生产系统,使其能在最小投入下得到最高的产出。

基本要求与重点:农机农艺融合就是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成一体。农机也好,农艺也好,都以实现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最终的共同目标。两者不是谁服务谁、谁适应谁、谁服从谁,而是相互密切配合的关系。两者的发展都要服从效益原则,谁服从谁要看怎样合算,在效益原则的指导下,改什么合算就改什么,农业生产需要农机和农艺怎么做,农机和农艺就怎么做,从而达到追求单位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配合的重点是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禽畜)品种,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禽畜水产饲养)技术体系,研制适应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

重要意义:农机农艺融合是很重要的指导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思想境界,可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是推动农业机械科学发展的关键,而且事关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更关系到农业发展的质量,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其它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可解决“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如何能够通过农机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更好的应用”这些大问题。农机和农艺的融合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3 农机农艺融合的条件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加速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十二五,迎来了更加宝贵的机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客观环境越来越好,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正在形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条件逐渐具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012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7%,跨入机械化主导时代,农艺必须以农机为载体,不改变种植习惯和栽培制度就不能适应机械作业;粮食作物耕种收,特别是病、虫、草害防治对机械化需求增加,依赖增强,形成“倒逼机制”;受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影响,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年龄结构老化,素质下降,传统农业向机械化农业的转变势在必行。

二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政策依据。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转移,将使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为农机农艺一体的机械化模式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组织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规模化生产更有利于统一品种,统一农艺制度,也更迫切需要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技术。

三是农业科研人员思想观念的变革:许多农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顺应发展要求,着手研究农机农艺融合方面的课题。农艺专家除注重“高产、优质”外,开始主动关注培育的成果是否能够适宜机械化生产方式;农机科研人员也开始主动接触农艺专家,互相协商技术思路和目标;只有农机农艺融合,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共识。

四是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客观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04~2013年连发了10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更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是国发【2010】22号《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农机化的发展和农机农艺融合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农业部重点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每类农产品都汇聚了育种、栽培、各种设施装备以及产业经济专家,为有效破解农机农艺技术割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会商机制和沟通平台。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农机农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进融合面临严峻挑战:小农经济、复杂多样的种植模式、农机农艺分立(2条线2张皮)三大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农机和农业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农机与作物栽培技术之间,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多样性之间,农机功能的固定性与农艺规范的多变性之间,农机效率的有限性与农事作业的季节性之间,农机的时代性与农艺的传统性之间,国外农机与中国农艺之间等诸多方面。随着农机作业项目的增多,农机和农艺之间新的矛盾和问题也将逐渐显现。

4 农机农艺融合的机制创新

纵观世界农机化发展的成就,无一不是农机农艺融合,相互促进的典范。在当今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朝着《意见》指明的方向和道路奋勇前进,创新机制,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成为各级政府、农业相关部门特别是农机部门和农机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农机农艺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作物品种、栽培制度、农业机械、农民的种植习惯等诸多方面。要按照农机农艺一体化的要求,制定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对症下药,辩证施治。

首先是领导重视,在政府决策层建立领导机构,明确政府及部门责任:建议县级以上政府成立以分管农业的政府领导任组长的“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部门责任,定期不定期专题会商讨论农业生产的农机农艺融合问题。

二是从机械化农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开始将农机农艺真正融为一体:将农机农艺纳入同一机械作物系统,以系统成本最小,效益最高为统一目标,选择融合方式。农机农艺技术进步,都不能孤立地只关注单个环节,要从整个系统来把握每个环节的机械化。加强顶层设计品种、栽培和设施装备协调发展的生产体系,筛选和固化区域技术模式,以逐渐形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体系。在机械化生产体系的总体框架下,最大程度地满足农艺的技术要求,应该是农机产品设计制造、定型推广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按照系统的要求开展育种和机械化栽培技术的创新,应逐步成为现代农艺技术的主攻方向。要按照工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理念设计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标准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农业生产标准化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标准化才能使得体系获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优先重点考虑农产品优势产区和规模经营主体的农机农艺技术需求。优势农产品区域可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推动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适度规模经营是提升农业产业比较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是自上而下创新管理组织协调机制,建立融合技术平台:在行政管理组织方面,改变农机农艺2条线2张皮“隔行如隔山,老死不往来”的局面。农机农艺管理部门,国家在农业部设2个司,地方农业局只管农艺,农机由农机局管。建议将农业部(厅、局)更名为机械化农业部(厅、局),将农机农艺双管齐下,制订出机械化种植规范和标准。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则以规范标准的形式,明确品种培育、栽培制度、作业方法、作业装备的指标和要求。在科研机制方面,要改革分离方式,增加融合课题。我国农机农艺研究机构分设60年之久,虽不能说老死不相往来,但始终没有建立良好的协作攻关机制,而单打独斗,是我国农机化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之一。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与建设,建立农机农艺协作攻关机制。咸宁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了咸宁市农业科学院,笔者认为这是完成“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这一促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更是真正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合并以后,在统一领导下可统一调配科技资源,提高农业创新能力和农机农艺融合度,农机和农艺课题可同时制订、同时实施、同时验收。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产业体系的作用,在农业科技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增强农机农艺融合,增加农机岗位专家和农机经费的比例。要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科研项目库,组建专业机械化研发团队进行攻关。以利加快研发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装备,完善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种植体系。要突破农机化技术供给不足,搞好技术储备,顺应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趋势,用标准化引领规模化,用规模化带动产业化,用数字化提升机械化,用机械化推动现代化的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研发一批智能化的物化农艺技术的高性能现代农业装备。

四是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农业、农机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无偿性、民生性、社会性地位,保证经费全额预算到位,加大科研推广经费的投入力度,将科研推广条件建设纳入基本建设预算,保证和改善科研推广条件,着力解决农机人才、资金、设备短缺问题,提高农机比重。选择若干典型作物和典型农业生产过程建立农机农艺试验示范区或试验示范基地,集成和融合品种、栽培和机械化技术开展机械化、精简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试验示范,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形成标准化作业农艺技术操作规范、示范带动区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加大对农场、农业合作社特别是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笔者认为以村(组)为基本生产单位比较适度,建议发展村两委会(支委会或村委会)+农业(农机)合作社的经营主体。村两委是基层组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后,主要职责就征粮、收税、计划生育。取消农业税后,两委干部不能当无事可做清闲“官”,应要担当起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责任。

五是农机部门要创新机制发挥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机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骨干企业及其他部门相关科技力量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农机化科技的整体优势。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机制,选育适宜的品种,确定合理的种植模式,研制经济有效的机具。建立农机、种子、化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促进农机农艺有效结合。推进农机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逐步建立推广机构,服务指导农机服务组织、企业参与合作的新型农机推广机制。农机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技术研发推广、试验鉴定、生产组织、安全监理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努力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共兴农机化大业。对于制造而言,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可靠性及售后服务,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适应性。在合作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机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机制,提高推广能力。

[1]饶正良,饶崇明,梅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湖北农机化,2012年第2期,17-18页.

[2]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3]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主体教材(农机分册).2013年5月,32-37页.

猜你喜欢

农机化农艺机械化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