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
2014-12-29余守萍
余守萍
摘 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承载体,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高校校园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其贴近校园主体,能够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和情感的陶冶,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此的探析,既是进一步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前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5-0120-0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效性的提升,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系统建设和开发利用。究其实质和功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承载体,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认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究其实质而言,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系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利用的,能承载和传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要件之一是,必须承担起承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任,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观点和行为方式等信息传递给大学生,为他们所感知,从而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建设的好坏及利用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整体的实效。
建设和利用的前提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正确认知,资源只有在被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被有效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和认识,标准之一即按发生作用的方式,将之划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否是有意识地接受教育。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为大学生直接感知,如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则不能被直接感知,如校园文化资源,通过营造一种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世界、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受教育者产生无意识的自我教育”,这种资源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过程即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过程。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和功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其存在的广泛性和作用方式的内隐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其特征和功能的认识,是探析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必要前提。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 “顾名思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是相对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形式的显性资源而言的,它不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从这一界定出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至少具备两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其存在的广泛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从校园物质环境到精神文明成果,从有形的规章制度到无形的舆论氛围,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到校园人际关系等等,潜存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使大学生受到感染、教化和启迪,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最充分的资源保障。
其次是其作用方式的内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依靠学生的体验,通过学生自身内化起作用。通过精心选择相关载体,构筑教育环境,将其中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知不觉渗透给学生,积淀于学生内心,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实效,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始终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的难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地位和特征,决定了它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承载体,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首先,全面分析和充分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之与显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相互结合、相互支撑。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整合,完成资源的信息传递,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其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法的隐蔽和间接,有助于消除学生的不平等感和反差心理,带来巩固持久的教育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的广泛和作用的内隐特征,有助于克服显性教育方式的单调和枯燥,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校园文化中蕴含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可利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校园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加大对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视和开发利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1.校园文化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潜存的主要载体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涵丰富,潜存于多元载体之中。按照其对大学生发生作用的场域不同,可以将之划分为课堂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课堂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前者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后者则指所有课堂教学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潜存于自然环境、人文氛围和活动中,而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
客观地讲,课堂内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是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支撑,同时有助于将教育意图隐藏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背后,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群体积极的生活状态、价值理念和人生信条、理性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都会成为大学生感知、评判甚至效仿的对象,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也成为珍贵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但相比较而言,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范围更广泛、育人途径更丰富、育人成效更显著。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校同时产生、共同发展的文化现象。作为社会大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的、以校园为空间的、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宗旨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过程及其结果。在广泛重视和大力推进的今天,其日益成为高校彰显办学理念、提高办学实效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一所学校形成了独具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其实就是指这所学校已经拥有了一套独特的、成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模式。它不仅外显于物质形态,也内化为学校的制度与行为,尤其是浸润于师生共同的审美情趣、道德操守和思维方式等精神层面。”充满环保意识的高校自然环境、优良的校风、和谐的氛围、严明的制度规范、丰富的校园活动等,都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课堂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发挥优秀文化的教育力量,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沉淀于大学生的意识中,外在的理论内化成为内心信念和价值取向,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和情感的陶冶,这就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助力。
2.高校校园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隐性特征
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势和功能特征出发,分析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隐性特征。具体来看,校园物质文化的直感性、精神文化的隐渗性、制度文化的规范性和活动文化的体验性,使校园文化实现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它不需要用任何抽象的理智形式,像知识灌输一样,像道德说教一样,像行政命令一样,像法律制裁一样,从外部强加于人。它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不知不觉而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
(1)校园物质文化的直感性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主体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物质性对象的总和,主要体现为校舍等建筑装饰、校园绿化等自然环境、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等,是校园文化的物态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承担着两项职能:一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一是传承校园精神,陶冶情操,提高校园主体的境界。因此,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密不可分。相比较而言,校园物质文化区别于其他形态校园文化的最鲜明特征是其直感性,是校园主体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存在,是有形的。它可以使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主体受到感染和启发,激发起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与其他形态的校园文化一起,共同承担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校园精神文化的隐渗性 校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集中体现为校风、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的,以观念形态存在的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是激发校园主体奋发前行的内在动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主体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相比较而言,它是深层的,内在的,而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实际上都是以不同方式体现着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体现为隐渗性,通过营造一种弥漫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主体感受到无形的精神感召,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以提高,行为实现转化,从而促使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功能的真正实现。
(3)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性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主体进行校园文化活动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由这种规范产生的文化现象,具体体现在校园规章制度及通过制度的贯彻而使校园主体产生的制度意识。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纽带,通过对校园主体明确规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等,特别是对服从制度的行为予以表彰,对不服从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以此对校园主体及其行为产生约束和规范作用。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校园制度,突出强调师生的理念信念、奋斗方向和做人准则,在确保校园正常秩序的同时,使制度本身蕴含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得以彰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4)校园活动文化的体验性 校园活动文化是通过精彩纷呈的校园特色活动呈现的,如校园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实践活动等,是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对其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最深刻的教育平台。
校园活动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搭建了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体验的平台,在活动开展中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完善学生的理想人格塑造。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为校园主体提供发挥特长、展示才能、发展个性的机会,调动起校园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很容易为校园主体所喜爱和接受。也正是在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中,学生增加了体验,升华了情感,在全面的互动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高校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和价值观渗透是极其重要的,这就离不开显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尤其是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因此,这就需要借鉴校园文化自然的化育特点,“需要教育者合理运用各种形态的教育资源,将隐性知识隐含在精心选择和构筑的教育载体、教育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大学生,增加情感体验,在积极认同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自觉认知和自我调节,这样才能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
1.校园物质文化——寓教于境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的物质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条件,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无不是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进行的。可以说校园环境是对大学生实施积极影响、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力量。实现学校处处是教育、学校处处有教育,离不开校园环境的积极营造。洁净优美、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不仅会使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产生审美愉悦,感受现代文明人的道德追求,增强其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蕴含学校办学理念、展示人文关怀的环境布置也是濡染大学生的重要途径。
因此,加强对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积极营造与学校办学传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园特色环境。规划合理的校园建筑、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富有寓意的人物雕塑、醒目有力的名言警句等,是实现让每一堵墙说话、每一棵树育人境界的有效举措。正是在这样的环境濡染中,通过教与化的结合,潜移默化地感染和陶冶大学生,实现寓教于境。同时,大学生动手布置校园环境的过程也是其校园归属感和校园主体责任感的提升过程,是对学校、学校教育信服力增强的过程。在用眼观察、用心品味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沉淀于大学生内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德性内生。
2.校园精神文化——寓教于情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离不开精神的力量。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校园精神文化旨在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动力及对学校的归属感,实现寓教于情。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风格、教风学风、人际氛围等,犹如巨型磁场,成为推动大学生奋发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置身于其中的每个主体,无形地接受这种精神氛围的熏陶和力量的鼓舞,自觉地将自己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
因此,加大对教风学风的管理和引导,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设校园内积极的群体文化和人际氛围,并发挥其无形的激励功能和示范效应,使信念、价值观等在大学生内心形成一种心理定式,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激励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助于大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提升。同时,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进”,确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使校园内积极、健康的文化得到张扬,消极、颓废的文化得到抑制,促进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
3.校园制度文化——寓教于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秩序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规范的总和,是高校在教育管理中逐步形成的,体现着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校园主体的行为准绳,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的教育影响力量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校园规范体现着校园主体的共同约定,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主体都会产生无形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校园规范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联结着师生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认同。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其中蕴藏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教育者的价值观和信仰等都会无形地传递给大学生,对大学生产生有力的影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因此,建立健全校园教育管理制度,实现制度的科学化和体系化,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加大宣传,让学生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做到约法在前、有言在先,促使良好的校纪校规的形成并使其得到真正落实。学校的组织和领导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管理制度、活动规则等校园规范一旦形成,便会产生自动效应,指引大学生在明确制度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对制度的认同和信服,自觉地按规章办事,成为大学生明确准则、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
4.校园活动文化——寓教于乐
校园活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有效载体。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有助于调动积极性,加强凝聚力,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教育者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需要主体积极地参与其中。校园活动的开展,就是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寓教于乐,引导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
因此,及时捕捉新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知识途径拓宽的特点,通过健康愉快、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科学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搭建校生、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实现在参与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同时,深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校园活动的针对性,调动每一位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大学生在参与中了解自我,并根据自身思想实际,在彼此的沟通合作中,思想上受到教育,精神上受到鼓舞,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日益受重视的今天,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探析工作已经展开,这将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并积极寻求开发利用的路径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聂波,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质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93-96.
[2] 王彬彬.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2013(8):84-86.
[3] 倪先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95-98.
[4] 董莉萍.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特色[J].黑龙江史志,2009(11):107-108.
[5] 蒋孔阳.谈谈审美教育[J].红旗,1984(2).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