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2014-12-29段立国
段立国
摘 要:道德教育思想是蒙田教育思想的核心。蒙田在对当时法国旧经院教育弊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道德教育地位、目的、内容、方法和原则等诸多方面对道德教育展开了系统论述,申明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并将塑造健全人格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明确了以“哲学、历史和自然”为主的道德教育内容,提出了“宽严结合”的道德教育方法,突出强调了“去功利化”的道德教育原则。蒙田道德教育思想特色鲜明,其思想精髓对后世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蒙田; 道德教育; 绅士;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5-0101-05
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人文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蒙田博学多才、思想睿智,《蒙田随笔全集》是其流传于世的主要著作,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也主要凝聚其中。蒙田道德教育思想是在人文主义与怀疑主义的泥土中孕育而生,在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的沐浴下茁壮成长的,以崇尚“人性”与“理性”为道德基调的近代欧洲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教育思想。蒙田将人文主义与怀疑主义作为批判的武器,对当时法国旧经院教育弊端进行了深刻反思和猛烈抨击,向以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为基础的崇尚“神性”的传统道德教育发起了挑战,毫不妥协地与神学宗教道德教育观展开了抗争。
蒙田道德教育思想主张道德教育要与社会现实、与人的需要相结合,将道德教育关注的焦点从“神”重新回归到“人”,在一个信仰断裂的时代为人们通往精神家园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蒙田道德教育思想涵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囊括了包括道德教育地位、目的、内容、方法和原则在内在的诸多方面,对当时及后世的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很多思想和观点至今仍然可以作为当代道德教育关注的范畴,其历经四百余年的淘洗,在当今形势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道德教育的地位:道德教育为教育基础
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特性和素质。蒙田指出,旧的经院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只知读书,“只注重让记忆装得满满的,却让理解力和意识一片空白”[1]。在旧经院教育模式下,人沦为了记忆机器、知识的附庸,知识不是用来增强理解力、启发思想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装潢。这种异化了的知识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背道而驰。为打开旧经院教育模式的枷锁、挣脱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蒙田对一般知识与道德知识、一般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了道德知识第一、道德教育为教育基础的思想观点,从而明确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道德教育在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一直未被明确,蒙田分析指出了三点原因:其一,与旧的经院式教育有关。“按照现行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学生和先生尽管饱学书本,却并不聪明能干,这是不足为怪的”[2],旧经院教育模式是造成道德教育式微的根本原因。其二,与人们落后的教育观念相关。“我们的父辈花钱让我们受教育,只关心让我们的头脑装满知识,至于判断力和品德,则很少关注”[3],落后的教育观念使教育充满了功利性色彩,道德教育被边缘化。其三,与当时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相关,社会成员对“知识”的关注远远高于对“道德”的关注。蒙田为此举例说,当学者、好人和满腹经纶的人共同受到民众关注的时候,人们更乐于打听满腹经纶的人,问及的内容也只停留在他的学识上,对于他是不是变得更优秀或更有头脑了却不去打听,“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却总是被忽视”。
那么,要想打破旧经院教育和人们落后教育观念的禁锢,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既有广博的知识、聪明的头脑,又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蒙田称之为哲人),就需要形成一种新的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蒙田认为,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道德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理清一般知识和道德知识的主次关系。蒙田提醒我们,“对于那没有道德的知识人,一切知识都是有害的”。在蒙田的眼里,任何“知识人”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道德知识比一般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更加重要。“尽管学问和判断力都不可或缺,两者应该并存,但事实上,判断力要比学问更宝贵。学问不深,凭判断力照样可以断案,但反之却不行。”[4]蒙田因此憎恨迂腐的学问,认为依靠一般知识使人有学问是远远不能达到培养哲人的目的的,凭借别人的知识可以成为学者,但要成为哲人只能靠我们的智慧。学问的职责不是为瞎子提供视力,而是训练和矫正视力,但视力本身必须是健康的,“如果我们的思想不健康,判断力不正常,我宁可让我的学生把时间用来打网球”[5]。学问是良药,但任何良药都可能变质,只有道德知识才是成人之本,人只有掌握了道德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人如果不学会善良这门学问,那么,其他任何学问对他都是有害的。”[6]在蒙田看来,道德知识是教育内容的核心,学习道德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道德教育理应处于基础地位,离开了道德教育基础性的有力支撑,其他教育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也难以造就“健康的人”。
蒙田的道德教育思想明确了道德教育的地位,提出了道德知识第一,道德教育为教育基础的思想观点。这一观点既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重视道德教育传统的传承,又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是蒙田通过对社会现实和道德问题的审慎分析而提出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充分展现了他渴望通过改良社会道德风气来拯救社会和重振社会道德的理想。
二、道德教育的目的:塑造健全的人格
“我们的教育仅仅不使人变坏那是不够的,应该使人变好。”[7]作为人文主义者,蒙田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培养和塑造人,塑造健全的人格是蒙田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
蒙田旗帜鲜明地指出:传授广博的知识给学生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绅士”,而不是过分埋头书本,盲目贪求知识的“学究”。“学究”只是不断地将自己的脑袋填满,死记硬背,将知识作为一种装饰,却从未将别人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别说将它们付诸实践。而“绅士”则注重理性、行动和个人经验,讲求身心合一。蒙田理想中的“绅士”所具备的健全人格不仅表现为健康的心灵,还表现为强健的体魄。“不光要锤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心灵若无肌肉支撑,孤身承担双重任务,会不堪重负。”[8]蒙田在他的《随笔集》中曾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我娇柔敏感,心灵要作多大努力,才能承受身体的压力。”“我们造就的不是一个心灵,一个躯体,而是一个人,不应把心灵和躯体分离开来。”[9]在蒙田眼中,健康的心灵和强健的身体共同构成了健全的人格,二者如同两匹合力拉车的马,只有相互配合方能并驾齐驱。
蒙田道德教育思想所追求塑造的健全人格,其核心是道德品质问题。蒙田指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进行培养的。“人在幼年时,有什么爱好还显得嫩幼脆弱,若明若暗,前途尚未确定,因此很难作出可靠的判断。”[10]人生初期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和道德品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教育现实表明,道德教育要担负起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责任,要将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根本目的。蒙田憧憬的具有健全人格的“绅士”形象与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教育观点不谋而合。色诺芬推崇波斯式的教育,“波斯人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勇敢精神,正如其他民族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一样”[11]。无独有偶,柏拉图也曾以波斯太子继承王位为例对其进行了描述:太子一出生便交给最德高望重的太监看管,太监们负责将太子的身体训练得优美茁壮;十四岁时被交到四个人手中,“即国内最贤达的人、最公正的人、最节欲的人和最勇敢的人。第一个教他宗教信仰,第二个教他永远真诚,第三个教他控制欲望,第四个教他无所畏惧”[12]。这种独特的教育造就了贤达、公正、节制、勇敢、坚定、真诚等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为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了基础。对蒙田来讲,波斯人的道德教育目的正是他所认同的,他追求的健全人格即为精神与身体的合二为一,用强健的肌肉来分担心灵的重负,用良好的品德来指导行为,从而达到品德高尚、身体力行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道德教育的内容:“我希望世界是我学生的教科书”
“这个大千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对镜自照,以便正确地认识自己;有人还把它分门别类,使之更加五彩缤纷。总之,我希望世界是我学生的教科书。”[13]在蒙田眼中,世界是一本包容着诸多特性、宗教、见解、看法、法律和习俗的大书,教会人们如何正确判断自己,道德教育的所有内容无一不被包含在这本大书之中,而哲学、历史和自然界则被蒙田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哲学被蒙田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哲学无处不在的独特禀赋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判断力和习惯”。蒙田认同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的观点:“无论是孩童和老叟,谁忘了哲学谁就要吃苦头。”[14]蒙田指出,一切有用的哲学都能够适合生活中的实例,哲学如同规则,是人类行为必须涉及的,它为人们指明了人生的发展方向。真实的哲学不仅是轻松愉快的、能够劝诫人们快乐生活的,而且拥有巨大魅力——“心灵装进了哲学,就会焕发健康,应该用精神的健康来促进身体的健康。”[15]人们追寻美德,而在蒙田眼中美德正是哲学的宗旨,美德并非生长在荆棘丛生、崎岖难觅的高山顶上,而是“栖身于肥沃丰饶、百花盛开的平原”,哲学恰是那条通往美德的“绿树成荫、长满奇葩异草”的道路。
哲学成为了蒙田道德教育内容中不可替代的课程,他甚至反问自己:“既然哲学教给我们生活的学问,既然人们在童年时代,和在其他时代一样,能从中得到好处,那么,为什么不教给孩子哲学呢?”[16]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蒙田建议有选择性地确定哲学教学内容,“哲学既有适合老叟的论述,亦有适合孩童的道理”[17]。对待不同的教育对象要选择相适合的哲学内容,例如他在谈及儿童的哲学教育时强调,应将繁难的诡辩论从辩证法的教育中删除而教授简单的哲学论述,因为让孩子们接受浅显易懂的哲学道理显得更为合理恰当。蒙田对于哲学智慧的重视,充分体现了他以理性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人生态度。
第二,向历史学习。蒙田认为向历史学习的重点是学习美德,在历史书中与最杰出的世纪伟人进行交往必定大有裨益。为师者不光要教学生历史故事,更要教会他如何判断。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和日期不应拿给学生死记硬背,那些伟大历史人物的美德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生要在历史书中关注这些伟大历史人物的美德和价值,用他们的智慧来完善自己的大脑,从伟大历史人物的身上反观自己,明白什么才是死得其所,活得有价值。蒙田认为学习历史要勤于思考,善于判断,要将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与典范行为联系起来,从古人的身上学习美德并激励自己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第三,向自然界学习。“只有像在一幅画中那样,看到大自然那威严无比的形象,从我们这位母亲的脸上观察到瞬间万变的千姿百态,并且从中发现,不仅是我们自己,而且整个王国有如一个精美无比的圆点,我们才能对事物的大小作出正确无误的判断。”[18]在蒙田看来,自然的人要对自然之母始终保持一颗敬畏的心,在对大自然的无限威力作出判断时必须怀有更多的敬意,对我们的无知与软弱有更深的认识,要使自己的眼界开阔而不是只注意眼前的事,更不可在大自然面前夜郎自大。人的道德要遵从自然法则,人类道德的标尺也要以自然为旨归。总而言之,人要向自然学习,顺应自然,以自然为镜并对镜自照,克服不良习气,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在自然的大环境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使自己能够对事物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古希腊有一句名言:人不是受事物本身,而是受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蒙田对此十分认同,他指出:“我们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清楚说明事物进入我们内心经过重新组合。纵使有一人接收了事物真正的本意,还是有千人会给予它一个新的相反的歧义。”[19]由此可见,人们在接受道德知识的时候总有一个自我理解、自我调整和自我内化的过程。个人对于道德教育内容的内化效果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意识和个人对于善恶的评价标准,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往往会出现因为个体不同而导致道德教育内容学习和内化效果各异的现象。蒙田指出,既然人的意识和信念可以评价善恶,可以选择性地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容,那么人同样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向善还是向恶。蒙田肯定了个人信念和意识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指出这种评判善恶的个人主观意念并不是绝对自由的,按照蒙田的观点,“仅凭个人的浅见去判断真伪那就是狂妄”,我们仍然需要为其设立一杆标尺,这杆标尺便是“良知”。良知的评判应该始终保持不偏不倚,以实事求是为准。“要评判事物伟大高尚,必须有一个同样的心灵,否则我们把它们看成是卑微的,这卑微来自我们自身。”[20]蒙田强调人要获得“良知”就要时刻注意反躬自省,遵从善良和正义,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人性道德。
蒙田道德教育思想中关于道德教育内容的论述,既为我们划定了主要的学习框架(哲学、历史和自然),也向我们阐释了个人意识和信念在道德教育内容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个人“良知”的培养和塑造。蒙田对道德教育内容的阐述展现了一个思维的“我”,是蒙田道德教育思想的一大突破。
四、道德教育的方法:“既严厉又温和,而不是遵照习惯的做法”
关于道德教育方法,蒙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道德教育应该采取既严厉又温和的教育方式,要适应学生的本性,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习惯进行教育,要敢于打破常规,而不是遵照习惯的做法。
蒙田将教育和抚养孩子视为人类最重要和最困难的学问,对此他还打了一个恰当的比方:“正如种田,播种前的耕作可靠而简单,播种也不难,可是播下的种子一旦有了生命,就有各种抚育的方式,就会遇到种种困难;人也一样,播种无甚技巧,可是人一旦出世,就要培养和教育他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他们鞍前马后,忙忙碌碌,担惊受怕。”[21]在蒙田看来,道德教育要在人一出生时就要做好“培养和教育”的准备,选择一种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蒙田对以往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判——“人们不停地往我们耳朵里灌东西,就像灌入漏斗里,我们的任务只是鹦鹉学舌,重复别人的话。”[22]这种教育方式显然无法令蒙田满意,他更加赞赏波斯人的教学方式:“要学生对人及其行为发表看法,如果对这个人或这件事持批评或赞同的态度,就要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方式,共同来学习法律和提高判断力。”[23]依照蒙田的观点,道德教育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应更为重视学生个体主体性的发挥,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能阐述评判的理由,教师的职责则是对学生的看法作出合理的评价,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作出引导。
鉴于此,蒙田主张采用既严厉又温和的道德教育方式,这必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头脑要多于知识,二者如能兼得则更好,如不能,那宁求道德高尚,判断力强,而不能光有学问。在教育过程中,蒙田认为:“老师应让学生在他前面小跑,以便判断其速度,决定怎样放慢速度以适应学生的程度。”[24]蒙田建议教师放下架子,屈尊俯就学生的步伐,依从学生的本性。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明白何为善、何为恶、何为美德,要让学生的言谈闪烁着道德和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理性为指导,教会他们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促进良好品德的养成。蒙田反对用暴力和强制的做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蒙田建议“寓教学于游戏和练习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在和风细雨和自由自在中培育他们的心灵,“他们收获的地方,也应该是他们玩乐的地方”。[25]
此外,注重实践也是蒙田倡导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蒙田认为学生学到的道德知识,重要的不是口头上说,而是行动上做。关注他们是否身体力行,是否将道德付诸实践。“付诸实践的人比只知不做的人受益更多。”[26]蒙田将与人交往、旅行和劳动视为重要的实践形式,建议学生多多参与。蒙田指出,与形形色色的人进行交往,学习他们身上的美德,在交往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道德判断力;参加旅行、周游列国,学生们可以拓宽眼界,了解不同国家的特点和生活方式,可以“用别人的智慧来完善我们的大脑”,学会入乡随俗和礼貌,提高道德理解力;让学生远离父母,不受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参加体育操练、参加劳动,让他们习惯吃苦耐劳,磨炼心志,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蒙田所列举的诸多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他对实践环节的高度重视。
五、道德教育的原则:“我们应该毫无功利目的地去实施美德”
普罗泰戈拉曾振臂高呼“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同为人文主义者的蒙田却对此嘲讽说:人把自己当作万物的尺度,却从来没有衡量过自己。在蒙田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以其本身价值来评价,唯独我们人除外”[27]。人应当有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尺来衡量自我。在蒙田眼中,任何人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在华丽的舞台上展现的可能是一个风光体面的人,而在台下可能只是一个为了名利出手显摆的人。由此可见,对个人道德素养的评判往往不能仅仅关注他在公众视野下的表现,还要看他独处时的道德操守,要将追逐名利的惺惺作态与遵从“良知”的崇高道德区别开来。
蒙田所坚持的道德教育原则就是“去功利化”。道德教育就是要让人出于自己的良心和善念去追求美德,而不是出于功利目的。“为了光荣而实施美德,美德也就成了十分无聊低俗的事。我们应该毫无功利目的地去实施美德,赋予它特殊地位,不与命途沾边。”[28]在蒙田看来,人们追求美德、践行美德是为了拥有纯洁、善良和高尚的心,而不是为追求名利。蒙田语重心长地讲道,人生中往往有做了千百件好事仍未被人注意的时候,但是人们仍然要有一颗“良心”,在鱼龙混杂的人群中要做一个绅士,在独处时仍然能够正己,即使在穷困的境遇中仍然能够散发德性的光芒,这样的美德才是真正的美德。蒙田强调,我们的心灵并不是为了炫耀而尽自己的职责,而是为了心灵自身,这里面只有自己的一双眼睛才能窥透。美德不是自我炫耀的资本,而应是不断反躬自省的参照,自己审视自己心灵的重要标准。
蒙田主张将“去功利化”的道德教育原则贯穿于整个道德教育过程。去功利化的道德教育时刻给人以警醒,使人们即使在缺少约束的情形下仍然能够独善其身、独善其行。蒙田虽然反对抛弃道德而一味追逐功利的行为,但他并未否定通过道德收获功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在他看来,在一定条件下道德与功利二者可以兼得,只不过此时的功利是通过美德自然而然地获得的。“谁是好人,只是因为大家认为他是好人,并且在知道后觉得他更值得器重;谁要是只为了让大家知道而去做好事,这样的人大可不必对他有多少期望。”[29]在蒙田看来,一个真正具有美好德行的人在被人们广泛认可之后,他将因自己的美德被人们所赞扬、被人们所器重,虽然他行善的初衷只是出于自己的“良知”,但是他仍然会收获名利、荣誉,这种收获是建立在美德基础上自然而然获得的。在此基础上,蒙田进一步指出“去功利化”的道德更符合人身心自由发展的要求。以自己的良心作为善行的出发点,不图回报,不在意自己的善行别人是否知道,这样的德行挣脱了世俗功利的束缚,不被名利所累,人的身心能够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蒙田主张的去功利化道德教育原则对道德教育实施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于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体现了一位道德教育思想家对道德教育的深层次理解。
六、结语
综上所述,蒙田道德教育思想本质上宣扬的是一种人文主义道德观,他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回归人的需要,将“人的本性”与“人的尊严”作为道德教育关注的焦点,与崇尚“神性”而压抑“人性”的宗教道德观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极具开创性意义,而且对后世道德教育理论,尤其对17、18世纪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以及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蒙田道德教育思想对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第一,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知识教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道德教育被长期边缘化、沦为从属地位,学习成绩往往成为判别“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学生极易出现学识与德行之间的严重失衡。蒙田主张突出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和推行德才兼备的“绅士”教育的思想观点对解决该问题无疑具有积极作用。第二,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过于强调道德他律和道德权威,忽视与智育、体育、美育间的协调配合,极易造成学生人格培养的片面化。蒙田提出将塑造健全人格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道德教育要讲求“身心合一”的思想观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第三,我国道德教育往往“注重高尚人生理想的宏伟目标,忽略现实环境下具体目标的落实,着眼未来的美好愿景,忽视了社会条件变化所带来的价值和理想矛盾”[30],普遍存在教育内容落后于学生实际的问题,存在因一味拔高道德标准和以高标准确定道德教育内容而忽略了社会现实需要和“互助、尊重、仁爱”等基础性道德教育内容的问题。蒙田强调尊重人性,根据社会现实和人的需要确定教育内容以及向“自然”学习的思想观点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应更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的需要。第四,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体罚、恐吓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压抑了教育对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育对象因缺乏基于个人理性的道德审视和独立自主的道德判断力而往往难以抵制社会现实对其道德观的强烈冲击。蒙田反对体罚、尊重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和重视教师引导的“宽严结合”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对提升我国道德教育的方法艺术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增强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抵抗力也具有重要作用。第五,我国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和泛功利化的倾向明显,这极大弱化了道德教育自身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削弱了道德教育实效。蒙田提出的“去功利化”的道德教育原则符合人的身心自由发展要求,对增强我国道德教育有效性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蒙田首先是一位人文主义作家,而后才是一位道德教育思想家,他一生中并没有专门论述道德教育的著作,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是以文学随笔的形式展现的,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蒙田本人也并未参加过任何教育实践活动,他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源于个人教育经历、生活经验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个人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后人在借鉴时需要加以注意。今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蒙田道德教育思想的研判应以“敢于批判和怀疑”的精神在实践中进行研究与探讨,在扬弃中加以借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1][22][23][24][25][26] [法]蒙田.蒙田随笔集[M]. 潘丽珍,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4,23,23,29,26,30,
28,43,57,38,31,31,47,48,57,52,54,55,47,37,38,39,31,
39,58,60.
[19][20][27][28][29] [法]米歇尔·德·蒙田.蒙田随笔全集(第一卷)[M].马振骋,译.上海:上海书店,2009:41,57,237,287,
283-284.
[30] 耿俊茂,张瑞.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139.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