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文章质量 提升期刊声誉

2014-12-29徐阳熊建辉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19期

徐阳+++熊建辉

摘   要:《亚太教育研究者》由菲律宾德拉萨大学(De La Salle University)创办,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出版的全英文教育学术期刊,被SSCI检索收录,已出版21卷,目前每年出版3期,主编是宾德拉萨大学张庆元(Timothy Teo)教授,副主编是西悉尼大学李明勇(Chwee Beng Lee)教授、延世大学李熙庆(Hee-Kyung Lee)教授、博特拉大学王苏兰(Su Luan Wong)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李冰(Icy Lee)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李梅副教授。在采访中,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梅认为,大陆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在SSCI上发文偏少,因其研究范式和研究传统受本土学术体制影响比较大;杂志的声望形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知名学者的高质量论文有利于较快提升杂志关注度和引用率。

关键词:《亚太教育研究者》;学术体系;人文社会科学

《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您开始出任《亚太教育研究者》(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TAPER)副主编,您也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位在SSCI教育学期刊任编辑的学者,这是否与您近年来在海外SSCI期刊发文多篇产生的国际影响力有关?这本SSCI期刊的基本定位和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李梅:TAPER与《亚太教育研究》(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亚太教育评论》(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并列为三大冠名亚太的教育类SSCI杂志。TAPER近五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333(2009)、0.632(2010)、0.958(2011)、0.933(2012)、0.793(2013)。可见,其影响因子与其他期刊一样也会出现波动。杂志主要定位是打造亚太地区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共享平台,其作者、研究主题、读者均集中于亚太地区。杂志注重规范的量化和质性研究,关注其他杂志上显示度不高的亚太地区小国与地区。

我是2013年6月由香港同行推荐,经TAPER总编面试后受邀担任该杂志副主编的。总编在选择副主编人选时会考虑亚太地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候选人国际学术发表数量与质量、对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熟稔程度、是否愿意并能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编辑工作等因素。我此前没有任何编辑工作经验,但有给一些SSCI杂志审稿的经验。

编辑工作较之杂志评审者工作,其工作内容更为综合、工作强度更高、工作量更大。作为副主编,我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论文初审:判断投稿是直接拒收还是送出去评审。如果拒收,就要写明缘由。判断原则有:论文字数、格式是否符合TAPER要求;主题是否有意义及能否引起读者兴趣;研究方法是否规范并符合研究需要;文献综述与论文主题是否相关;概念与分析框架是否明晰;对本领域的贡献程度;语言规范性与流畅性。第二,送审:进入评审者数据系统,物色两位合适评审者。第三,根据两位评审者意见,综合自己对论文的判断,决定论文是拒收、小改、大改还是直接接受。然后,将第一轮评审意见及决定反馈给作者。第四,对修改论文进行第二次送审。第五,根据第二轮评审者意见,向总编提出是否录用建议。最后,由总编综合评审者意见和副主编意见对论文作出录用与否的最终决定。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注意到整个中国大陆学者在SSCI期刊发表文章的数量较少,即便像TAPER这样偏重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内容的学术期刊,也很少发表中国学者的文章,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李梅:大陆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文偏少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必要性不强。大陆学术体系与国际学术体系并立,自成独立完整体系。两者的相容和交叠程度较低。绝大多数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者不需要在国际学术界发表论文,也可以在大陆体系中生存发展乃至成名成家,赢得在大陆学术界的声望。二是可能性不高。大陆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文面临诸多困难,包括研究方法训练、语言能力、文献跟踪、研究主题把握等。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特殊性。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传统受本土学术体制影响较大,其国际通约性低于自然科学。

《世界教育信息》:最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提升了对SSCI期刊发文的支持和奖励力度,您认为中国政府和高校以及社会其他层面,如何切实推动高校学者英文论文的撰写与发表?

李梅:最近几年,大陆高校学者在国际期刊上的发文呈稳定上升趋势。这说明,近年来中国政府、高校的各种激励措施取得了实际效果。同时,海归学者渐成规模,对国内学术科研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年轻一代学者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多,出国进修机会多,语言能力以及与国际同行对话的能力日渐提高。长此以往,大陆学术体系融入世界知识体系的程度将日渐加深。我认为,中国政府和高校没有必要急功近利地再增加名目繁多的激励措施,而是应该删繁就简,将资源用于普遍的全体教师待遇的提高。近几年,各种名目繁多的奖励和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术的自然生态,基于学术成果的量化考核和奖励层层加码,过于刚性的纵向项目经费使用规定和成果发表要求让高校教师出现了浮躁、焦虑等状况,不利于做出有价值的研究。

《世界教育信息》:您给多本国际SSCI期刊审稿,包括美国的《高等教育》和韩国的《亚太教育评论》,也给国内的《中国教育学前沿》审稿。您认为,国内英文期刊与国际期刊相比,有哪些差异?

李梅:两者主要的差异恐怕在稿源数量与质量上。国际SSCI期刊杂志的稿源数量多、质量高。相应地,投稿录用率低。一般来说,录用率为10~20%,最好的SSCI期刊杂志投稿录用率甚至低于10%。期刊的声望形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知名学者的高质量论文有利于杂志较快提升关注度和引用率。对于新兴杂志,需要注意三点:第一,吸引充足和高质量的稿源,既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充足稿源,培养作者群和读者群,也需要向知名学者约稿。第二,建立规范的同行评审程序和网络评审平台。第三,建立相当规模的合格评审者的信息库。这样,既能增加稿源数量,又能提高稿件质量,增加论文的引用率。

编辑 郭伟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