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期刊学术水准 把握国际发展趋势
2014-12-29徐阳熊建辉
徐阳+++熊建辉
摘 要:《中国教育国际期刊》于2010年创刊,每年两期,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共同出版,主编是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执行主编是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香港大学白杰瑞(Gerard A. Postiglione)教授担任国际顾问。在采访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史静寰认为,刊物文章反映的不仅是中国教育,更多的是国际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问题与趋势;期刊的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有好的学术水准。
关键词:《中国教育国际期刊》;中国教育;国际检索;学术水准
《世界教育信息》:清华大学有多本SCI期刊和英文期刊,是我国重要的学术重镇。《中国教育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IJCE)是否是在学校的支持或者是影响下创办的?刊物是如何运作的?
史静寰:清华大学素来有着优秀的学术传统,每年产出大量重要的学术成果。学校对文科有着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定位,即不偏重定量或是数据方面的评价,而是提出要增强社会科学的学术影响力,建立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智库等,教育研究院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办这本英文期刊。此外,我院有23位专职教师,其中一半是海归学者,这也是创办这本期刊非常好的基础。我们从2008年开始筹备,2010年正式创刊。创刊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博睿学术出版社一位来自美国波士顿的编辑的多次协助。
刊物的创办和日常运作都是由教育研究院独立完成的,没有任何专项资金和人力,主要是我和叶赋桂等几位教师承担稿件组织、审阅等工作。为了保证刊物质量,期刊主要采取约稿的方式,并请编委会和学术圈中与我们有联系的国际学者审稿。作者经过修改后再进行审阅,最后由博睿学术出版社在海外进行印制出版。今年年底,我们也会开始使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编辑管理在线稿件处理系统。白杰瑞教授在刊物宣传和国际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让更多的国际学者了解并认可我们的刊物。
《世界教育信息》:在期刊的编委会成员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海外中国教育研究学者。稿件的作者除了一些大牌的国际学者外,还有很多年轻的海归学者。从编委会成员到作者的选择,您有哪些考虑?在刊物的主题和选稿上又有哪些考虑?
史静寰:很多编委会成员都是从事中国教育研究的学者。我们并没有邀请很多国际著名的学者,因为他们并不一定从事中国教育问题研究,毕竟这是一本关于中国教育的学术期刊。作者中,我们也邀请了一些国际知名学者。比如,去年第2期邀请了格林A.约翰(Glen A. Jones)、凯文M.麦康基(Kevin M. McConkey)等国际学者。但是,我们更注重邀请一些年轻的海归学者。他们受过良好的方法论训练,可以用西方的研究范式来分析中国问题,注重学术规范,国外读者会更感兴趣。
目前,刊物是按照专题来组织稿件的,其中既包含中国本土学者做的中国研究,也包括国际学者做的中国研究,力求反映的不仅仅是中国教育问题,更多的是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问题与趋势。学者们不一定谈中国,但是他们谈的一定是对中国教育有所影响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与其他国家共性的展现。
《世界教育信息》:在办刊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
史静寰:要办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是需要大量投入的,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全方位的投入。现在,我们的人力非常紧张,编辑都是挤出时间来做这本期刊。要想进一步提高刊物的影响力,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后,编辑的岗位与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也面临着矛盾,人员的不足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世界教育信息》:您对刊物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计划?是否打算申请国际检索SSCI?
史静寰:期刊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学术期刊也需要在学界积累学术影响和口碑,不能急功近利。我们不会急于投递检索申请,目前学界对刊物的反响相当不错。最重要的是保证刊物有一个好的学术水准,没有好的研究范式和规范是不能进入国际学术舞台的,甚至会给中国学术丢脸。我们会把重点放在年轻学者上,他们目前还没有名气,但是他们做实证研究,有数据支持,是我们期刊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教育研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编辑 郭伟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