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2014-12-29楼云华
楼云华
摘 要: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中的“双元制”模式更是享誉全球。这种模式尊重个人选择,保障了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为德国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产业技术工人,促进了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德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德国的经验表明,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分工对人才的需求、受教育者的智力类型和个人兴趣,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所需要的多元化人才结构。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育公平;企业
德国职业教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双元制”引领、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特别是“双元制”模式成为德国享誉全球的教育品牌。在德国,职业教育所受到的政府和民众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高等教育,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国家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促进教育公平
德国联邦政府提出的建立教育共和国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从根本上减少教育贫困,让教育惠及所有公民,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和谐。德国职业教育多年来的蓬勃发展成为德国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抓手。
德国小学学制是四年,然后学生分流进入职业预校(五年制)、实科中学(六年制)或文理中学(八年制或九年制)接受教育。德国主张根据社会分工的需求以及个人的素质、天赋、能力对学生进行分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享有符合其天赋、智力类型和能力发展的教育机会。
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18岁以下的青年必须接受高中教育或职业教育。大部分的德国18岁以下青少年在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后(相当于初中毕业)选择了以“双元制”为主的职业教育。因此,初中后中等职业教育(相当于高中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德国民众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一种与个人的能力、兴趣、爱好相适应,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岗位资格及就业能力,而职业教育正是以培养年轻人的这种能力为目标的,这保证了大多数未能接受普通教育的年轻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
可见,以“双元制”为主的德国职业教育正是由于为个体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了政府“为人人提供培训机会”的目标,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格局,对教育公平起到了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受到广大民众和政府的关注及支持。
二、提升国际竞争力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德国坚持走“技术立国”之路,依靠出口“德国制造”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德国制造”之所以享誉全球,靠的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大批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尤其是“双元制”模式在大规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双元制”模式强调培训的实践性,主张在企业进行的职业实践操作与在学校接受的职业理论学习相结合,并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以学生在企业获取的职业技能和操作经验为主体,学生2/3的时间都在企业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劳动过程的导向来获取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学校在此基础之上实施专业教学,深化学生在企业培训过程中涉及的专业理论学习。
其次,“双元制”模式强调教学活动的职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专业设置上,以国家认可的331个培训职业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考试考核上,以“职业资格”为标准,通过考试的学生可获得国家认可的岗位资格证书。自2013年夏季起,德国把个人所获得的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教育能力水平逐步纳入德国能力框架,并颁发能力证书。例如,三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文凭相当于四级能力水平;技师、技术员与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获得本科毕业文凭者相当,都具有六级能力水平。
再次,“双元制”模式强调企业办学的主体性,主要包括:法律主体——学生与企业而不是与学校签订培训合同;办学主体——培训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实训教师,2/3的教学时间都是在企业完成;投资主体——企业投入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除承担其在培训期间产生的全部费用之外,还支付学生学习期间的生活津贴和社会保险。
培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职业性和企业办学的主体性保证了毕业生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能够对应岗位的要求,并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双元制”模式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是企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德国制造”所依赖的主要力量,被称为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为德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世界曾经的第二贸易大国和全球第三发达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德国的职业教育实现了教育的公平与和谐,使教育在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第一,德国职业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培训机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德国民众看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学习者智力类型的差异。德国70%的年轻人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这说明职业教育在德国民众中非常受欢迎。现行的331种培训职业使大部分没有上大学的年轻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赋和兴趣的培训,获得职业能力并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不会因失去受教育机会而成为社会的问题群体,从而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和稳定。
第二,德国职业教育有助于形成社会和谐发展所需要的合理的人才结构。德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目标一致、互为补充、协调发展。30%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70%的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教育结构,形成了德国高等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后盾、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智力产品的开发以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为支撑的局面,其多元化的人才格局符合德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第三,德国职业教育以学生个人内在的心灵和谐为基础,尊重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自由发展的要求。个人身心自由、健康、全面地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准。
第四,德国职业教育有利于推进教育扶贫与教育和谐。在德国,90%以上的选择职业教育的年轻人接受“双元制”模式学习。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选择“双元制”模式的学生每月都可得到培训企业提供的500~600欧元的生活补贴。此类生活补贴能够缓解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因此,德国职业教育从客观上起到了教育扶贫和促进教育和谐的作用。
第五,德国职业教育提高了就业率和企业创新能力。接受“双元制”教育的毕业生针对岗位要求接受职业培训,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且职业生涯的适应期短,能够快速开始创造价值,因此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就业比较容易。此外,他们也比较容易成为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四、结语
德国的经验表明,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分工对人才的需求、受教育者的智力类型和个人兴趣,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所需要的多元化人才结构。就德国而言,年轻人中30%接受普通高等教育、70%接受职业教育的教育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如果高科技人才过多,就会超出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外流和人才浪费;同时,如果缺乏掌握精良制造工艺和生产水平的工人,那么科研成果就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也就是说,科研成果世界一流,而产品无人问津,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那么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就无从谈起。
编辑 许方舟 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