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的力量
2014-12-29李宇明
李宇明
第一语言一般都是母语,是文化纵向传承的基本渠道,也是个人文化归属的身份证。正因如此,热爱母语、守望母语是民族之圣任、个人之天职。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略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包括第N语言,下同)一般是指外国语或外族语。掌握第二语言的双语(包括多语,下同)人首先需要引发语言接触,带来语言的相互影响。在语言影响中,词汇译借最为常见,但借词增多可能会影响到语音系统;一些语法和章法也可能被借入;还会影响到文字形式和字母表的变化。长时间的特殊环境的语言接触可能会造成语言联盟,并产生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现象。语言接触不仅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种的丰富,而且也使得一些语言更加强势,以致侵蚀甚至侵占了弱小语言的使用空间,使许多语言濒临消亡。
伴随语言接触的是文化接触。双语人是异文化的最先接触者,他们一方面会受到异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更理性地看待本我文化。双语人将异文化引入进来,也将本我文化介绍出去,促进了文化的横向传播,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使单语人也能分享多元文化。由于双语人的大量产生,加之通讯、传媒、交通的现代化,人类的活动半径迅速增大,人口流动空前加剧,信息交换非常便捷,文化横向传播的力度也急剧增强。
文化横向传播的力度增强,使多元文化成为社会常态,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逐步成为公民的素质之一,对外语、外族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必将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任务。与之相关,纵向文化的传承可能会有所减缓,以致代沟不断加深,代沟形成时间逐渐缩短,因而也常引发社会的文化焦虑。这种文化焦虑,会使社会采取各种“文化保护”措施,竭尽全力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不遗余力强化传统文化,千方百计向外推介本我文化,有时甚至会发展出“民粹主义”“原教旨主义”等极端现象。这种文化焦虑,通常也会助长“语言纯洁观”的流行,外来词、外语学习常常成为社会批评和改革的对象。
人口流动使一些人定居在母体文化之外,异文化婚姻增多,家庭语言、文化问题突显。不少孩子的第一语言是家庭所在地语言,母语被丢弃或成为“半语言”,此类人群只能听不能说,或是没有掌握书面语。在文化归属上,有人坚守母文化,有人放弃母文化,有人则可能成为“双文化人”(对两种文化同样认同的人)。当两种文化平等相处之时,不同的文化归属不仅不会影响人的文化生活,甚至还会使其成为社会的宠儿;但是当两种文化不平等,甚至发生激烈冲突之时,不同的文化归属可能会使此类人群受到文化歧视、产生文化焦虑,甚至会被视为异己分子。
第二语言的力量就是第二语言教育的力量。第二语言教育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不能只研究教学法,还应当关注力之所来、力之所用,要研究双语人的语言生活和文化生活,关注语言接触、文化多元等现象。
当前的语言规划(包括语言教育规划),虽然有“双语”字样,但本质上多是“单语主义”的。面对多元文化的时代,语言规划(包括语言教育规划)应当向“双语主义”转变。
编辑 许方舟 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