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欧大陆桥开通前后外宣工作二三事
2014-12-28赵鸣
赵鸣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可以与欧亚各国创新合作模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与此同时,江苏省连云港代表团与哈萨克斯坦政府交通部签署了交通合作协议,两国元首见证了协议签署,新亚欧大陆桥运输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14年5月19日晚19点28分,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上海西郊宾馆国际会议中心共同推动了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的启动装置,这标志着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首个中外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作为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枢纽,连云港成为公众的焦点。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跨越欧亚的陆域经济走廊,也是我国连接中亚的唯一陆域通路,被称为“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或“新丝绸之路”。回首22年前,新亚欧大陆桥建设刚刚开始起步,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交通的对外开放度,形成立体式的、双向的对外开放格局,国家交通部提出了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的战略构想。当时,我任连云港市委外宣办副主任,负责对外宣传,因工作需要,全面介入了大陆桥开通前后的具体工作,并负责大陆桥开通前后的宣传推广工作,见证了新亚欧大陆桥开通的全过程。
记得那时刚刚开始介入大陆桥宣传工作,对于大陆桥是什么,一直很模糊。只知道第一条大陆桥在美洲,是横穿美国的铁路;第二条是西伯利亚大陆桥,从海参崴经西伯利亚至欧洲;从连云港始发的大陆桥是世界上第三条。由于位于欧亚大陆,继西伯利亚大陆桥之后,因此,被称为“新亚欧大陆桥”。它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10900公里,横贯中国的东中西三大区域的11个省区和中亚、欧洲7国。这个区域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3,占全国总人口的1/5。连云港也被誉为东方桥头堡。为了应对媒体采访,我研读了当时交通部运输研究所徐淑芬研究员的有关报告,全面了解了大陆桥概念和具体内容,对什么是新亚欧大陆桥,如何介绍新亚欧大陆桥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
当时,来采访的记者特别多,我先后接待过100多家新闻媒体,主要有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铁道报等,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美联社、俄罗斯通讯社、西班牙埃菲社、日本NHK、韩国KBS等海内外媒体。由于大陆桥是一条国际大通道,所以系列报道形式特别多。我记得最早在国内系列报道新亚欧大陆桥的是《人民铁道报》。当时,新亚欧大陆桥还未全线开通,《人民铁道报》驻济南记者站首席记者罗朝清和机动记者杨建波准备徒步穿行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的所有城市。1991年11月1日11点零1分,他们从陇海铁路零公里处起步登程,开始了横穿中国4000多公里的采访路程。这距离新亚欧大陆桥首列开通还有13个月。此次采访历时7个月,于次年5月抵达大陆桥国内段的西端端点阿拉山口。1996年8月11日—15日,我接待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新亚欧大陆桥纪行》组。这是我国媒体第一次采取跨国界电视报道形式宣传新亚欧大陆桥的摄制组。那时的大陆桥已经有了一些影响。他们一来就问大陆桥在那里?桥头堡是什么样子?作为电视记者,报道需要出图像,对于大陆桥这个虚拟概念还不太了解。在他们的想象中,既然是大陆桥和桥头堡,肯定是有一个固定形象。比如长长的桥体、高耸入云的桥头堡、繁忙的来往车辆等画面。我对他们解释了大陆桥概念,说明大陆桥只是一种集装箱集疏运的运输方式。这里的桥是一种门到门的运输概念和服务形式,而不是传统概念上的桥。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运输起点和海陆集疏运的中转站。采访组组长赵树青是个工作责任心极强的记者,很快就把握了大陆桥宣传的主要脉络,选择了连云港西大堤入口处作为这次纪行采访的起点。12日清晨,拂面的海风给采访增添了浓浓夏意。记者任永蔚作为出镜记者,站在西大堤入口处,向世人报道了连云港的建设情况、大陆桥运输现状,以及通过陆桥加强与中西部合作,双向对外开放的广阔发展前景。此次报道从江苏连云港开始,途经徐州、郑州、兰州、乌鲁木齐等国内城市,横穿欧亚,还经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波兰、德国、荷兰等国,最终以鹿特丹港为终点,全面介绍了新亚欧大陆桥开通后,各国的大陆桥运营状况,总计30集。央视的系列报道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外的新亚欧大陆桥宣传热,之后国内的新华社、《今日中国》杂志、《国际商报》等传媒和海外的韩国KBS、日本的NHK、《今日日本》杂志等均以系列报道形式开展宣传,提升了新亚欧大陆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兴起了新一轮的新大陆桥采访热。
在新亚欧大陆桥宣传中,有一个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在当时的对外宣传中,一些中央对外媒体宣传连云港市作为东方桥头堡时,一般均翻译成“EASTERN BRIDGEHEAD”,给海外记者来连云港采访以误导。在1992年9月新亚欧大陆桥开通前夕,连云港市在港口设立了一个新亚欧大陆桥的起点标志。它上面是铁锚、铁轨,下面是基座;基座前面刻有“新亚欧陆桥东端起点”,背面刻有英文翻译。标志作为新亚欧大陆桥唯一的地理标识,受到了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极度关注,也是媒体必到的焦点所在。当时的设计和制作任务就落在我肩上。标志的铁锚、铁轨和方形基座寓意着大陆桥的集装箱海陆联运,体现了大陆桥运输的基本概念,这一点没有太多异议。就是这翻译,比较棘手。如果按照字面翻译,显然会引起外国人的误解,另外翻译必须严谨,不能出错。我从对大陆桥的理解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提议采取外国人理解的方式翻译,而不用中国式英语翻译模式按图索骥,将“东方桥头堡”改译成了“东端起点”。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当时的连云港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稳卿和副市长程智培的认可。后来,大陆桥标志改建了几次,由原来的混凝土浇筑变成了内部浇筑和外部大理石贴面的形式,但是,铁锚、铁轨和基座的表现形式和“THE EASTERN TERMINAL”的译文形式,一直延续下来。这个译文现在已经不太引人关注,成为一种通常习惯用法,但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初期,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慧的。用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能看懂的翻译形式,从某种意义上看,在当时对外宣传中还是不太容易接受的。
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距离现在已经20多年了。1990年9月1日,我国的兰新铁路西段与俄罗斯的的土西铁路接轨,标志着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正在新疆视察,并亲自为接轨仪式剪彩。那时的新亚欧大陆桥刚刚形成运输能力,规模化的运输还未真正开始。直至1992年12月1日连云港过境集装箱运输专列的开通,新亚欧大陆桥才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为了准备大陆桥首列集装箱专列的始发仪式,连云港市邀请了大批记者来连采访。当时,图像采访稿的发送不太方便,电视记者需要将采访完的素材编辑好,然后通过连云港市电视台发至江苏省电视台,再由省电视台在每天规定的时段内发至央视。即时传输、网络传输还不便捷,所有输送线路有时间和路径的限制。图片拍摄全部是胶片,需要拍摄、冲洗后,才能发送,且地方没有此类设备。当时图片发送是极为困难的,不像今天用E-Mail,轻轻一点就过去了。新华社派遣了资深记者杨福田来连采访。他负责写文稿,不搞摄影。因此,发送图片的任务又历史性地落在我身上。我当时负责活动过程中国内外近60人的新闻记者采访、接待、安排任务,同时还肩负新华社摄影的发稿任务,倍感压力。
11月30日上午8点,晨雾还未散去,连云港集装箱码头上已经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我赶到了发车现场,安排好记者后,就立即仔细查看地形,选择好拍摄的最佳角度。上午10点,码头上鞭炮轰响,汽笛齐鸣,时任国务院经贸办副局长的夏元卿、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刘国夫、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蒋田杰和连云港市市委书记秦兆桢等共同为首列开通仪式剪彩。次日凌晨1点35分,满载着首批50个集装箱的7824次国际集装箱专列从连云港集装箱码头出发,踏上了新亚欧大陆桥的行程。新亚欧大陆桥首列运输是大陆桥运输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它从日本起运,途经中国连云港,穿越我国东中西的11个省区,经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中亚地区,真正实现了跨国的海陆联运。
新亚欧大陆桥首列过境集装箱班列开通是一个重大新闻,新华社要发通稿。而那时的新华社只有很少的图片传真机,一般放在省会城市,内部规定每天每个分社只能在一定时间内传输,过时只有让位给其他分社。新华社南京分社传输的时间是下午5点。大陆桥首列运输是10点半左右结束的,我就立即开车去新浦冲洗照片。仪式举行的当天12点前,一张新亚欧大陆桥开通剪彩仪式的图片放大完毕,送到了杨福田手中。中午他匆匆吃完饭返回南京,确保在5点之前将图片发送到北京总社。新华社总社连夜将图片发往世界各地的各个客户端。第二天早上,这张反映首列开通仪式的图片见诸国内外报端。《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时报》、《美国侨报》等海内外纸质媒体均在头版头条刊登新亚欧大陆桥首列开通的消息和图片。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建设得到了党中央数届主要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1994年,国务院总理李鹏从中亚出访归来后,又专门到连云港视察大陆桥运输情况,并写下一首诗:“巍巍天山皑皑雪,漫漫古道滚滚沙,一桥如虹贯欧亚,丝绸之路绽新花。”他站在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标志处挥手向世界推介了大陆桥。1995年9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哈萨克斯坦副总理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关于利用连云港装卸和运输哈萨克斯坦过境货物的协定》,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出席了签字仪式。1995年11月23日,从美国运往乌兹别克斯坦的集装箱整列从连云港上桥,标志着新亚欧大陆桥跨洲际、大运量、全程化运输时代的到来。1996年5月7日—9日,国家科委、计委和外经贸部共同组织召开了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5个国际组织的400多名代表,共同商讨如何充分利用这条现代丝绸之路,加速亚欧两大洲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开发,会后,约200多名参会代表乘专机来连云港实地考察。同年7月3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乌兹别克斯坦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四项文件,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政府铁路合作协定》,对新亚欧大陆桥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后来,新亚欧大陆桥运输日趋正常化,大陆桥新闻宣传也渐渐步入佳境。几乎所有的国内主流媒体和主要外国媒体都积极跟进,参与了这条经济带的新闻宣传,较好地呼应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极大地提升了连云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蜚声海内外。2000年12月,我专门将收集的近20个国家100多家新闻媒体刊播的上万篇稿件进行筛选,选出了500字以上的300多篇稿件,特别是当时关于新亚欧大陆桥报道的文稿,将其汇编成册,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书名为《走向世界的连云港》。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积极参与大陆桥宣传,服务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新亚欧大陆桥对外宣传的起步和发展,为此引以自豪,终生难忘。■
(责任编辑:巫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