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穗鸭”产业化路径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
2014-12-28肖智孟立霞
肖智,孟立霞
(凯里学院 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三穗县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部,是以侗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1994年被列为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扶持贫困县,2001年被列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被列为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重点县。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三穗鸭产业从传统散养到被列为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三穗县被确立为省级养鸭基地县,开创了滇桂黔石漠化山区农业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特色农业之路,其模式值得借鉴。
1 “三穗鸭”产业发展的优势
1.1 优良的地方禽种
三穗鸭繁衍于贵州高原黔东南州三穗县一带,以三穗为养殖核心区,周围覆盖到周边的黄平、岑巩、天柱、剑河等7个县。三穗鸭外形独特,具有“眼高颈细形似船,嘴方脚橙尾像扇,公鸭绿头身棕褐,母鸭麻羽体背宽”的特点,年产蛋高达260枚,是中国肉蛋兼用的地方优良麻鸭品种,1982年入选《中国家禽品种志》,2003年被收录入《中国家禽地方品种资源图谱》。三穗鸭耐粗饲,饲料利用能力强,适于在丘陵、河谷等水稻产区放牧饲养,其个头小,成年鸭体重1.7kg左右,成熟期65天,虽比饲料肉鸭的养殖期多20天,但肉质细嫩,氨基酸含量高,具有清凉下火的药用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
1.2 优越的产地自然环境
三穗县是“三穗鸭”的泽源地和主产区,先天具有养鸭的自然坏境优势。三穗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向湘西雪峰山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以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当地人称“坝子”)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9℃,年降水量1148mm。境内河流溪沟170多条,坝子众多,邛水及其水系横贯8个乡镇,串联数十个宽广的坝子,水流平缓,水草繁茂,适合水禽养殖[1]。
1.3 独具特色的原生态养殖模式
首先,三穗劳力资源充沛,鸭养殖业基础好。三穗县总人口21.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5.8万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是以侗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农耕地区。千百年来,养鸭是苗侗人民的一个传统,鸭子是苗乡侗寨百姓油、盐、酱、醋的经济来源和宴请宾客的佳肴。在苗乡侗寨的稻田坝上,溪沟河谷,户户立杆牧鸭,故三穗又有“鸭乡”之称。“三穗鸭”的饲养一般从2月份养到12月份,1年养4~5水(1水相当于1个批次)。其次,三穗人采用独具特色的原生态养殖方式。河谷地带的农户,利用溪水中丰富的水草、贝类等天然优势,一般临水放养;居住在山区丘陵的,则利用传承数百年的原生态“稻、鱼、鸭”共生模式。每年谷雨前后,当秧苗插进层层的梯田时,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到鱼苗长到2、3寸时,就放入今年的第一水雏鸭。稻田为鱼和鸭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鱼和鸭在觅食中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鱼与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稻谷快成熟时,第3、4水鸭子开始育雏,秋收后乡民就可以放养于稻田。这种独特的“稻、鱼、鸭”原生态养殖模式,不仅维持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还减少化肥与农药的施用,并让口感淳朴的“三穗鸭”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1.4 地理标志品牌优势
三穗县从质检和工商两个渠道以“三穗鸭”为名称申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知识产权。2010年2月,以三穗县养鸭协会为注册主体的“三穗鸭”商标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4月,“三穗鸭”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审核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三穗鸭保护范围涵盖贵州黔东南州三穗、黄平、施秉、镇远、岑巩、天柱、台江、剑河等8县现辖行政区域,技术标准执行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284-1991《三穗鸭》规范。三穗县可通过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战略,实现品种良种化、产品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把地理标志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品牌知识产权优势[2]。
2 地理标志农产品“三穗鸭”产业化发展路径
“三穗鸭”产业化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2.1 起步与产量波动阶段(1994~2002)
(1)传统散养向规模养殖发展阶段。1994年前,三穗鸭的养殖为传统的散养方式,饲养量一直是在40万羽上下徘徊[3]。1994年,三穗县委、县政府围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采取资金扶持、政策鼓励、技术指导、规模化养殖等措施,扶持三穗鸭的产业化饲养,养鸭业迅速发展起来。1997年,三穗已有商品肉鸭基地示范村7个,养鸭专业户180户,饲养肉鸭15.3万羽,蛋鸭1.2万羽。通过基地示范村、示范户的带动,全县养鸭户达1.3万户,鸭的饲养量达83万羽。在此期间,由于基地示范及养殖大户的示范作用,三穗鸭养殖量增长较快,三穗鸭养殖业的产业优势逐步凸显。
(2)产量波动下降阶段。1998~2002年,由于三穗本地还没有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鸭制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信息较闭塞,市场销售网络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彼此间的利益联接不紧密,没有有效地形成“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鲜活鸭养殖与收购间的产销衔接不畅,导致三穗鸭本地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价位低,养殖户亏本惨重。1998年,三穗鸭的饲养量急剧下降,降到36万羽,三穗鸭的养殖发展跌入衰落时期。2002年,中心产区存栏10万羽,种鸭存栏仅剩1000余羽,此时的三穗鸭几乎濒临灭绝。此阶段,主要是以三穗鸭的养殖生产环节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模式,产品为单一的肉鸭及蛋鸭,只注重养殖,忽视了鸭产品的开发、深加工和销售,根本原因在于三穗本地龙头企业匮缺,鸭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低,无法在本地市场形成产前和产后密切联接的产业链。
2.2 规模扩张与产业化提升阶段(2003~2008)
(1)政府对鸭产业的宏观规划与政策扶持。为了拯救三穗鸭,2003年,政府把加快三穗鸭产业化发展作为重点来抓,三穗县先后制定了《三穗鸭产业化建设规划》、《三穗鸭产业发展规划》、《三穗鸭产业化建设实施意见》、《三穗鸭产业开发和市场营销实施方案》、《加快三穗鸭产业发展的意见》、《鼓励科技特派员从事三穗鸭工作的暂行办法》,每年都出台《三穗鸭产业发展工作要点》,并纳入部门和乡镇年度考核,严格奖惩。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支农资金、政策奖励到动物检疫等多方面进行扶持,确保三穗鸭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发展和壮大。2007年,三穗鸭呈现恢复性增长,当年饲养量达到120万羽。2008年,三穗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鸭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后来又成立三穗县鸭产业化建设管理办公室,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机构,为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2008年三穗县的种鸭养殖户、蛋鸭养殖户达280余户,三穗鸭出栏量237万羽,是上一年的2倍。
(2)引进龙头企业助力产业发展。为把三穗鸭推向市场,三穗县引进了一批以三穗鸭养殖、禽肉深加工为主业的龙头企业,如引进鸭产品加工企业——贵州千里山生态食品有限公司、鸭羽绒加工企业——贵州三穗千慧服饰有限公司落户三穗,从事开发血酱鸭、黄焖鸭、鸭蛋制品、三穗鸭礼品等熟食制品及鸭羽绒制品,形成了三穗鸭养殖、屠宰、加工及羽绒生产[4]的产业链,在养殖收购、产品销售、品牌创建、本地产业链的延长和做大三穗鸭品牌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3)市场营销和产品推介。三穗县人民政府制定了三穗鸭产业市场营销策划方案,从三穗鸭的选育历史、特色优势、生长环境、生产技术、产品介绍、鸭食文化等多层次进行宣传。邀请了省内外媒体来三穗实地采访,如《中央电视台CCTV7》“农广天地”、“每日农经”、“聚焦三农”栏目分别以“三穗鸭养殖技术”、“呱呱叫的土鸭”、“魅力黔东南(4)受欢迎的三穗鸭”对三穗鸭进行了报道。为了品牌推广,三穗县通过举办三穗鸭品评推介会、鸭烹饪大赛,多次参加省、州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如2007年举办首届三穗鸭美食烹饪大赛,2008年在贵阳举办“三穗鸭品评推介会”[5]。此阶段,三穗鸭产业优势逐渐凸显,并开始实现三穗鸭产业从比较优势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化发展的路径转化。
2.3 地理标志品牌带动阶段(2009至今)
2009年,三穗县养鸭协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报“三穗鸭”地理标志。2010年,“三穗鸭”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12年,“三穗鸭”获国家质监总局审批地理标志产品[6]。
(1)培育养鸭协会和养鸭合作社,强化产业化经营组织。三穗县养鸭协会在九个乡镇建有养鸭分会,协会一方面十分注重“三穗鸭”原产地品牌保护,另一面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建立起“统一供应鸭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服务体系。2011年,新成立3个村级养鸭协会,使协会总数达12个,目前已组建40个规模养殖场及养殖小区,吸收三穗鸭养殖农户866户加入养鸭协会,并正式成立三穗鸭养殖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蛋鸭养殖、商品鸭养殖、活鸭销售的三穗鸭上游产业链,为三穗鸭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产业示范园,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化发展。三穗鸭产业示范园区涉及瓦寨、桐林、长吉、雪洞4个乡镇。核心区位于瓦寨镇,辐射周围长吉、雪洞、桐林三个乡镇23个行政村。园区以三穗鸭科技示范园、三穗鸭加工园、三穗鸭交易市场为三大支撑平台,以三穗鸭生产作为园区的核心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产业园的主要业务为三穗鸭的养殖保种、提纯复壮、商品鸭选育、鸭苗孵化以及人员的培训。现已入驻龙头企业3家,合作社2个,养鸭协会1个,孵化场1个,种鸭基地2个。如入驻产业园区的贵州三穗兴绿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营三穗鸭种鸭养殖,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预计将在2017年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种鸭养殖基地。
3 地理标志农产品“三穗鸭”产业发展瓶颈
“三穗鸭”产业发展势头很猛,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已经位居前列。但三穗鸭粗放型养殖模式、养殖过程与禽肉加工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滞后及鸭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都给地理标志农产品“三穗鸭”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3.1 三穗鸭养殖仍以粗放型养殖为主
三穗鸭养殖户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地面平养模式,原因主要是投入少,养殖成本相对较低,而“稻鸭共作”、“鱼鸭混养”这种原生态养殖所占比例只占3成(见表1)。可见目前三穗鸭的养殖模式仍是粗放型养殖模式。随着市场对“低碳、环保、高品质”消费理念的提升,恢复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养殖模式,已经成为三穗鸭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1 三穗鸭养殖模式
3.2 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1)饲料生产环节:饲料生产标准不统一,养殖户习惯使用自配料养殖水禽,自配料养殖比例达到五成。据产业调查,为防范疫病,近四成的养殖户有加量使用抗生素的习惯,用量超过标准用量的2-10倍。
(2)饲养管理环节:调查显示,养殖户疫病防治意识普遍淡漠,六成的散养农户认为三穗鸭易饲养、抗病力强,因而重饲养、轻防疫,甚至不防疫。其主要原因还是本地的疫病防控体系还没有涵盖到广大农村散养农户,有效的防疫技术管理服务与监控体系没有形成。
(3)产品加工环节:目前,三穗鸭肉加工集中在“白条鸭”和熟食等初加工环节,鸭绒、鸭蛋白等副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欠缺,产品附加值开发不够[7]。
3.3 鸭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
近年来,受到如下几方面的影响,鸭产品市场价格呈现不断波动的态势:一是雏鸭的价格波动大。如2011年雏鸭的平均价格在2~3元/只,当种鸭受疫病影响,产蛋量下降,雏鸭因供给减少而价格上扬,最高价位每只达9.5元。二是鸭产业的生产信息、价格信息、供求信息、疫病的防治信息的欠缺和信息的不对称,农户的生产决策只能依据自己所在的局部地区短时间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做出,加之鸭养殖业准入门槛低,造成养殖户随意进入和退出鸭养殖业,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三是水禽产品的可替代性,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鸡、鹅、鱼产品的大量入市也容易造成鸭的市场价格波动。鸭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对三穗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4 地理标志农产品“三穗鸭”产业发展对策
“三穗鸭”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实现量上和质上的跨越。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水禽产业市场上,三穗鸭正经受严峻考验,如何开创三穗鸭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全面提高三穗鸭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应对价格波动及市场风险的挑战,需要结合三穗鸭的产业演进路径,解决当前三穗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提出产业长远发展的思路,实现三穗鸭产业健康与持续发展。
4.1 坚持原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主打生态牌
原生态农业保持农业原汁原味,追求产品品质[8]。三穗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发展原生态农业,俗话说“青山绿水养好鸭”,加之本地独具特色的“稻、鱼、鸭”共生原生态农业传统,改变现有的粗放型养殖模式,推行健康环保的生态型养殖模式,朝“低成本,高效益,占地少,原生态”目标发展。逐步恢复传统的“稻鱼鸭共作”及“鱼鸭共生”等原生态养殖模式,淘汰占地广,污染大的地面平养方式。采用“稻鱼鸭共生”放养三穗鸭,以每公顷放养80-100只计算,放养的饲料成本比地面平养要减少近两成,既能饲养出高品质的三穗鸭,又体现出环境友好的善意,迎合了市场追求低碳环保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理念。此外,三穗大部分地方为双季稻生产,季节性稻鸭赶田养殖模式的比例要相应增加。
4.2 依托技术进步,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产品要适应市场需求,科技进步是提高三穗鸭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多样化的原动力。依托技术进步来提升三穗鸭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采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优质、高产、稿饲料转化利用率、高抗病能力的三穗鸭。二是注重三穗鸭熟食产品的多样化研究,创作出更多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的熟食产品,加大各环节的收益空间,增强三穗鸭产业链整体的稳固性。三是引进国外先进的鸭产品深加工关键设备、技术甚至成套设备,以此带动产业技术的升级。四是政府扶持龙头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的建设,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构建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切实把技术送达养殖户手中,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4.3 创新产业化组织模式,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
首先,在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基础上,创新产业化运作组织模式,以三穗鸭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采取合同制、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把企业、养殖户、合作社、协会、科研机构和政府联结在一起,合理分配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利益,促进专业分工和协助,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其次,以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为基层管理组织机构,引导养殖户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设定三穗鸭养殖的准入和退出门槛,提高三穗鸭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保证一定适度规模的养殖户,缓解市场波动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此外,本地市场的各龙头企业还可结合自身的优势,组建连接一二三产业、横跨城乡和占有省内市场的大型农工商集团。
4.4 养鸭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显著趋势,发展三穗鸭产业,离不开文化的构想。首先,三穗县是三穗鸭的泽源地,有关“三穗鸭”的饮食文化颇为丰富。其次,三穗是苗侗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充足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资源可供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此外,三穗麻鸭孵化技艺“陈氏炒稻谷孵鸭法”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四代传人陈守信成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可以挖掘、弘扬三穗鸭的历史文化。第四,当地还有独具特色的原生态“稻、鱼、鸭”共生农耕文化。把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养鸭产业与乡村、淳朴的苗侗风情融为一体,不仅促进三穗鸭消费及三穗鸭牧业经济发展,也必将让三穗成为十八大报告中的“山青、水秀、宜居、舒适”的“美丽乡村”。
[1] 刘丽,吴文通,唐立常.贵州三穗鸭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初探[J].贵州畜牧兽,2013,37(3):22-23.
[2] 肖智,周江菊.民族地区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思考——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3(3):115-116.
[3] 吴虞.三穗鸭兴衰的启示,必须走产业化道路[J].贵州农业科学,1999,27(4):69-70.
[4] 刘永和,利用地理标志促进“三穗鸭”产业发展[J].工商行政管理,2013(5):65-66.
[5] 张福平,林家栋,陈眷华.贵州三穗县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贵州畜牧兽,2010,34(4):8-9.
[6] 肖智,周江菊,雷启义.贵州省农特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15-316.
[7] 吴瑛.江汉平原水禽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208-209.
[8] 滕明雨,张磊.贵州农业发展方向——原生态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64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