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板栗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1)
2014-09-14俞飞飞孙其宝周军永陆丽娟
俞飞飞,孙其宝,周军永,陆丽娟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合肥230031)
板栗属壳斗科栗属(CastaneaMill.)植物,本属约12~17种,分布亚洲、欧洲南部及其以东地区、非洲北部和北美东部,经济栽培的食用栗以中国的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欧洲栗(C.sativaMill.)、日本栗(C.crenataSieb. et Zucc.)和美洲栗(C.dentataBorkh.)为主。板栗是中国驯化利用最早的果树之一,《诗经》中有“树之榛栗,……”、“东门之栗,……”诗句,《史记》中有“燕、秦平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记载,说明板栗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开始栽培。板栗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有300多个品种,主产区位于黄河流域的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各省份。
1 安徽省板栗产业发展现状
1.1 板栗栽培面积和产量
安徽是全国板栗重点产区之一,从淮北到江南,从平原到山区都有板栗分布,主产区位于皖南山区的宁国、广德,大别山区的舒城、金寨、霍山、六安、潜山、太湖、岳西等县市,皖东丘陵的滁州及沿江丘陵的池州等地也有成片栽植,淮北平原除盐碱地外都有板栗零星栽培,板栗是安徽省经济林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树种。2002年,全省板栗栽培面积已发展到270万亩,年产量8.3万t,近几年由于板栗收购价格较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栽培面积逐渐减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板栗栽培面积195万亩左右,由于大多数板栗园处于盛果期,产量位于历史高位,据安徽统计年鉴统计,2011年全省板栗产量14.87万t。大别山区金寨县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兴起的新的板栗生产中心,该县推广良种良法科技兴林,使板栗面积、产量成倍增长,目前金寨县板栗面积50万亩,成为安徽省板栗第一大县,也是全国板栗生产重点县之一,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与湖北的罗田县、河北的迁西县并列为全国产量最高的三大县,年产板栗3万t以上,年创产值亿元以上,2013年11月“金寨板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获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安徽省板栗具体分布、面积和产量见表1。
1.2 安徽省板栗资源
安徽省板栗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宋代苏颂《图经本草》(1061年)记述:“栗处处有之,而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市)最胜”。清嘉庆宁国府志亦载:“素称宣城栗子,即宁国产,沙埠最良。”[1]可见安徽板栗已有千年历史。宣城市广德县板栗由于果型大,味甘美,宜生食、做菜、糖炒和加工,清嘉庆年间曾选为“贡品”,1915年国际食品博览会上广德“大红袍”被评为巴拿马金奖, 1994年广德“大红袍”在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上获银奖,并作为全国推广良种受到青睐。安徽省各产区板栗栽培品种(品系)达60多个,栽培数量较多的有30余个,其中 “大红袍”、“处署红”、“软刺早”、“二新早”、“蜜蜂球”等13个地方优良品种通过安徽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见表2)。一些引进的优良品种如焦扎、九家种、青扎、大底青、魁栗、小油栗、毛板红等在不同产区也有栽培。在安徽板栗产区,有些经济性状差、商品价值低的老品种正在被逐渐砍伐或髙接换优,在这些品种中不乏有高产类型、早熟类型、抗病类型等,如原产于安徽宁国沙埠乡的“满天星”,虽然果实小而不整齐,商品价值低,但其丛果性极强,又如“洋辣蒲”虽然不耐贮藏,但产量高、坚果色艳口感好,还有一些实生优良单株,也表现出不同优点,这些都是很好的育种材料,值得板栗育种者重视。
表1 安徽省板栗主要分布区域、面积、产量(2011年)
表2 安徽省板栗审定品种及主要性状[2-4]
1.3 安徽省板栗科研现状
安徽省板栗科研工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点进行了安徽省板栗品种资源收集、整理和利用、板栗优良品种引进和比较、板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板栗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板栗空苞形成机理研究、板栗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变化规律研究、板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板栗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板栗嫁接育苗和高接换优技术研究等,选育出13个优良品种,先后在《园艺学报》、《果树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等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制定了 《无公害板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板栗剥苞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板栗剥苞机技术条件》等省级地方标准。研究成果“板栗空蓬研究”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板栗球蚧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板栗病虫害防治”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板栗丰产技术推广”获安徽省星火四等奖、 “板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获宣城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编写了《板栗生产实用技术》、《板栗叶面施肥与丰产》、《安徽林木特色资源》和《中国栗文化》等专业书籍。
2 安徽板栗产业存在问题
2.1 管理粗放,低产园逐年增加
近年来,由于板栗市场低迷,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果农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人员大都是妇幼和老人,导致很多板栗园长期管理粗放,表现为树体高大,骨干枝多而乱,内膛空虚,外围枝密挤,光照不良,结果枝细弱,病虫害严重,缺株缺枝现象严重,很多栗园逐渐由丰产园沦为低产林,目前,全省亩产量低于65kg的低产板栗园占到一半以上。
2.2 品种良莠不齐,结构不合理
产区部分栗园采用先种植实生苗后嫁接,或利用山地野生板栗树为砧木嫁接,而接穗多为种植户自己随意采集,导致了板栗园区品种混杂,品质、产量相差悬殊,成熟期参差不齐,不利于管理。安徽省板栗主栽品种多以菜栗为主,品质不如北方栗类,出口创汇能力差;金寨早熟品种“早栗子”产量约占全县总产量的60%以上,虽然上市早,但不耐贮藏,且上市集中影响销售和价格,品种结构已不适应目前市场发展需要。
2.3 贮藏加工业发展滞后
板栗产区大多数农户采收时不分品种,也不做任何贮前处理,连常规的防虫、发汗、灭菌防腐等工作都无法保证,因此采后到出售期间损失较大。商家收购后,多采用简单的低温冷库冷藏,贮藏保鲜技术缺乏,致使板栗贮藏后色泽发暗、有异味,商品性降低。板栗加工企业少,板栗生产大县金寨县仅1家板栗加工企业,且加工品种单一,年加工能力不到全县板栗产量的1/3,全县每年约有0.7万t小、嫩和轻微病虫板栗无法销售和利用,经济损失达3000多万元。
2.4 基础设施条件差,制约产业发展
安徽板栗大多种在丘陵山地,多数产区林间作业道、排水沟建设不完善,蓄水池等基础设施缺乏,给采摘、抚育管理、运输带来很大困难,应对干旱、暴雨等越来越频繁的灾害性天气能力很薄弱,现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生产优质板栗产业发展需要。
2.5 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多数主产区仍处于分户经营、自产自销状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有的地方虽然成立了专业合作组织,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加之流通领域缺乏有效管理,价格受制于经销商,市场波动大,果农利益没有保障。
3 安徽板栗产业发展建议和对策
3.1 进行种质资源调查,挖掘地方优良品种
重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开展地方种质资源评价研究,在推广大树高接换种时,必须防止种质资源的流失,要有计划地保存有特殊优点的单株、实生种。同时,要积极挖掘地方优良资源加以利用,如广德县四合乡实生小油栗,耐贮藏、光泽好、品质佳,为糖炒栗的上乘佳品,深受日本客户和上海市民欢迎,可以适当发展。
3.2 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逐步进行品种更新
引进和筛选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下的适生新品种,选育高糖、不褐变、适宜加工的板栗优良品种,建立优良品种采穗圃,通过高接换优和培育优良品种嫁接苗,对现有品种逐步进行调整更新,实现栽培良种化、区域化,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延长市场供应期,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
3.3 加强栽培技术研究,建立高效栽培示范园
针对我省板栗产业现状,建立以科研部门的技术研发,农业、科技主管部门的技术推广,核心专业户的技术示范,分工负责、协调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加强新品种选育和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标准园、培训班、专业合作社等形式进行相关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尤其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高果农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升板栗产量和质量。
3.4 加强板栗贮藏加工技术研究
板栗贮藏、加工技术是影响板栗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板栗生产与销售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部门要加强板栗贮藏加工技术研究,培养耐贮藏优良品种和研究板栗贮藏的最佳方法,企业要通过积极研发或购买先进加工工艺等形式,提升本地板栗的加工水平,研究开发板栗中、高端系列加工产品,不断拓宽市场消费渠道,增加市场供应总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3.5 注重生态经营和生态修复
强调适地适树和自然修复,停止对生态系统的掠夺性开发,对于适宜板栗生长的区域,实施生态经营和复合经营,科学合理进行套种,乔灌、乔草或者常绿落叶相结合,大力推广地面种植紫穗槐、白三叶等水土保持兼具绿肥作用的有益植物,增加植被面积,保持生物多样性;大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和病虫害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大力推广外果蒲就地还山、增施有机肥等实用生产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3.6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建议上级政府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和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研究制定经济林管理、扶持、奖励政策和措施;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种植补贴、示范园建设、果农培训和病虫害群防群策等。
3.7 加强组织化管理,走产业化的道路
在我国农村现有的以农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情况下,采取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公司加农户的股份制形式,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到产区建设基地及加工厂,实现种植与加工转化有效对接,形成“企业+基地(大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抵御市场销售风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宁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国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7:245.
[2]张宇和,柳鎏.中国果树志[M].板栗 榛子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张跃林.安徽广德山区板栗品种资源及其利用[J].浙江林业科技,1995,15(5):69-71.
[4]陈素传,肖正东,黄国富,等.板栗新品种“节节红”[J].园艺学报,2003,30(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