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波拍摄彭真故居窑洞
2014-12-26路逸民
路逸民
1991年8月9日傍晚,山西省侯马市政府招待所来了一位北京女客人,是位个头不高、身形瘦削、衣着朴素、精神矍铄的花甲老人。陪同来的是当时新华通讯社山西分社主任记者董荣贵和临汾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文学。正当王文学向我介绍客人时,她已经将名片递到我手上,上面印着“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侯波。”董主任说,她就是建国前后在中央领导身边从事专职摄影报道的老摄影师侯波同志。
1992年10月12日是彭真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中央文献委员会拟定编印出版《彭真画册》,特邀侯老担任责任编辑,专程来侯马拍摄有关彭真同志故居的照片。我当即表示,作为彭真同志的家乡人,热忱欢迎侯老莅临侯马,并全力以赴协助做好此项工作。
叙谈间,侯老不顾旅途劳累,想先去瞻仰彭真故居,一面说着一面便拿起了她的专用摄影包。我们驱车来到垤上村,穿过一条解放前称之为西沟的小巷。巷道两旁有不少近几年来新修建的高门庭、两层楼的村民院落。
当我陪着侯老一行步入位于小巷南端西侧的彭真同志故居小院里,只见侯波用惊愕的眼神凝视着那两孔坐西朝东的土窑洞。
我介绍说,这座土窑洞历史久远。早在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彭真同志的祖父傅象义领着他的两个儿子傅维山和傅维河,从山东桓台县玉皇阁村,一路讨吃要饭,逃荒来到山西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在山东逃荒老乡的帮助下,他们父子三人将原来这两孔被人遗弃的破窑洞挖修整新,用土坯垒好门窗、土炕,用砖头砌起炉灶。尽管窑洞光线黑暗,通气不畅,但毕竟能够遮风避雨,逃荒人总算有了自己的家。
侯波怀着虔诚之情,缓缓地走进窑洞里。只见窑洞后壁前摆放着一张条桌,两把旧椅,上方悬挂着彭真同志父母亲的遗像。临窗砌一土炕,靠门边放一长条板凳。面对此景,勾起了侯波在延安和中南海的那段岁月。
侯波是从山西夏县农村走出来的革命老人,早在1938年14岁时就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牺盟会中条山游击队,后奔赴延安做党的保密、摄影工作,将原名阎锋改为侯波。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她随同党中央从延安到西柏坡,再进入北京。1949年调入中南海,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做专职摄影记者。
在侯波的摄影生涯中,最让她铭刻于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上,当毛主席走到麦克风前,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令人激动的刹那间,广场上欢声如雷,呼声如潮,与城楼上欢笑声遥相呼应,就在这个时刻,她用仅能装12张底片的120型照像机,给世界留下一张珍贵的经典画面。
如今,这位被称为“红色摄影家”的侯老,来到了彭真同志的家乡,踏进了这座历尽沧桑岁月的土窑洞里,思绪万千,感叹不已。
只见她沉思良久,似见故旧。随后,依依不舍地走出窑洞,回头站在小院的中央,用她那睿智而机敏的眼神,扫视了一下院落四周,说要爬上窑洞对面的院墙上,我立即搬来木梯。侯老手持相机干脆利落地爬上墙头,斜对着窑洞用相机试了一下镜头,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第二天送别,侯老紧紧握住我的手,对我们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我回答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同时还希望侯老回到北京见到彭委员长,转告家乡人民十分想念他老人家,盼望再次回来看看故乡的巨大变化。”侯老答应说:“请你放心,这个话我明天就能转告到彭老那里。”随后笑盈盈地向我们挥手告别。
1992年10月初,正当我们根据临汾地委决定,由我和垤上村主要干部以及彭真老人的亲属代表,准备赴京为彭真同志祝贺九十寿辰时,突然接到北京送来的《彭真画册》,打开装饰精致的画册,那座古老而熟悉的土窑洞跃然于洁白的画册首页上,展现在大家面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