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2014-12-26成颖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思维培养关系语文教学

成颖

摘  要: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文这一学科贯穿古今,他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培养;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10-01

语文这一学科可以养情养性,也可以教会人们如何为人,更重要的是语文能开启人的智慧,塑造人的品质,由此可见,学习语文的作用如此巨大,虽然语文这一科目在表面上与别的科目没有关系,但是经过日积月累,语文可以使我们养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养出文学气质的有效学科。而且语文思维对我们事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故而要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思维,就要把思维培养贯彻到语文教学中。

一、我国语文教育家对与语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的认识

“我国语文教育家早就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还有叶圣陶在1980年就提出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的原则。张志公在谈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问题时指出,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要同时进行,二者相辅相成。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二、语文学习必须与思维活动紧密相连

语文是语言,而思维是贯穿言语活动的始终的。可以说,没有思维,就没有语文,因而必须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此为其一。其二,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提高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中来实现。因此,也必须将思维训练与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语言活动中的思维的具体运作潜藏在大脑之中,而大脑这一“黑箱”至今还没用完全打开,只是在某些部分、某些方面被掀开了那么一点点,可以看到的只有“冰山一角”,远不是全部。在语文学习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分不开的,听、说、读、写的过程往往既需要形象思维,又需要抽象思维。语言应用能力主要取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是否得体。同样地,语文学习中的思维也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还是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统一。

三、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宕,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

在创建良好教学气氛过程中,首先要设计优秀的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其次是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的思维之扉、智慧之门。

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而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到:

(1)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3)老是要善于设计问题。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3、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已己》时,教师提出“孔已己既穿长衫为何站着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矛盾,学生思想产生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明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用心良苦,浓缩了孔已己整个精神世界和社会处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学习语文就是不断思考的过程,我们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J].北京教育科学出社,1991:126.127.128.

[2] 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J].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34)

[3] 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J].第2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470.

[4] 张志公、孟宪范.语文教学论集[J].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80.

[5] 王德春.现代语言学研究[J].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2.17.

猜你喜欢

思维培养关系语文教学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培养
数学习题讲练中学生思维培养的认识与实践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