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发芽滋长
2014-12-26周敏帅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更加冲击着本土文化。尤其是学生,对外来文化格外推崇,以至于“过洋节”“穿韩装”成为学生心中的时尚,而传统节日以及文化习俗已经淡出他们的视线。其实他们不知道,丢弃本土文化的同时,他们正在迷失自己的本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学生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弘扬传统;分类教学
经历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至今日仍被传颂,古代的先贤们为我们积累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严重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代的青少年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因此,让青少年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我想也是教材编制的一个初衷。
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对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虽然都有涉猎,但毕竟内容有限,而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又只是机械地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真正用心去理解、感悟。
加之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要求,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于是,出现了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惜为孩子报了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使他们不能更多地感性地面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于是,出现了学生张口就能说流利的英语,闭口却分不清律诗和绝句。于是,许多年轻人一到二月就知道要买花送情人、一到四月就知道要愚弄人、一到十二月就知道要收送礼物,却不知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已被韩国抢先申报世界遗产,却不知八月十五要回家团圆吃月饼。当然,这一切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传统文化。《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文化”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可谓包罗万象,它包括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同时,这种文化又贯穿于我们整个华夏历史的始终,无论朝代的更迭,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都能找到我们共同本源的历史痕迹。同时,它还属于整个人类社会,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某一天这些传统文化都消失了,那将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不但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势在必行。
然而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呢?其内容涉猎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针对其不同内容,分门别类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抓住文本,弘扬文化
经历千年的积淀,我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保留了大量的关于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军事研究、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无数宝贵的文化典籍。这些文化典籍不仅对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学生传播这些久远的知识,介绍这些有形的传统文化。
那么,我们该从何着手呢?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可分为文言文和现代文,针对不同文体,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隔入其中,分类教学。
1.文言文方面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依据教材安排,介绍整个文学的发展脉络及规律,让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比如,文体上,有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鼎盛期有先秦散文汉代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2)利用教材的编写内容见缝插针,介绍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比如,文学常识方面,应该向学生介绍文体知识、文化典籍、作家作品等,文言知识方面则应该介绍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一定的古文学基础,才能自己阅读一般的文化典籍。例如,我们在教授《陈涉世家》时,要让学生了解期末农民起义的时代背景,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积累一定的名言警句,得到一定的经验教训等;(3)利用讲座,为学生播放一些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视频,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如,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读史记”,既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区分影视剧、文学书籍中不真实的历史和文化。
2.现代文方面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根据课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时,对相关的背景和作者的轶事进行搜集,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2)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向大家推荐好的书目和名篇。丰富学生的阅读范围,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3)利用课堂和课外练习进行拓展,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让地域文化与地方的本土文化进行对比、探究。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异于本地的文化都会有所涉猎,随着不断地积累和学习,就会形成一张无形的知识网。如,在教授《云南的歌会》时,讲到了本地的歌唱形式,很自然地就迁移到《安塞腰鼓》的音乐形式,这样,学生不仅对学过的黄土文化有了回顾,同时对云南的地域文化也有了对比的认识。同时从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拓展到汉族的服饰文化,让原以为中山装、旗袍是汉族服饰的概念彻底改变,增加学生对汉服的认识。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源于生活
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与之民俗相适应的“衣食住行”文化,而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无不包含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说口头上的简单阐述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直观地感受、接受,那么,利用课本里涉及内容加以课外的相关引导一定会让学生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们可以从生活入手,巧加利用各种节日、饮食、建筑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利用传统节日传播传统文化,比如,生活中我们常过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的背后都会有许多的故事背景,可以让学生广泛地搜集、整理、交流,通过图文或视频让大家在这些节日之前就对相关的民俗有充分的了解,让他们知道在端午节时不只是吃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还有比如系百索子、做香包、贴五毒等活动。我们可以根据本地的节日习俗唤起学生对本地文化的兴趣,无形之中就会融入他们的生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厦门的“中秋博饼”,由此可以引出郑成功的故事。二是利用本地的特产来讲解传统民俗文化,通常来说,一个地方的特产与本地的饮食文化是相一致的。小小餐桌,就能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比如,“云烟贵酒山西醋”。“民以食为天”,食文化也是教师可以传播,也应该传播的。而这些我们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相关的蓝本。如,《端午的鸭蛋》《春酒》等。三是利用课本里提及的建筑,我国建筑的样式和风格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根据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建筑风格也有着较大的区别,而每种建筑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如大到苏州的园林、北京的九坛八庙、永定土楼,小到北京胡同、四合院等。我国各地都留下了许多古建筑,这些建筑都是历史的见证人,了解它们,就等于了解了一段历史。
三、利用历史、文化、名人进行思想净化
传统文化不应仅仅理解为物质文化,还应包括精神文化。我们继承和发展了其中的许多传统美德,如,节俭、诚信、助人为乐、忠孝仁义等。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在教授古文时,借助文中涉及的古代人物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依据本地历史上出现过的名人进行宣传教育,比如,晏子的机智、文天祥的节气、诸葛亮的智慧、梁山好汉的义气、廉颇的知错能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对于历史人物,虽然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但不管怎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忠贞,对君长的忠诚、孝顺,对弱者的怜悯、仁慈,对朋友的诚信、义气等都是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发扬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做人;不仅要传播古代的文化,还应传扬古代的美德。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在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的实际情况下,语文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都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研究教材及相关知识。让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工作生活、学习娱乐和日常交往相结合,让学生在有形中得到教育,在无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养成自觉学习、主动传扬的良好习惯。
作者简介:周敏帅,男,1984年8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福建省同安一中,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