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观课”误区,提升“观课”效益
2014-12-26戴謇恽国锋
戴謇+恽国锋
摘 要:观课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也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许多观课活动中,有部分教师只是走走过场,形式主义,这就使观课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从观课误区的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有效观课。
关键词:观课;误区;教学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过程中观课双方(即观课者、授课者)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一、“观而不备”,须提前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现象:学校安排一位体育教师去其他学校参加观摩课活动,该教师没有做任何准备,到了时间便带上记录本边匆匆忙忙地赶去听课,赶到观课学校,刚好开始听课。
分析:上述现象中的教师并没有把观课活动当成是提升自我的教研活动,而是把这个活动当成了学校的任务安排。教师在得知学校安排外出观课后,没有做好任何准备,也没有主动去了解上课教师情况、上课内容以及教材的重难点等,只是盲目地带上笔记本去完成任务,走走过场。
措施: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观课同样需要做好充分准备。(1)业务准备。教师在得知参加观课活动后要提前去了解上课内容、教材等,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揣摩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并与上课教师的设计作比较,以提高观课质量。(2)理论准备。熟悉教育教学理论,观课者需要站在科学的教育理论高度才能客观、有效地去分析、评价一节课,才能发现课堂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以及可以适当改进之处。
二、“观而不思”,须灵活记录,做到深刻反思
现象:有的教师在观课时,比较认真,把上课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一字不落,不仅将课堂的流程、环节都记录清楚,而且把教师的语言等细节都进行了记载,整节课都在忙于记录。
分析:上述现象是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在观课时普遍存在的情况,他们认为这种观摩课一定是高质量、无瑕疵的课,可借鉴性高,所以在观课时,会把所有的流程,甚至细节都记录了下来,一节课结束,所有的时间基本都用来记录,手酸、笔伐,可就是没有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考,因此,观课活动就成了抄写课。
措施:观课过程不是盲目的记录过程,其中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优秀的教师在观课时的记录会比较灵活,且有针对性,他们记录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1)记录创新之处。作为观课者,教师应善于发现课堂的与众不同(如,教学方法、器材处理等),并反思其创新的优缺点。(2)记录值得商榷之处。课堂无法做到完美无缺,教师要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3)记录自己的思考。在观课中要边听边思考,揣摩上课教师的设计意图,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三、“观而不议”,须及时探讨,做到交流提升
现象:有些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能看出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甚至是改进方法等,但是在观课结束后却不参与评课、议课,有的虽然参与了评课,但却在评课过程中成了听众。
分析:从上述现象中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在观课时能认真思考,对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并能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可以说这些教师“观”出了“门道”,但是他们却没有与其他教师交流,闭门造车,观课的效果只停留在主观思考上。
措施:观课后不参与评课,就失去了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评课是教师之间思维碰撞的载体,也是向其他教师学习的良好机会,通过评议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1)小范围评议。观课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可以和周围的教师小声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2)整体评议。评课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其他教师一起互动探讨,吸取经验。(3)一对一评议。由于观课活动时间的关系,评议不可能覆盖所有教师,可以在活动后单独与上课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针对他人的评价,如有疑问或更好的意见,可与其沟通交流。
四、“观而不行”,须落实教学,做到学以致用
现象:教师通过观课活动,学习了上课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观有所获,但是在回到自己的课堂中,却没有把所学应用于自身教学,不付诸实践。
分析:通过观课教研活动,我们能学习到他人的优秀教学方法及手段,学习他人的教学理念,最终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却没有付诸行动,把学习研讨的效果留在观课教研活动中,那么观课的实效性就大大地降低了,因此要学会学以致用。
措施:观课的最终目标是学习他人经验,并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没有实践就成了纸上谈兵。(1)模仿实践。观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其教学设计,自我尝试进行模仿教学,吸收并巩固创新的教学方法。(2)改进实践。根据观课后其他教师的评议以及自己的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落实到教学中,最大化地吸收众人的智慧与经验。(3)创新实践。针对原有的教学手段,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创新不同的教学设计,检验其教学效果是否更好。
参考文献:
王季华.年轻教师提高观课效能的方法与策略[J].体育师友,2014(3).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