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
2014-12-26黎静芳
摘 要:在教改实验中,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提出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对数学教学的目标进行新的探讨,阐述了对数学教学的新理解以及数学创新、数学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念,供同行参考和交流。
关键词:新理念;数学;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在教改实验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总结教改与实践经验,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有以下认识。
一、关于数学教学的目标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数学文化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我们将学生的发展、数学素质的提高概括为:三主、四基、三系统、三层面。
(一)三主是指在发挥学生主体自觉的能动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一种能力发展过程和思想觉悟提高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主体的自主能动作用,学生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学生的感知、思维、想象、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学生认识的内化过程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学生要把人类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或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或思想观点,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实现,教师不能取而代之。教师的作用必须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转化成学生主体性增长的适宜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正确、有效地转化。为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数学教师就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他们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主体,同时应看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承认学生具有巨大潜能,每名学生都有待于完善,相信每名学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材的;学生又是具体的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研究和了解学生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四基是指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双基”改为“四基”,提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小学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对应思想、假设思想、比较思想、符号化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代换思想、可逆思想、化归思想、变中抓不变思想、模型思想、整体思想。那么,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主要有以下途径:(1)在教育目标中明晰;(2)在知识的形成中落实;(3)在方法训练中强化;(4)在概括总结中升华。
“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指出,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活动。“数学活动经验”所指的“活动”其特定含义主要是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操作的探究活动。它一般具有个体性、实践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根据从事数学活动的不同模式,数学基本活动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的数学活动、间接的数学活动、专门的数学活动。每一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所在的学校的现实环境,围绕数学素养创造性地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一定会让学生的活动经验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三系统是指发展学生心理的三大系统
1.动力系统——需要、兴趣、动机、爱好的情感倾向
动机是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它作为学习者的内部因素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总是同学生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紧密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但是,并不是任何学习需要都成为学习动机,只有当学习需要被引发起来,并指向某一目标,进而坚持追求这一目标时,才能形成学习动机,使之成为活动的动因。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的积极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只有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即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人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兴趣的一种,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个性倾向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巩固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2.认知系统——语言、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1)记忆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他们的认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完全形成对记忆材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加工、归纳的能力,在心理机制上没有形成或没有完全形成与意义识记相适应的认知结构,为了应付考试而被迫采用以死记硬背为主的方法识记概念,记忆方法是处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过渡时期。
(2)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他们对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但整体来看,思维是处于具体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3)注意特点。在生动有趣的课上,在争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时,学生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有意后注意,即在思维活动开始后不再需要意志的努力,不受外界干扰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了,这就发展到有意注意为主的时期。当然,小学生好动,思维持久性差,也就是小学生的听讲是断续进行的,学生注意的间歇易受情感的影响,易以个人的兴趣转移,这说明学生有意注意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也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4)语言特点。虽然小学生的生活语言较丰富,但他们的数学语言是很不丰富的,特别是他们思维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会造成语言表达的不准确、不科学,而影响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行为自控系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行为调整
小学生犯错误,绝大多数并不是不懂章法或者明知故犯,而是缺乏一种对自我言行的控制能力或自制力,不善于协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坚持教育的经常性;注意教育的明确性;把握教育的预见性。
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对小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过耐心的、细致的、持续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建构数学素质的三个层面
1.数学知识素养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数据、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数学能力——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建模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数学语言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含推理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心理素养
核心是数学思维品质——思维的前瞻性、思维的完善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开拓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可操作性。
3.数学精神素养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学精神。
二、对数学教学的新理解
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数学活动,以探究已知初等数学为对象,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多向互动、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目的明确表明,小学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体验为原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自主探究为动力,把数学教学构建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趣味交流和发展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身边的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的认知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探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目的。
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数学教学有以下的层次: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4.教师的教育反思。
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注意获取信息反馈,及时矫正弥补、效果回授,及时调控教学过程,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数学创新
数学创新的根本在于提升“文化”,挖掘我国教学之精华,如启发式教学;接纳他国教学之真谛,如发现法、掌握学习等。因此,一是学习、二是思考、三是实践探索、四是归纳升华。创新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超越、在于突破、在于创建,不在于解读,不在于按条款办事,而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1.知识不能灌输,只能是学生自己获取,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2.能力不能根植,只能是学生建构的认知结构、内化的思想方法,外化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
3.情感不能产生于空洞的说教,只能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有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才可能有情感的体验和倾向,情感的发展。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克服困难,才能有意志磨炼。这一切都要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来完成。
概而言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数学文化心理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
四、数学的应用
数学教学是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究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再用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为社会科研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俞孝武,管南雄.新课标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全书[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2]何雄智,王兴宇.小学数学教育[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黎静芳,女,1966年4月出生,本科,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