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14-12-25万晓旻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6期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恶性肿瘤并发症

万晓旻

【摘要】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肝癌患者共95个肝脏恶性肿瘤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 术后患者均行定期随访、复查。结果 95例癌灶射频消融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3个月CT或MRI复查, 缓解率为91.67%, 完全缓解率为65.48%。各组之间的完全缓解率及缓解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从(646±757)IU/L降至(250±267)IU/L(P<0.05)。6、12、20个月生存率分别是100.00%、95.23%、92.86%。结论 射频消融术做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操作简单创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 对肝癌的治疗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肝细胞肝癌;恶性肿瘤;并发症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肝癌的中位年龄为40~50岁, 男性比女性多见。近几年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肯定[1], 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饮用水污染、一些化学物质等。肝癌的治疗在临床上仍然先选择手术治疗。但随着时代发展, 科学进步射频消融术以其创伤小、痛苦小等特点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尤其是体质差, 多个肿瘤, 不能耐受手术的肝癌患者。本院2013年1月以来, 对84位肝癌患者95个病灶进行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了84例肝癌患者共95个病灶, 平均年龄(58.7±12)岁;男75例, 女9例。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为:肝功能child A级77例、child B级7例;1个病灶73例, 2个病灶9例, 3个以内病灶2例;肿瘤直径<6.5 cm的肝表面病灶19个, 靠近大血管病灶14个;治疗次数1次的75例, 2次的7次, 3次的1例, 4次的1例;无肝功能child C级及其他脏器严重障碍的患者。

1. 2 方法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杜冷丁1支, 并且建立静脉通道及心电监护。CT定位扫描, 确定穿刺点及距离、角度并在体表标记穿刺点, 以穿刺点15 cm范围消毒, 常规铺无菌手术单, 用2%利多卡因局麻下, 行肿瘤穿刺, 但术中要保持患者清醒, 以利于配合。射频针到达肝内病灶开始治疗。要求:12 min、32 V、针尖温度70~90℃, 自动控温, 并根据病灶大小及数量决定射频次数, 退针时电凝止血。术中避免肺、心及腹腔脏器的损伤。术后保肝、止血、预防感染、禁食水8 h, 监测血压。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效果评价 3个月后CT或MRI复查, 见表1。

各组之间的完全缓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 P<0.05), 缓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 0.025

<5 cm的15例肝表面病灶中8例完全缓解, 完全缓解率为53.3%。<5 cm的12例靠近大血管病灶中7例完全缓解, 完全缓解率为58.3%。<5 cm病灶的完全缓解率(74.6%)。

2. 2 AFP变化情况 33例AFP升高的患者, AFP从(646± 757)IU/L降至(250±267)I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肝功变化情况 1个月内随诊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恶化。

2. 4 生存状况 ①6个月随访:82例随访3例死亡。死亡原因:肝功能衰竭(所有病变>5 cm)。②12个月随访:63例随访4例死亡。死亡原因:肝功能恶化、并发其他脏器衰竭(3例病变>5 cm)。③24个月随访:16例随访5例死亡。死亡原因:肝功能恶化、转移(4例为病灶>5 cm)。

2. 5 并发症 24 h:肝包膜下出血1例, 对症处理后好转。穿刺点皮肤烧伤3例。1例气胸。其他较严重的并发症未见, 如肝脏梗死等。

3 讨论

射频消融术原理是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射频消融术使用的是高频(200~1200 kHz)振荡的交流电。高频电流可是组织中的离子激活, 导致组织内摩擦产生热量, 达到治疗效果[2]。

对射频消融术的早期临床研究进行性评价, 旨在评价安全性、耐受性和局部治疗效果。随着科学的发展, 在最近几年中, 射频消融术在技术开发和方法改进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 尤其在小肝癌的治疗效果可以和手术相媲美[3]。但任何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只有在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取长补短。才能更有效的消除肿瘤或控制肿瘤生长速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迟患者寿命。

参考文献

[1] 张莹, 陈金明. 射频消融术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2):186-189.

[2] 赖子森, 崔永良, 沈聪龙, 等.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小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7):905-907.

[3] 高斌, 高小幼, 蔡军, 等.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2, 13(6):354-355.

[收稿日期:2014-09-01]

【摘要】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肝癌患者共95个肝脏恶性肿瘤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 术后患者均行定期随访、复查。结果 95例癌灶射频消融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3个月CT或MRI复查, 缓解率为91.67%, 完全缓解率为65.48%。各组之间的完全缓解率及缓解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从(646±757)IU/L降至(250±267)IU/L(P<0.05)。6、12、20个月生存率分别是100.00%、95.23%、92.86%。结论 射频消融术做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操作简单创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 对肝癌的治疗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肝细胞肝癌;恶性肿瘤;并发症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肝癌的中位年龄为40~50岁, 男性比女性多见。近几年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肯定[1], 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饮用水污染、一些化学物质等。肝癌的治疗在临床上仍然先选择手术治疗。但随着时代发展, 科学进步射频消融术以其创伤小、痛苦小等特点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尤其是体质差, 多个肿瘤, 不能耐受手术的肝癌患者。本院2013年1月以来, 对84位肝癌患者95个病灶进行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了84例肝癌患者共95个病灶, 平均年龄(58.7±12)岁;男75例, 女9例。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为:肝功能child A级77例、child B级7例;1个病灶73例, 2个病灶9例, 3个以内病灶2例;肿瘤直径<6.5 cm的肝表面病灶19个, 靠近大血管病灶14个;治疗次数1次的75例, 2次的7次, 3次的1例, 4次的1例;无肝功能child C级及其他脏器严重障碍的患者。

1. 2 方法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杜冷丁1支, 并且建立静脉通道及心电监护。CT定位扫描, 确定穿刺点及距离、角度并在体表标记穿刺点, 以穿刺点15 cm范围消毒, 常规铺无菌手术单, 用2%利多卡因局麻下, 行肿瘤穿刺, 但术中要保持患者清醒, 以利于配合。射频针到达肝内病灶开始治疗。要求:12 min、32 V、针尖温度70~90℃, 自动控温, 并根据病灶大小及数量决定射频次数, 退针时电凝止血。术中避免肺、心及腹腔脏器的损伤。术后保肝、止血、预防感染、禁食水8 h, 监测血压。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效果评价 3个月后CT或MRI复查, 见表1。

各组之间的完全缓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 P<0.05), 缓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 0.025

<5 cm的15例肝表面病灶中8例完全缓解, 完全缓解率为53.3%。<5 cm的12例靠近大血管病灶中7例完全缓解, 完全缓解率为58.3%。<5 cm病灶的完全缓解率(74.6%)。

2. 2 AFP变化情况 33例AFP升高的患者, AFP从(646± 757)IU/L降至(250±267)I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肝功变化情况 1个月内随诊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恶化。

2. 4 生存状况 ①6个月随访:82例随访3例死亡。死亡原因:肝功能衰竭(所有病变>5 cm)。②12个月随访:63例随访4例死亡。死亡原因:肝功能恶化、并发其他脏器衰竭(3例病变>5 cm)。③24个月随访:16例随访5例死亡。死亡原因:肝功能恶化、转移(4例为病灶>5 cm)。

2. 5 并发症 24 h:肝包膜下出血1例, 对症处理后好转。穿刺点皮肤烧伤3例。1例气胸。其他较严重的并发症未见, 如肝脏梗死等。

3 讨论

射频消融术原理是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射频消融术使用的是高频(200~1200 kHz)振荡的交流电。高频电流可是组织中的离子激活, 导致组织内摩擦产生热量, 达到治疗效果[2]。

对射频消融术的早期临床研究进行性评价, 旨在评价安全性、耐受性和局部治疗效果。随着科学的发展, 在最近几年中, 射频消融术在技术开发和方法改进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 尤其在小肝癌的治疗效果可以和手术相媲美[3]。但任何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只有在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取长补短。才能更有效的消除肿瘤或控制肿瘤生长速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迟患者寿命。

参考文献

[1] 张莹, 陈金明. 射频消融术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2):186-189.

[2] 赖子森, 崔永良, 沈聪龙, 等.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小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7):905-907.

[3] 高斌, 高小幼, 蔡军, 等.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2, 13(6):354-355.

[收稿日期:2014-09-01]

【摘要】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肝癌患者共95个肝脏恶性肿瘤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 术后患者均行定期随访、复查。结果 95例癌灶射频消融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3个月CT或MRI复查, 缓解率为91.67%, 完全缓解率为65.48%。各组之间的完全缓解率及缓解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从(646±757)IU/L降至(250±267)IU/L(P<0.05)。6、12、20个月生存率分别是100.00%、95.23%、92.86%。结论 射频消融术做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操作简单创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 对肝癌的治疗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肝细胞肝癌;恶性肿瘤;并发症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肝癌的中位年龄为40~50岁, 男性比女性多见。近几年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肯定[1], 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饮用水污染、一些化学物质等。肝癌的治疗在临床上仍然先选择手术治疗。但随着时代发展, 科学进步射频消融术以其创伤小、痛苦小等特点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尤其是体质差, 多个肿瘤, 不能耐受手术的肝癌患者。本院2013年1月以来, 对84位肝癌患者95个病灶进行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了84例肝癌患者共95个病灶, 平均年龄(58.7±12)岁;男75例, 女9例。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为:肝功能child A级77例、child B级7例;1个病灶73例, 2个病灶9例, 3个以内病灶2例;肿瘤直径<6.5 cm的肝表面病灶19个, 靠近大血管病灶14个;治疗次数1次的75例, 2次的7次, 3次的1例, 4次的1例;无肝功能child C级及其他脏器严重障碍的患者。

1. 2 方法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杜冷丁1支, 并且建立静脉通道及心电监护。CT定位扫描, 确定穿刺点及距离、角度并在体表标记穿刺点, 以穿刺点15 cm范围消毒, 常规铺无菌手术单, 用2%利多卡因局麻下, 行肿瘤穿刺, 但术中要保持患者清醒, 以利于配合。射频针到达肝内病灶开始治疗。要求:12 min、32 V、针尖温度70~90℃, 自动控温, 并根据病灶大小及数量决定射频次数, 退针时电凝止血。术中避免肺、心及腹腔脏器的损伤。术后保肝、止血、预防感染、禁食水8 h, 监测血压。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效果评价 3个月后CT或MRI复查, 见表1。

各组之间的完全缓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 P<0.05), 缓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 0.025

<5 cm的15例肝表面病灶中8例完全缓解, 完全缓解率为53.3%。<5 cm的12例靠近大血管病灶中7例完全缓解, 完全缓解率为58.3%。<5 cm病灶的完全缓解率(74.6%)。

2. 2 AFP变化情况 33例AFP升高的患者, AFP从(646± 757)IU/L降至(250±267)I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肝功变化情况 1个月内随诊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恶化。

2. 4 生存状况 ①6个月随访:82例随访3例死亡。死亡原因:肝功能衰竭(所有病变>5 cm)。②12个月随访:63例随访4例死亡。死亡原因:肝功能恶化、并发其他脏器衰竭(3例病变>5 cm)。③24个月随访:16例随访5例死亡。死亡原因:肝功能恶化、转移(4例为病灶>5 cm)。

2. 5 并发症 24 h:肝包膜下出血1例, 对症处理后好转。穿刺点皮肤烧伤3例。1例气胸。其他较严重的并发症未见, 如肝脏梗死等。

3 讨论

射频消融术原理是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射频消融术使用的是高频(200~1200 kHz)振荡的交流电。高频电流可是组织中的离子激活, 导致组织内摩擦产生热量, 达到治疗效果[2]。

对射频消融术的早期临床研究进行性评价, 旨在评价安全性、耐受性和局部治疗效果。随着科学的发展, 在最近几年中, 射频消融术在技术开发和方法改进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 尤其在小肝癌的治疗效果可以和手术相媲美[3]。但任何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只有在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取长补短。才能更有效的消除肿瘤或控制肿瘤生长速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迟患者寿命。

参考文献

[1] 张莹, 陈金明. 射频消融术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2):186-189.

[2] 赖子森, 崔永良, 沈聪龙, 等.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小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7):905-907.

[3] 高斌, 高小幼, 蔡军, 等.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2, 13(6):354-355.

[收稿日期:2014-09-01]

猜你喜欢

射频消融术恶性肿瘤并发症
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致心肌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联合胆道支架与单纯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对比
经食道超声对射频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胺碘酮对复发率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