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以厦门海沧CBD地下空间规划为例
2014-12-25杨康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分院福建厦门361000
■杨康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分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供应也显得越来越紧张,使交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加剧。因此,为了改善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新的方法及技术,既能够扩大城市利用空间,又尽少的占用土地和节约能源。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得到了证实,我国城市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战略性思维,缺乏开发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与城市建设脱节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结合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并借鉴国外设计实践,科学合理的利用地下空间,有效缓解城市矛盾。
1 规划研究背景
海沧CBD位于海沧新城的核心地带,东南侧紧邻厦门西海域,西北侧被海沧内湖环绕,规划范围是由海沧内湖与海沧湾围合形成的岛形陆地部分,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范围,四面环水,与厦门市中心区隔海相望。规划区范围内有一个行政村—东屿村,村庄户籍总人口约为4300人,1404户。村庄建设用地为47.86公顷,总建筑面积34.9万平方米。根据国内外新城地下空间建设经验,结合海沧CBD发展定位及规划建设实际,海沧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利用功能总体上可概括为6大类别: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综合防灾设施、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仓储设施、地下能源及环保设施。如图1所示:
图1 海沧CBD规划图
2 规划原则
(1)协调性原则。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受到地面条件的制约,反过来地下空间对地面系统又是一个功能的补充、设施的完善,通过地面系统与地下系统共同作用;从而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容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实用性与前瞻性原则。必须立足国情与地方发展实际,强化规划实施的可行性;统筹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3)平战结合原则。规划兼顾城市综合防灾需求,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人防工程的新增长点,结合平时生产活动扩充地下空间设施应用范围,实现防空与防灾、平时与战时一体化,同时使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
3 国外地下空间规划借鉴
国外向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水平比较高,尤其是日本,土地资源稀缺,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十分重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就对地下五十米及以下的空间进行探索。各国在地下空间的利用的模式上各有其特色。研究其规划设计特色及经验,对国内的规划可起到关键的参考价值。
3.1 加拿大模式为利用开发用地之间的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状的地下空间系统
特征是相邻的建筑之间设置联络通道连接,到达其他用地时需穿越相邻用地。其优点为公共部分负担较少,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可实现商业的连续化,达到较好的开发效果,较少占用城市道路或绿化带下的空间。例如我国的北京商务中心区、杭州的钱江新城。(这类模式较适合与地下空间资源整合类的开发)特点:地面建筑已经确定(如图2所示)。
图2 加拿大模式
3.2 日本模式是以地下商业街的开发形式来组织区域的地下空间系统
特征为通过公共通道(地下街)连接区内各建筑与地铁车站,到达其他用地无须穿越相邻用地;地下街一般为中间公共通道,两侧为各类商业。公共通道一般全天开放。这类模式的优点是全天开放,有效缓解地面的步行交通,系统结构清晰,方向感好,可实现自由连接,连接的建筑和街区数量较多,利于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如图3所示)。如我国的深圳福田中心区。
图3 日本模式
4 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
4.1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地下空间资源属于城市的自然资源,也是对城市地标空间资源在地下延伸的部分。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评估是对地下空间建设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适建性及需求度评估。根据该规划区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评估结果,将规划区地下空间资源等级划分为3个级别,即:I类资源区:适建性条件良好,开发需求度高。地下空间开发功能除满足必须的配套设施外,鼓励重点进行公共性及经营性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II类资源区:适建条件良好或有一定限制,开发需求性一般,地下空间利用功能主要满足必须的配套设施;III类资源区:不适宜建设,开发需求性较差,除小面积设置部分市政及能源设施外,基本不进行地下空间开发。
4.2 地下空间的规模确定
地下建筑不同于地上建筑,一旦建成就无法还原,改造或拆除困难。而且地下空间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地面上的环境资源。因此,在地下空间的规模确定前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的确定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根据上述原则海沧CBD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议具体如下:
4.2.1 海沧CBD规划建议
海沧CBD的开发以日本模式为开发理念。以东屿南路与中央绿轴为地下街为公共通道,连接地下各个地块(日本模式)。以东屿南路与中央绿轴为地下公共商业性通道(公共部分,由政府开发并管理),连接地下各个地块。用地红线内的地下空间由业主开发并管理、政府引导(如图4所示)。
图4 海沧CBD规划建议图
4.2.2 地下分层规划
(1)地下一层内近期商业分为不乐观的情况下,可以与地下停车兼容,远期将停车按照规划规定,经行安排,让出商业空间,以便达到规划的理想效果。商业空间可以兼容文化娱乐、游乐、影院及体育设施。规划策略:缓解交通压力,将步行人流转移到地下。(2)地下二层内以地下停车为主体,以人防设施、商业设施、能源中心为辅的开发模式。停车空间内允许兼容建设垃圾转运设施,人掩场所,地下应急物质储备。(3)地下二层内以地下停车为主体,以轨道交通设施空间为辅的开发模式。停车空间内允许兼容建设垃圾转运设施、人掩场所、地下应急物质储备。轨道交通涉及的地块在远期进行开发,近期严禁占用其空间。
4.3 专项设施系统规划
4.3.1 地下交通设施
规划厦门轨道交通2号线穿越CBD,原规划在滨湖东路下布设,本次规划建议调整至CBD中央绿带下方,并设置东屿地下站点。
保护区域:轨道交通沿线应设置安全保护区。安全保护区设置范围为:地下车站与隧道主体工程外边线外侧25米内;出入口、通风井、变电站等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工程外边线外侧10米内。
规划预留:地铁车站规划应根据车站附近未来交通需求及发展趋势,预留换乘枢纽、停车场和人行地道等设施用地。
4.3.2 地下道路
规划将滨湖南路的对外交通的通过方式交通进行局部下穿处理。滨湖南路隧道——滨湖南路主车道于东屿三路、东屿四路、东屿五路与东屿六路之间段下穿,以减小对地面慢行交通系统及中央绿地的干扰与隔断;保留两侧辅道与东屿三路和东屿六路之间衔接。
地下道路纵坡坡度按设计车行速度取不同的上限值,且不大于8%;地下道路下穿深度须满足管线埋设层要求及绿化最小覆土深度,且不小于1.5米;地下道路单车道净宽不小于3.5米,车道总数及方向与地面相应道路保持一致;地下道路净高不低于5米,其中行车限界高度不低于4米,车道顶部设备空间高度不小于0.8米。
4.3.3 地下公共步行设施
CBD站域步行系统网络:CBD站为综合换乘枢纽,交通形式复杂,规划在本区域设置地下步行网络以疏散、理顺交通流,实现人车立体分流。另外,CBD站域分布有大量集中的商业设施、文娱设施及综合服务设施,时规划区的商业及公共活动中心,因此本区域内的地下步行系统宜采取地下商业街的形式,连通商业建筑地下层,形成区域性地下步行网络,同时创造经济效益,提升地区活力。
交通枢纽、商业金融密集区及其他有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可以结合,为保证步行空间的完整性,及疏散瞬时集散人流的需要,宜综合考虑设置地下步行系统。地下步行街(系统)需每隔一段距离设置1处较为开阔的空间作为地下集散与防灾广场,地下广场间距不大于100.0m,且需设置不小于2个直通地面的出入口,一般可在道路交叉口处设置,出入口和地下过街通道整合。
4.3.4 地下停车设施
(1)根据海沧CBD控规,规划区公共停车需求总泊位数在1600个左右,区内共需设置4处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议其可结合公共绿地、广场的地下空间建设,在区内形成地上、地下公共停车场共同发展的局面。(2)规划策略:A、新规划的社会停车场及配建停车场均利用地下空间设置;B、在交通、商业金融密集区应通过控制停车规模和经济手段来调节停车的需求和供给,使之保持适度的平衡;C、重点结合商业金融密集区、交通枢纽等大量吸引人流车辆的地区,规划建设地下公共停车设施;D、有条件的地区尽可能采用地下车行道网络将大型开发区片内各自独立的地下车库连通,实现资源共享与集约化利用;E、适度开发利用道路、广场、绿地、运动场等地下空间设置地下公共停车库;F、地下停车设施应与邻近地下空间统筹规划,尽可能实现地下停车设施地下大型商业设施及防灾设施的连通。(3)停车网络系统规划。配建地下车库分布较密集区,及由同一开发主体统一开发建设的较为集中的地块,鼓励由地下车行道将各独立的地下车库相互连通,形成地下停车系统,以实现资源共享与集约化利用。规划建议地下环路设置在地下二层,由海沧大道、滨湖南路、东屿三路、东屿八路的路面地下空间组成的环路,可以从海沧大道、滨湖南路直接进入地下二层,解决区内的交通及停车问题。
5 结束语
通过厦门海沧CBD的规划可以看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已不再是某一单项功能,已是集商场、娱乐、交通、人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当前,我国对地下空间的规划需要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及设施技术立法,在规划设计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由于地下工程建成后无法还原,改造或拆除困难的特点,因此设计时必须科学地进行风险性评估,本着协调性、实用性、前瞻性、平战结合等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频发,在规划设计中还要重点做好地下空间灾害防护,灾害防护将成为未来地下空间的重要研究方向。
总之,随着城市越来越注重竖向工程的规划,地下空间的规划反应城市的未来。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节约资源、交通便利、缓解城市矛盾等优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未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必将有突破性的发展。
[1]赵建彬,彭建勋.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发展[J].山西建筑.2005(21).
[2]段勇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3]夏正伟.城市活力空间的延续与拓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新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