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4-12-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莆田351100杨雪红宋少俊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莆田351100) 杨雪红 宋少俊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作为一种肺部疾病,最突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影响呼吸,患儿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为早产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1]。对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方法,存在明显差异,用药方式及治疗过程均有差异,但公认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为机械通气治疗,但其缺点明显,作用欠佳。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是较新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并发症较少,防止肺泡凹陷[2]。我院于2010年月至2013年 月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对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35例新生儿进行治疗,并对患儿进行观察,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将70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生儿详细检查均显示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其中观察组(采用药物疗法联合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进行治疗):35例(男24例,女11例);对照组(采用容量控制通气进行治疗):35例(男25例,女1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过常规治疗,保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预防患者感染,保证营养以及维持正常的水电酸碱平衡,对呼吸道进行祛痰化湿治疗,对照组35例患儿的治疗方式为采用容量控制通气的方法进行治疗[4],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方法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药物及剂量对患儿进行对症治疗,通气模式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5],调节所有仪器的设置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气时间、吸入气氧浓度及呼吸末正压,并保证以上参数分别在以下区间内:6~10ml/kg、12~16/min、1.0~1.3S、0.3~0.6、3~5cmH2O,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h、8h、24h测量所有患儿的血气分析,观察患者治疗后的PIP值,对患儿的治愈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分析[6]。
3 观察指标 显效:患儿所有症状均完全消失,并无并发症出现;有效:患儿临床表现有明显改善,呼吸困难消失,无并发症出现[7]。分别观察患儿经治疗后4h、8h、24h后的血气分析,并根据所得数据绘图,计算两种方法治疗后的氧合指数(FiO2)并观察每位患者的PIP。
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A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结 果
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比较 见附表。观察组35例患儿中显效20例,有效15例,有效率为100%,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有并发症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附表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比较
2 两组患儿血气分析对比 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开始时FiO2为0.86±,0.11,PIP为25.80±2.46,与对照组患儿(0.87±0.10,25.6±2.51)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24h之后,观察组患儿FiO2为0.53±,0.12,PIP为18.60±3.25,与对照组患儿(0.40±0.10,24.20±2.39)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讨 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一种非常严重的肺部疾病,常常导致死亡,且此类疾病最多见于早产儿,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生窒息的原因多为由于患儿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肺部表面活性物质发育不全,患儿肺泡不能正常开闭,影响呼吸,严重时威胁生命[8]。在治疗方面,传统药物治疗为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供应,为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减少肺泡的病变,影响患儿的呼吸情况,可加用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的方法或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容量控制通气[9],但以上方法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方面效果不明显,并且常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气压伤,由于外源性呼吸的控制,引起肺部发生炎症,严重时支气管可不能完全发育[10]。通过对疾病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医务人员发明一种新生的治疗方法-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此种方法优势明显,效果显著,通过医务人员对参数的设置,装置能够自动按照每个人的特点进行调节,通过对患儿胸廓/肺顺应性和容积/压力的测定[11],了解患儿呼吸情况,可自动调节压力,以减少肺泡损伤等并发症,此通气方法可减缓患儿呼吸肌的劳动压力,减缓患儿衰竭的速度,防止肺泡压陷,为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的支持[8];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上面,常采用猪的肺磷脂,因与人肺磷脂相近,作用显著,较少发生免疫反应,并发症较少,应用较广,其作用能够明显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帮助患儿增加运动耐力,加强机械通气的效果[12],能够提高患儿的氧合能力,缓解或治愈患儿的低氧血症,可较快的治愈患儿的疾病[13]。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治疗,患儿往往能够得到良好的疗效,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比较发现:通过对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的方法的探索,此种方法预后较好,效果明显[14]。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进行不同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发现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的患儿有35例痊愈出院,而采用常规容量控制通气联合药物治疗方法被治愈患儿仅有20例,且并发症较多,出现8例,与观察组2例并发症相比有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显示:观察组患儿低氧血症得到明显改善,经过治疗后血气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氧合指数为0.53±0.12,与对照组氧合指数(0.40±0.10)相比,效果明显,疗效较好,并能明显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保证患者正常呼吸,能够显著减少患儿夭折,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24h后的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50.33±3.24mmHg,43.96±2.02mmHg。提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方面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上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治疗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发症较少,临床医生在治疗此疾病应积极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1] 安 丽,王 垒.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5):613-615.
[2] 刘永林.早期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联合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30 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7):899-900.
[3] 丁晓燕,刘 蕾.早期使用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1552-1553.
[4] 刘艳云.三种不同的无创呼吸方式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5):41-43.
[5] 刘世平.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5):601-603.
[6] 刁诗光,何定鑫,王冬妹,等.早期应用INSURE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3):392-393.
[7] 张 贺.肺表面活性物质配伍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55-56.
[8] 姜 凯.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学特点及药敏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40-41.
[9] Clarke P.Chronic lung disease[J].Avery’s diseases of the new born,2008,8(5):58-59.
[10] Thomas H.Current use of nasal continous positive airway spmssuminne on ates[J].Litter,2008,11(7):106-108.
[11] 蓝海平.NCPAP联合PS治疗早产儿NRDS 60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3):461-462.
[12] Pantalitschka T,S ievers J,Urschitz M S,etal.Randomised crossover trial of four nasal respiratory support systems for apnoea of prematurity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9,94(4):245-248.
[13] 曾春野,汪 伟.PRVC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5):735-736.
[14] 汪昌玉,谢桂月.固尔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中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