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密切接触儿童预防用药后病原体阳性检出率分析
2014-12-25杨海英王明月王进张全发徐曼曼吴金勇宋惠霄
杨海英,王明月,王进,张全发,徐曼曼,吴金勇,宋惠霄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山东济南 250001;2.成武县人民医院儿科,山东成武 274200;3.菏泽市中医医院儿科,山东菏泽 274000;4.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山东济南 250001)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最常见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l6)及肠道病毒7l型(EV71)。婴幼儿人群对此类病毒普遍易感,并且以隐性感染为主。作为一种致病性较强的肠道病毒血清型,EV7l频繁引发东南亚地区HFMD暴发流行[1-2]。近几年来山东省局部地区出现HFMD暴发流行,实验室检测主要病原体为EV71,部分病例为Echo3和(或)Cox Al6。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其中2岁是发病数最多年龄段[3]。国内许多省市拟定了各种预防HFMD的中药方剂,在降低HFMD发病率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旨在检测“预防用药”在有效降低HFMD发病率的同时,是否影响HFMD密切接触儿童病原体阳性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3 d内有HFMD患儿密切接触史且未发病;(2)年龄6个月~5岁;(3)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1.2 剔除标准 (1)研究过程中发生其他疾病,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2)受试者依从性差(试验用药依从性<80%)。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1 147例根据监护人接受与否及接受何种预防方式分为预防1组(用中药)、预防2组(用中药加干扰素)、预防3组(用干扰素)、对照组(空白对照)4组。研究过程中剔除41例,实际观察对象1 106例。各组观察对象具体资料见表1,各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构成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2 试验药物 选用山东省中医药防治HFMD技术指南(2010年版)[3]推荐预防中药处方。中药预防1号方:金银花6 g、白菊花3 g、竹叶3 g;预防2号方:黄芪9 g、防风6 g、炒苍术6 g。由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将中药饮片提取、浓缩、干燥制备成免煎颗粒,每袋1剂。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运德素)由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6μg·(0.5 ml)-1。
表1 各组儿童性别、年龄、地域分布构成比较例Tab 1 Constitute comparison of gender,age,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mong all groups cases
1.2.3 预防方法 预防1组服用预防1号方(适用于平素健康儿童)或2号方(适用于平素体弱易感儿童):<3岁者半袋、3~5岁者1袋,每日1次,餐后半小时温水冲服,疗程7 d;预防3组:<3岁者3μg、3~5岁者6μg干扰素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7 d;预防2组:同时口服中药及应用干扰素,剂量及用法同上。空白对照组:仅采用一般隔离、通风、注意个人卫生等处理。
1.2.4 观察与检测方法 投药后即开始观察随访4周,记录新发HFMD病例,并追踪随访至治愈。于投药结束后第5天,分别从各组随机抽取不少于20%的儿童采集大便标本,-20℃保存,送菏泽市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EV71和CoxA16病毒特异性核酸PCR检测,检测方法参照卫生部印发的《HFMD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中的“HFMD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2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组HFMD发病率比较
HFMD发病率预防1组、2组、3组及对照组依次为8.02%、11.98%、9.92%及36.46%。各预防组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各预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发病情况及发病率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between preventive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
2.2 各组大便标本病毒PCR阳性率比较
HFMD 密切接触儿童大便标本EV71和CoxA16病毒PCR检测总阳性检出率预防1组为52.46%,预防2组为56.45%,预防3组为51.79%,对照组为53.46%,各预防组总阳性检出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各组内发病与未发病儿童大便标本EV71和CoxA16病毒PCR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3 各组大便标本EV71和CoxA16病毒PCR检测结果及阳性率比较Tab 3 Comparison of EV71 and CoxA16 virus PCR total positive detection rates of stool specimens between preventive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
表4 各组发病与未发病儿童大便标本EV71和CoxA16病毒PCR检测阳性率比较Tab 4 Comparison of EV71 and CoxA16 virus PCR total positive detection rates of stool specimens between children with HFMD and those without HFMD inside each groups
3 讨 论
徐辉等[4]统计常州2008至2009年0~5岁年龄组HFMD患儿占病例总数的92.74%,高立东等[5]统计湖南省2008年5岁以下HFMD患儿占病例总数的89.43%,可见5岁以下儿童是HFMD的易感人群,而HFMD 5岁以下密切接触者很可能发展成为显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或带毒者,也是未来HFMD重要的传染源,应列为重点防控对象。药物预防是防止其发病或成为传染源的重要措施之一。鉴于2008年山东省HFMD流行病学分析揭示HFMD的发病存在明显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防控工作的重点为托幼机构[6],本课题选择入组观察对象时充分考虑到性别、年龄及地域分布等方面,力争摒除上述因素导致的差异,各组观察对象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各组资料可比。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口服山东省中医药防治HFMD技术指南(2010年版)推荐的预防中药处方,还是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1b,或者中药方剂联合干扰素,与对照组相比,均可显著降低HFMD的发病率,与马杰等[7]报道用中药预防HFMD有效的结果一致。
本研究从各组未发病和发病儿童中随机抽取部分儿童采集大便标本,进行EV71和CoxA16病毒特异性核酸PCR检测,结果显示,各预防组和对照组两种病毒检测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发病儿童与未发病儿童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表明,与各预防组可有效降低HFMD发病率不一致的是,预防用药并没有降低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也没有显著降低EV71和CoxA16病毒的隐性感染率或带毒状态。本研究各组总阳性检出率与李亮等[8-9]检测结果接近。
关于干扰素预防病毒感染的报道显示,不同剂量的干扰素预防效果不同:瑞士Basel大学研究发现,低剂量干扰素(0.3~0.5)×106U·d-1用5 d似乎不能防止感染,但可以改善接触者发病的严重性。弗吉尼亚州60户家庭采取较高剂量(5×106U·d-1)用7 d,使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发病率减少了39%。在接受者中观察到的最好疗效是鼻病毒感染率降低了大约90%。在相互接触的家庭成员中,被实验室确诊为鼻病毒感冒的病例数下降了近80%(与安慰剂相比)[10]。荷兰病毒学家 Osterhaus[11]对干扰素预防恒河猴SARS感染进行研究,先给予干扰素,再以SARS病毒攻击,2 d后,被试验恒河猴的喉部已经没有病毒颗粒,而没有注射干扰素猴子的喉部出现大量病毒,注射α干扰素猴子的肺部感染病毒颗粒要少10 000倍。于德宪等[12]进行了重组人干扰素喷雾剂预防SARS等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人群试验,研究对象共14 391人,应用干扰素喷雾剂鼻和咽部喷雾,用药剂量为9×106U·次-1,每日2次,连用5 d,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用药人群SARS和常见呼吸道病毒(B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3、7型)的感染率。范胜涛等[13]研究了干扰素对ICR乳鼠感染EV71的保护作用,认为干扰素能抑制 EV71的增殖,并对病毒致病性和组织嗜性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中,干扰素并没有显著降低感染EV71、CoxA16病毒PCR检测的总阳性率,可能与用药剂量低(0.3~0.6×106U·次-1、隔日1次、疗程7 d)有关。
关于中药方剂预防HFMD的研究,大多是围绕降低临床发病率的研究,未查见其是否能降低肠道病毒感染率的文献。中医认为,HFMD属中医“温病”范畴,其外因责之于外感时邪疫毒,内因责之于肺脾虚弱,易为邪侵。故体实者治宜辛凉宣散,透热解毒,体虚者治宜补肺健脾,固表实卫。本研究1号方主要为解表透邪,清热解毒,主要祛除HFMD的外因;2号方主要是益气固表防止时邪疫毒的侵袭。现代药理研究证实,1号方和2号方所选中药均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抗炎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推测其通过上述途径发挥预防作用。
总之,中药方剂、干扰素和两者联合应用等3种预防方案均可显著降低HFMD发病率,而3种方案预防效果无显著差异,提示我们预防用药可以根据HFMD密切接触儿童的意愿,选择中药预防或干扰素预防任何一种即可,经济方便、安全有效。我们采用的预防用药不能有效降低EV71和CoxA16病毒PCR总阳性检出率,也不能有效降低EV71和CoxA16病毒的隐性感染率或带毒状态,分析原因,是否与预防用药的剂量或其他因素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1]BIBLE J M,PANTELIDISP,CHAN P K,et al.Genetic evolution of enterovirus 71:epidem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implications[J].Rev Med Virol,2007,17(6):371-379.
[2]CHEN SC,CHANG H L,YAN T R,et al.An eight-year study of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n Taiwan[J].Am JTrop Med Hyg,2007,77(1):188-191.
[3]王连森,毕振强,房玉英,等.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19):45-47.
[4]徐辉,陈聪,姚杏娟,等.常州市2008~2009年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275-278.
[5]高立东,陈长,胡世雄,等.湖南省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21):3278-3285.
[6]孟祥杰,祝军伟.检查出手足口病91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20):630-631.
[7]马杰,牛占田,崔宁,等.玉屏风与板蓝根联合应用预防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5):23-24.
[8]李亮,汪华,史智扬,等.江苏省手足口病病原阳性检出率相关因素及病原学特征[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1):129-130.
[9]马红梅,张文增.北京市顺义区2010~2011年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9):2390-2392.
[10]杜平,朱关福,刘湘云.现代临床病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65-69.
[11]OSTERHAUS A.Antibodies to SARS-like virus hint at repeated infections[J].Nature,2004,427:185.
[12]于德宪,陈清,张丽兰,等.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预防SARS等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人群试验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5,19(3):216-219.
[13]范胜涛,王丽春,赵红玲,等.干扰素对ICR乳鼠感染肠道病毒71型的保护作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24(7):82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