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在成都市民艺术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2014-12-25
(成都图书馆 四川成都 610041)
自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成都市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多年来在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市民公共文化需求、建立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示范。
自2005年以来,成都市推出了一系列公益文化活动,将文化深入到市民生活中去,打造出多个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其中,以免费提供文化培训服务为代表的市民艺术学校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肯定。成都市市民艺术学校的建设主体在文化馆,通过市总校、20所分校及315个辅导站覆盖全市基层街道、社区和乡镇。培训内容以舞蹈、音乐、器乐、摄影等艺术培训及蜀绣、茶艺、剪纸、手工艺品制作等技艺培训为主。近年来,随着市民艺术学校内涵的扩大,市民文化需求的不同,图书馆与文化馆职能的相互延伸,很多市民越来越需要公共图书馆的培训与服务,使得公共图书馆在市民艺术学校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成都市民艺术学校的发展及成效
2007年7月,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府出资设立了一所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市民艺术培训学校,免费向全体市民提供声乐、舞蹈、器乐、美术、乐理、健身、戏剧、摄影、武术等30多个艺术科目培训,并配备了相关乐器、场地和设施设备。为了方便全体龙泉市民学习艺术课程,市民艺术学校还在全区12个街道、乡镇开办了分校,这就是成都市民艺术学校最早的起源。
随着成都市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行创建和迎检验收,自2012年开始,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作为全国唯一的免费市民艺术学校,其模式和经验得以在全市进行推广。按照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规划和工作布置,成都市开始逐步推动建设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即“建设一百所以上市民文化艺术学校、一千名以上辅导员队伍、一万人以上的志愿者队伍”,同时探索总校 (市级)、分校 (区县)和辅导站 (街道、乡镇)三级管理机制。截至2012年12月底,成都市共计有总校 (成都市文化馆)1个,分校20个 (各区市县文化馆),在城市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农村乡镇文化站开设市民文化艺术辅导站172所,共计193所,全部挂牌成立并开班授课。成都市民艺术学校的发展伴随着成都市公共文化的不断前行,其发展历程见图1。
图1 成都市公共文化及市民艺术学校发展历程
在工作机制上,市民艺术学校采取“工作统一部署、管理统一制定、人员统一培训、老师统一调配、服务统一标准、各校各有特色”的方式,分校的教师由总校分派,总校组织聘任大专院校、省市专业院团的专业人才作为市级专家组教师团,教师团专家再被分派到区(市)县分校,承担授课工作和教学指导工作。招募群众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作为全市市民艺术培训的后备教师,将他们的专业特长等个人信息建档,并根据各区市县分校和基层辅导站的需求,统一调配,支援分校和基层辅导站的教学工作。同时,成都市对各级培训学校制定了硬性标准。市民文化艺术学校(辅导站)每年开办培训2-5期,每期不低于2个月,市级学校不少于8个培训项目,区(市)县分校不少于5个培训项目,基层培训站不少于3个培训项目。
表1 成都市部分市民艺术学校分校特色
成都市民艺术学校总校自2012年起,每年开办春季班、秋季班和校外班3期。培训项目由最初较为单一的音乐、舞蹈等5个门类拓展为综合全面的12个门类,增加音乐、舞蹈、摄影、电脑等群众喜爱的热门门类的班次。每天有约13个班次近500名左右的群众到文化馆参加文化艺术培训活动。各分校和辅导站共开设有舞蹈、音乐、器乐、摄影等艺术培训,以及蜀绣、茶艺、剪纸、手工艺品制作等技艺培训项目19类(项、个),培训班次6127个,共招收学员15万余人(见表1)。其中,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的公益培训项目曾获得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活动项目奖。
2 公共图书馆在市民培训中的作用
2.1 市民培训是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完善。一直以来,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主要包含了书刊流通、阅读推广、参考咨询等方面,针对广大市民的讲座、展览、培训等活动作为延伸性的服务。而国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对公益讲座和公共展览比较重视,讲座和展览活动无论从次数、质量及参加人数等方面都做的非常好。但很多公共图书馆对市民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较讲座或展览等活动也有所不足,在资金投入、设施配备和培训人员方面等方面支持不够,导致公共图书馆培训工作没有有效利用图书馆已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和群众基础,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新时期下,公共图书馆早已跳出了传统的服务模式,“市民大书房”、“第二起居室”、“第三文化空间”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公共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读者服务手段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如果说公益讲座是为广大市民传播文化知识,公共展览是为广大市民提升文化品味,那么市民培训就是为广大市民提供文化技能,是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服务内容。将面向市民的阅读技能培训纳入到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中来,是对读者服务工作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2.2 市民培训是公共图书馆读者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近年来社会竞争的加剧,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公共图书馆有着比其他社会机构更多的信息资源、技术设备、群众基础和免费优势,可以承担起市民继续教育培训的功能。但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人力毕竟有限,所以其培训不可能是全面的、无差的,公共图书馆开展培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读者阅读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使其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以及提升阅读应用水平。
2.3 市民培训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打造品牌效应。公共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传播优秀文化,引导社会风气。有别于档案馆和博物馆更注重历史的保存和研究,图书馆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承载是与时俱进的,是鲜活而直接的。市民文化权益是否能充分得到均衡和满足,是公共图书馆需要时刻感知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形象和品牌的打造,公共图书馆也不例外。它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来满足读者的各种文化阅读需求,从而使读者对图书馆产生好感并愿意花时间前往,只有这样,公共图书馆才真正发挥其社会效益。目前,公共图书馆都在打造自身品牌上下工夫,推出了一个又一个“超出”传统公共图书馆业务范畴的品牌,如讲座、展览、纪录片等等,这些品牌对于提升图书馆形象,提升市民认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培训作为一种有针对性的活动形式在公共图书馆开展同样可以产生品牌效应,一系列有深度,有内容,有计划的培训活动可以极大地满足市民在文化、阅读、写作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可以增进图书馆与市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市民来到图书馆提供多层次和多方面的选择。在公共图书馆品牌活动多样化的今天,开展市民培训是图书馆创新服务,扩大影响的有效手段。
3 公共图书馆培训与市民艺术学校的有机结合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成都市已经将市民艺术学校的机制、经验在全市进行了推广,并且建立了总校——分校——辅导站三级网络,实现了全市乡镇、街道的全覆盖,其硬件条件已经趋于成熟。公共图书馆开展市民培训工作,一方面可以从自身条件出发,充分进行调研,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开展培训项目,另一方面可以同市民艺术学校进行合作,依托市民艺术学校的网络和资源快速拓展培训业务。在两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关键要素:
3.1 公益性。无论是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还是开办的市民艺术学校,公益性是一切工作和活动的核心。公共图书馆的培训与学校或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培训本身的公益性和培训对象的均等性。公共图书馆和市民艺术学校同属于政府全额拨款支持建设的,所以两者在本质属性上并不冲突,这也为开展合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3.2 针对性。目前,市民艺术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以艺术、体育和休闲健身为主,而公共图书馆的对象主要以文化、阅读及科研居多,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调研,了解最需要接受社会培训的对象需求,再按照这些需求划定不同的培训范围和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市民培训。如成都图书馆在2006年开办的少儿“阳光课堂”培训活动,主要对象为幼儿园和小学生,邀请阿斯顿少儿英语教师,青少年文学作家等为小朋友开设英语、阅读、写作等课程培训,是成都图书馆培训工作的一个品牌项目,被市委、市政府列入“民生工程”进行扶持和推广。
3.3 互补性。市民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培训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公共图书馆不同于专业的培训学校和培训机构,没有固定的培训教室、老师和项目,所以开展公益培训的难度要比传统的讲座和展览等活动大。所以公共图书馆完全可以依托市民艺术学校已建成的各级分校和辅导站开展培训工作,将培训教师、志愿者等纳入到市民艺术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派;同时市民艺术学校也可以借助公共图书馆在文化、阅读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增设课程,吸引更多不同需求的市民参与培训,最终实现双赢。
3.4 机制性。公共图书馆和市民艺术学校同属于成都市文化局主管,由市财政统一拨款,但属于不同的法人机构,所以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经费和人员归属需要统一运行机制,如涉及到的教师培训费、交通费、误餐费等,讲课教师是由公共图书馆还是市民艺术学校邀请或指派等等,都需要有合作规定,这样才能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明确分工,各自承担,不会因为合作而增加经费和人力资源的再次投入。另一方面可以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将公共图书馆与市民艺术学校的培训项目统一管理,专项投入,更好地完善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教育职能。
4 结语
市民艺术学校是成都市实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独创之举,开创了城市全民艺术培训的先例,而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和全民阅读的推广者和传播者,开展公益培训可以更好地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学习技能,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实现城市公共文化多层次、立体化的供给,从而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和技能需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下,这种相似领域间的合作、互补和双赢的模式必将成为今后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1.白薇.关于图书馆培训工作的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0(27):196-198
2.成都市社科院课题组.进一步提升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对策研究.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4):86-89
3.成都市文化馆.成都市文化馆内部资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