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源共享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基于2000-2010年CNKI高被引论文分析
2014-12-25
(湖南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082)
1 引言
考察一门学科与特定研究领域之研究状况,最客观的方法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数量与文本内容进行回归分析。以其中的高被引论文作为研究样本,是以高影响研究论文为特定视角,考察一个学科与特定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轨迹与后续发展态势最可靠的方法。以这种方法为研究工具,以论文产生的时间及其在选定时段内的被引频次两大重要变量得出研究结论是此方法的核心。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学中最具问题意识的研究领域之一,将这种方法引入该领域,可以真实地再现、有效地梳理并追溯一段时期内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脉络,以纵观该研究领域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已有研究成果表象后所潜伏的实质性、规律性信息,并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景,得出大致的研判框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框架设计及其依据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数据样本来源于CNKI学术期刊网络总库2000年 1月到 2010年底国内有关资源共享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取全部被引数据(包括自引与他引)。采取以定量与个别文本阅读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即对研究目标期内CNKI学术期刊网络总库所有有关资源共享的论文进行了最基本的引用频数分析,结合对部分有代表性论文的内容深度分析。
对文献进行筛选与过滤之后,本文选择2001至2010年间,国内有关信息资源共享的高被引论文前100名作为分析对象,基本上符合以学术性标准进行研究样本选取的要求。就学界在该研究领域对这些论文以被引频次体现的学术关注度,以论文作者分布、论文来源期刊及其研究领域分布等多个角度对于所选分析样本进行综合性分析。以本世纪以来的11年作为论文产生的时间段,这一选择基于如下的共识:本世纪开局的10余年,是国内资源共享领域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此期内各类资源共享系统的成功建设,作为资源共享的最佳载体之一的图书馆联盟在不同系统的基本普及与超常规发展,为资源共享的研究提供了极佳的实验样本。实践领域的突飞猛进,无疑会促成理论研究的活跃度。采用以上程序与选择标准,本文选取的分析样本取自2013年4月23日CNKI学术期刊网络总库的检索结果。由此得到的国内2000至2010年资源共享研究高被引论文前100篇。进入2000至2010年国内资源共享研究前100篇高被引论文,总计被引4403次 ,平均每篇被引 44次 ,最高被引272次 ,最低被引 20次 。将高被引论文前100篇文献按引用频次数量以4个区位划分,见表1。
表1 2000-2010国内资源共享研究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分布表
3 基于高被引论文数据的国内资源共享研究现状分析
3.1 高被引论文产生的年代与论文所在研究领域分布交叉分析
论文的被引频次所呈现的年代分布,可在一定程度上描述特定领域产生的研究论文的影响力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实现有序积累的阶段性特征,也是寻找与梳理特定研究领域学术传承脉络的可靠方法。依据特定时期论文的被引数量的分布特征,还能测度一段时间内该学科领域研究的研究热点与重点,推定其学术流变趋势,揭示学界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关注的集中度。国内2000至2010年资源共享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年代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2001-2010年国内资源共享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各年度论文量及所占百分比
表2显示自本世纪以来,国内有关资源共享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在产生时间上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0年至2001年,此期内产生的高被引文献在数量上呈平稳状态,总体上未见明显的趋势性变化特征;第二阶段为2002-2007年,此期内产生的高被引论文开始呈递增趋势,形成一个明显的峰值;第三阶段为2008-2010年,该时间段列入分析范围的论文被引用频次开始呈下降趋势,当然,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论文产生时间短于第一与第一阶段。对高被引论文的产生年代所做的表格化分析,可以看到存续时间与其被引频次之间具有的正向关联。
20世纪90年代起,以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国内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中得到普遍应用,促成新世纪初大规模的共享系统建设高潮,传统的资源共享系统纷纷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改造。这唤起了理论工作者极大的研究热情,2000年起进入一般性研究的高峰时段,以CALIS为例,2001年一期建设项目通过管理部门验收后,有关该主题论文迅速增加,2003年底国内另一个重要的资源共享系统——CASHL的上网运行,相关主题的论文数形成另一个增长峰值。〔1〕2004年,有关国外图书馆联盟的建设经验与国内图书馆联盟建设模式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这一特征能很好解释在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初期,建设模式是关注的重点,且借鉴国外图书馆联盟建设与资源共享的相关经验,成为以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率地建设国内资源共享系统的必由之路。新的信息环境对理论研究内容的创新发出指令,理论的核心构成面临重构,如原有的以政策为主导提高国家或地区、行业的文献资源保障率为立足点的共享思路,被网络环境下基于资源的可获取性与可获得率为关键点的资源共享理念所代替。前一种资源共享理念引导下的典型模式有美国的法明顿计划,以及国内1957年启动的 “全国图书协调方案”〔2〕。而新兴的资源共享系统更注重信息可获得性的提升。如何处理存取与拥有的关系,成为每一个处于资源共享共同体中的图书馆都必须权衡的问题,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正是受这种理念驱动的实践回应。
实践领域的相关进展,导致研究论文数量的急剧增加,在数量上呈激增态势的研究论文,在两年后进入被引效应的显现期。这就为理解2002-2007年为国内资源共享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峰值时段提供了启示。世纪之交,也是国内图书馆行业内各种系统内的、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建设的高峰期,作为资源共享的主要载体,已经建成的、正在经历磨合期的各种图书馆联盟,其建设的社会效益与服务效益开始成为业内业外的关注焦点,且存在的问题亦开始显现。〔3-5〕这一切都有待于从理论上进行解释、梳理,回答并解决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3.2 高被引论文来源期刊分布与分析
对高被引论文来源期刊的分布分析,有助于了解本研究领域学者对学术期刊认同度,了解高影响论文在来源出版物上的分布规律,见表3所示。
表3中的高被引论文来源期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图书馆学与情报学领域的专业刊物,如该领域的权威期刊: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它们素来堪称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学术重镇,属于贡献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的刊物,这三种刊物可视为国内资源共享研究成果的集结地,这与学界当前的认知状态大致保持一致。在所列出的来源期刊中CSSCI来源期刊与核心期刊占全部来源期刊的绝大多数。这一现象表明:一个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对于聚集该领域重要论文的“吸纳效应”。第二类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刊物,但这类刊物在数量上明显处于弱势,而且与发文的内容主题呈对应关系。与以上所述现象构成强烈反差的另一显著特征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在2000-2010年产生的资源共享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来源期刊中数量甚微。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资源共享领域的研究成果,仅仅是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取得了学术认同,它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中与学术共同体中缺乏应有的影响与学术地位。
表3 2001-2010年国内资源共享研究高被引论文来源期刊分布表
3.3 高被引论文作者相关分析
本文以高被引论文作者为对象的分析基于两个视角:作者集中度与论文的合著现象。通过对2000-2010国内高被引论文前100篇进行作者分析得知: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仅有 2人 ,占7%;发文 2篇的为6人,占12%;其余均为发文1篇的作者,占总量的81%。这一现象表明,国内资源共享领域研究的“权威引证”的现象并不突出,即该研究领域还未形成一批得到学界公认的精英型、研究方向集中度高的研究队伍。此现象表明,该研究领域不存在专业壁垒,大多数学者只是客串或将资源共享作为研究副业对待。从这一视角看,国内资源共享研究至今尚未形成一支专门的学术队伍,对这一领域进行开拓的学者多半出于个人兴趣 ,或者基本可以说是某些学者主攻方向的一种延伸。而是否具有一个结构稳定的专业研究队伍,是判定一个研究领域是否具有潜在的研究深度,是否能产生突破性的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依据。
合著现象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署名统计分析取得:37%的论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者合作完成,占总比16%;63%的论文独著。这一数据表明目前该研究领域的合作研究在广度上处于较低水平。鉴于有多人共同参与的研究成果,更能激发头脑风暴,突出集体智慧的优势,是特定研究领域后续研究潜力持续上升的必要保障,不难推测,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保持平稳、渐进性惯性发展态势的可能性要大于具有质的飞跃的可能。
3.4 高被引论文研究领域分布及其分析
在对于内容涉及两个或以上研究主题与方向的论文以主要内容进行归类处理后,得出:国内资源共享领域的研究版图遵循着资源共享的一般性研究、图书馆联盟、以特定资源共享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实践描述与评价的三分格局,且大致呈现下述特征:
3.4.1 一般性研究与各类资源共享系统的描述在成果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对研究主题出现频率从最高到低进行考察。根据各关键词下所列论文的数量多少排列依次为:一般性研究,包括:现状、对策、政策、模式、机制、发展趋势等,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特定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成果包括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科学院、高校图书馆、政府信息在内的国内特定共享系统;国内图书馆联盟建设模式与国外图书馆联盟的建设经验等。以包括共享模式、现状、存在问题、对策与政策以及发展趋势的预测等一般性研究占据论文数量的四分之一。〔6-11〕且多数文章仍然停留在现状分析、对策与建议、资源共享系统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以及国外相关领域的实践动态介绍上,并未开展实质性的理论建构,更没有展开对特定问题的深度研究。尤其是关于资源共享模式、对策等方面的研究重复现象明显,一般性论述多于有创建性的研究成果,没有提炼出任何普适性的理论,更不要说形成理论体系了。选取的论文中有关资源共享领域实务的研究(如图书馆联盟与各特定系统的研究与评价)以及有关国外的资源共享实践与图书馆联盟的介绍总量中占据一个值得重视的比例,这是因为,国外在时间上先行起步的资源共享历程及其积累的经验体系,是国内资源共享实践与理论研究无法逾越的重要参照。
对部分文献文本阅读可以看出: “自立门户”或“自说自话 ”,缺乏相互之间比较和借鉴的问题较为突出。这种研究现状不仅不利于相关研究领域整体知识的积累,且会导致严重的重复研究状况。而对资源共享所面临的实际现实问题,比如法律与制度、机制等关涉宏观管理问题的研究、政策呼吁和对策研究多为闭门造车之作,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操作意义的研究凤毛麟角。
3.4.2 从效率研究到绩效评估:研究重点的升级现象突出
资源共享研究理论直接来自于资源共享实践,因此,理论研究应该以实践中涌现的问题为关注点,并具有解释并解决问题的效能。这就要求研究者要有高度的实践与问题意识。由于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存在明显的投入产出特征,随着国家与地方对各类资源共享系统投入的加大,关于资源共享效率的研究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研究主题,通过效率研究,可发现影响效率的因素与因素组合,通过对无效的及造成效率障碍、甚至负效应的因素的克服,提升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整体效率。早期的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分析集中在图书馆馆际互借成本、联合采购成本、资源共享的社会收益等问题上。〔12-15〕目前,起源于无实质指向的一般性效率研究已演变为关于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价研究。具有刚性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正在获得学者们越来越多深度挖掘与学术认同。国内学者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调研,从技术设施、使用、成本、服务及用户满意度等项目来构建适合中国目前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16〕也有学者提出以信息资源共享率、信息输出、输入率和信息资源贡献率作为评价和改进资源共享工作的几个主要的评价指标;〔17〕以及按照有用性、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实用性、比较性原则提出联盟评价两级指标体系。〔18〕肖希明、曹森探讨了绩效评估的原则,从分析实施绩效评估的各项要素入手,从政策、技术、组织、人员等方面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施的条件。〔19〕具有高屋建瓴之效的、关于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针对现存方法体系偏向于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结果的评估,既面向结果又面向过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进行绩效评估是当前绩效评估的难点所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既要关注投入和产出,还应关注系统的运作及其产生的绩效。〔20〕从已经取得的引用数据看,学者们对已经产生的论文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这一现象对该研究领域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新的学术方向的确立,具有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3.4.3 本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与空白点
在实践领域与一般性研究吸引了众多研究关注,产生大量的高被引论文的同时,有关资源共享研究领域反思性成果数量上却明显弱势。关于资源共享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具有普适性理论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在高被引论文序列中占量甚微。这一现象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还未进入从实践解释上升到理论的归总性梳理阶段。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近年资源共享实践中起导向作用的资源共享新理念——以文献的可获得性替代文献保障率作为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的核心理论,较少出现在高被引用论文阵容中。这一事实表明:国内关于资源共享理念研究,远未纳入该领域理论研究的主流话语框架引起应有的学术关注;具有实践导向作用的资源共享新理念,在向实践领域渗透的同时,却与相对应的理论研究之间存在不该有的断裂。而修复这一断裂层是需要有序的学术积累的。
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与运行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尽管已有部分学者引进纳什的博弈论,用于资源共享参与方之间利益平衡机制构建,〔21-23〕但其引起的学术关注度明显不足。此为10余年来国内资源共享研究另一值得关注的现象——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入高被引论文的数量严重不足。这一现象反映了目前该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封闭性特征。现代科学研究的交叉与综合现象,是以学科间的渗透为主要特征的。一门学科或研究领域对其他学科成果的开放性程度表现在对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引进与无限制接纳。学科封闭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于: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成果很难对其他学科构成以文献引用为途径的影响。
3.4.4 研究方法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从研究方法上看,整体上研究方法较单一,研究论文以经验描述型和定性研究为主。由经验观察上升到理性思考的成果数量相对不足,实证研究的成果数量上为数甚微,关于国内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报告仅一篇,有关资源共享研究方法的论文在高被引论文中更是一个空白点。单一的研究方法,加上缺乏规范化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者的主观性易于向研究结论传递与迁移,导致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极强的主观随意性。以上两种现象传递出的信号不容乐观。表明关于该研究领域的方法论研究是未来必须引起重视的根本性问题,从而避免因研究方法的瓶颈导致本研究领域的停滞不前。
4 反思与结语
本文运用引证分析法对近10余年国内资源共享研究予以回顾与思考,通过对该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厘清国内资源共享研究的发展脉络,展示该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继承与创新。但研究结论仅仅在已有数据分析上形成,尚需相关回归分析与统计结果的支持。本文采取的这种被研究对象的纵向选择,由于备选标的进入研究领域的时间长短的不一致,对入选的目标对象的影响权重难免存在非可比性,这是该种分析方法无法避免的缺陷(如不同时间发表的两篇引用率相同的文章,如果单纯以引用率为考察指标,则先发表的论文的影响权重显然低于后发表的文章)。此外,样本选取的数量与分析周期的选取均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作为引进结论产生的时间基础,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客观性,而这一点,也是作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引文分析法所无法克服的局限。高引用不等于高质量,但高引用可以从数量上反映研究热点,是利用大样本,从学术热点的角度观察一个学科的研究发展进程的有效工具。鉴于引用动机的复杂化,引证现象中的随众现象也助长了引用频次向高被引论文的集中。故纯粹以论文被引数据来评价论文的学术影响,易陷入数字陷阱。
1.刘兹恒. CASHL是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模式.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5):7-10
2.李东来,韩继章.“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时期图书馆协同思想指导下的馆际协作的回顾与思考.图书馆,2009(5):51-55
3.周慧芳. 图书馆联盟研究. 图书馆,2007(4):59-60
4.胡立耘. 图书馆联盟简论. 图书馆,2003(5):5-7,22
5.焦允. 联盟型图书馆构成要素及资源共享模式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8(6):90-93,141
6.张立菊.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7(2):49-52
7.东方. 市场机制引导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新模式. 图书馆杂志,2007(2):28-29,27
8.袁曦临.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理论基础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 2008(9):102-105
9.杨思洛,陈能华.论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变革.图书情报工作 , 2006, 4(50): 73-76
10.张建华, 张楠. 网格环境下开放式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12):267-269
11.范亚芳,王传卫. 我国高校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建设模式研究. 图书馆,2008(1):65-67,80
12.王晓光. 基于文献计量的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综述.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3):376-379
13.马费成,裴雷.信息资源共享及其效率分析.情报科学,2004(l):1-8
14.李纲, 陈颖.论信息资源共享及其效率.中国图书馆学报,200l(3):40-42
15.李宏. 图书馆共建共享投入——产出情况分析.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16-17
16.索传军.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构建原则.图书情报知识, 2006(5): 5-9
17.方小容.信息资源共享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9 (6): 92-96
18.常红.图书馆联盟盟员绩效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情报技术, 2005 (8): 38-39
19.肖希明,曹森.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施研究.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3) :28-32
20.李卓卓.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9(6):45-48
21.陈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615-617
22.周旖. 智猪博弈与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大小馆合作.图书情报工作,2006(3):131-134
23.孙瑞英,马海群.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及管理机制设计研究. 情报资料工作,2009(2):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