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联盟建设构想——以皖江地区为例
2014-12-25黄晶
黄 晶
(安庆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 安庆 246133)
高校特色数据库是指高校图书馆根据本馆馆藏资源,结合地方文化特色,集中搜集整理各类文献建立的数据库。自1999年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九五”特色数据库子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全国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以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对皖江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联盟建设进行了探讨。
1 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联盟建设意义
1.1 彰显皖江文化特色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学界对皖江文化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认为皖江文化是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覆盖地区为安庆、桐城;二是认为皖江文化包括以安庆为中心的古皖文化、桐城文化、徽州文化,覆盖地区有安庆、桐城、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三是认为皖江文化指从古至今皖江地区总体的文化,亦称“皖江地区历史文化”,是涵盖安徽全省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即俗称的“大皖江”,以安庆和桐城为中心,覆盖区域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绩溪除外)和滁州东部,其中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形成了自西向北的皖江文化主要五市区域。皖江文化内容覆盖面广,主要包含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剧、黄梅戏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敷书院、省立安徽大学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禅宗二祖、三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其他还包括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桐城派文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笔者研究的皖江文化为第3种,即“大皖江文化”(如图1所示)。
1.2 体现皖江文化价值
图1 皖江文化主要代表内容
地方文化是某一特定区域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建设和发展的见证,对研究区域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对这一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皖江地处长江流域,历史悠久,自先秦至今,皖江文化就没有中断过。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比较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皖江文献分布范围广,载体形态多样且较为零散,相关部门的资料收集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因此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联盟的建立对皖江文化文献整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地方文化精神延续的要求,是维护皖江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
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藏建立起来的具有本馆特色的可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库,它能对某一专题的有用文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存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利用现代技术将其数字化,在集中充分展现地方文化的基础上,使用户能直观地了解某一地区文化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建设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联盟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学者研究地域文化、对外宣传地方文化都有巨大的作用,同时在保护文化资源,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 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联盟建设可行性
2006年,皖江城市带“入围”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视野。皖江城市带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3058万,占全省的45%。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皖江文化分布在皖江地区的7个城市,每个城市凸显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如安庆的黄梅戏文化、桐城的桐城派文化、池州的傩戏文化、铜陵的铜文化、宣城的宣纸文化、芜湖的商业文化、马鞍山的民俗文化等,在长期的馆藏建设中,地方高校图书馆大多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结构体系和特色馆藏资源,为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旧时皖江即指安庆,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安徽省“皖江开发”重点城市,中国黄梅戏艺术之乡,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称。安庆地区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坐落于长江之畔的安庆师范学院作为皖西南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有着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多年来,学校一直将皖江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特色和重点,重视对皖江文化的梳理、研究和弘扬工作,在陈独秀研究、戴名世研究、桐城派研究、赵朴初研究、方以智研究、马其昶研究和黄梅戏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先后成立了古籍整理研究所、陈独秀研究所、皖江文化研究中心、黄梅戏研究所等11个研究机构。由于安庆师范学院拥有的特殊地理、历史和文化优势,因此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联盟的建设可以考虑由安庆师范学院牵头,以皖江文化城市带各高校图书馆共同参与的形式共建,形成由相对统一标准的专题数据库组成的皖江文化特殊数据库联盟,联盟建立在可独立运行的各数据库基础上,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维护、资源共享。
3 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联盟建设构想
3.1 特色数据库联盟建设原则
目前全国高校和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层出不穷,大多数是处于中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特色不鲜明,数据更新缓慢,后期维护薄弱。皖江文化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如果全部入选数据库,在短期内恐难实现,因此开发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群要选好题,把好立项论证关,在划定的范围内选择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地方文化,针对馆藏特点、资源分布、用户需求等因素,确定适当的主题范围和文献类型,避免一味求“大”求“全”,而应求“精”求“特”。
3.1.2 标准化原则
目前地方高校构建的皖江文献特色数据库只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和揭示现有的纸质馆藏,如安庆师范学院的皖江文献特藏数据库是在超星公司协作下完成的,由于馆藏基础相对薄弱,资金缺乏,建设力度不够,数据库难以形成规模,后期维护难以持续。出现类似问题,除资金保障不足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数据库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标准,导致数据库半途而废而无法追究责任,使特色库成为资源浪费。因此地方文化特色库的建设在参考《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的基础上,需遵循“论证——实施——监控——改进”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思路,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对地方文化的整理和保护,为高校、社会、用户等多层次主体提供有效接口,避免工作和理念的脱节。
此外,各参建学校的特色库主题内容差异,元数据类型多样,包括传统印刷型、图片型、音像型、多媒体型等,因此各特色库建设必须遵照相对统一且兼容的元数据标准,并对选题内容、文献资源、页面风格、栏目设置作出明确规定,统一标准、分散建设、集中组织,避免文献的大量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亦有利于数据库联盟的统一管理和利用。
3.1.3 实用性原则
将地方文化的相关文献数字化只是特色数据库建设的一个过程,最终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市场发展服务才是建设的意义所在。因此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联盟无论在规划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要兼顾学校用户和社会用户的要求,从用户的角度考虑资源信息化的各项建设工作,在降低信息资源使用成本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市场调查,有机兼顾高校与社会的双重需求。同时,特色库建设势必要将各类型资源集合,大量数字化信息的堆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检索的难度,因此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科学合理地设计数据库结构,使各阶层的用户进入检索界面,都能方便快捷地查找相关信息,提高检索效率。
3.1.4 产权保护原则
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著作权和工业产权。数据库是对包含知识内容的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与传递的一种载体,理应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
数据库的产权保护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库组成部分的著作权保护;二是数据库作为一个整体,对其结构的保护。数据库的内容一般是对现有文献的集合整理,其中一类是本身具有著作权的作品,如电子书籍、全文数据库、图片、音像资料等;另一类是不具有版权的信息,如论文目录、书目等。对于皖江文献特色数据库而言,信息来源一部分是高校现有馆藏,即具有版权的电子书刊和非版权的数据信息,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或向其支付报酬而可以正当使用其作品。但各高校图书馆关于地方历史文化的馆藏都不是很完善,文献搜集需要相关单位的支持,于是另一部分文献就来自民间搜集和个人捐赠,“采集”的过程尊重“原创性”,并对文献信息提供者的著作权进行保护,在遵从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决定文献的利用和传播范围。对数据库本身结构的保护是目前数据库保护相对薄弱的环节。数据库作为一个系统,它并非是将各类型文献杂乱无序拼凑的集合,而是经过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方式,经过系统筛选、编排并利用先进技术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数据库对所集合的内容无再创造性,但数据库对内容集合的方式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包括它所用软件、对文献搜集的标准、分类方式、页面设置、排版等都具有独创性,为防止被其他数据库系统所窃用,应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目前国外推广的是美国出版商协会在1994年研究设计的一种数字对象标识符(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DOI),主要在网络环境下对知识产权和版权所有者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具有兼容性强、操作简便、持久识别和动态及时更新等优点,适合特色数据库的结构维护。
3.2 特色数据库联盟建设主题
根据皖江文化带各城市地方文化的特点,拟将各数据库建设主题进行初步划分,详见表1。
3.3 特色数据库联盟建设平台
特色数据库的构建不仅是为了保存保护地方文化,更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网络环境下,信息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信息搜索者面对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海量信息常常出现选择的困难,因此特色数据库的构建就必须从用户的需求入手,遵循简洁方便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目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主要有Oracle软件、微软发布的ACCESS和SQLServer软件、北大方正的DESI软件清华同方的TPI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等。针对皖江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实际,并综合建设资金、后期维护和系统升级等因素,可选用TPI清华同方专业数据库制作系统,它是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一套基于Internet,用于知识信息创建、生产、管理、维护和发布的工具软件系统,TPI是基于非结构化文档管理而开发的大型智能内容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全文检索数据库(FTS)为核心,采用流行的B/S浏览器的检索方式和先进的3层C/S架构,能够同时管理文字、图片、多媒体等信息,并提供全文检索服务,支持网页的动态发布,可实现单位知识信息资源整合,在智能搜索引擎的支持下,实现内容管理与知识挖掘,并可与CNKI进行元数据链接、引文链接,产品有后续发展升级优势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检索界面符合高校读者的阅读使用习惯。
表1 数据库建设主题划分
3.4 特色数据库联盟管理模式
一个成功的数据库建设应包含专业团队,统一管理,任务分配,责任下放,ZADL(Zhejiang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即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构建的特色数据库群便是良好的典范。其中的特色数据库是ZADL建设整体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ZADL依托“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建设的33个特色库可谓特色各异,分别反映了学科、地方经济、文化的特色,并形成开放式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成为覆盖浙江省高校的数字资源网,为高校教学、科研以及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信息保障服务。
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可学习借鉴ZADL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格局,以安师院为皖江文献数据库中心,联合池州学院、桐城师专、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师专、铜陵学院各高校建立数据库,各高校图书馆所建特色库实行统一的“一站式”资源管理和检索,皖江文化城市带及其拓展区域的高校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对文献信息资源实行调度使用、文本传递和馆际互借。用户实行统一身份认证,即用户在其中一个馆的特色数据库登录之后,个人身份信息便被永久保存,并可直接登录其他各馆的特色数据库。
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为特定区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文献共享的平台。然而,数据库的构建仍存在使用权限、维护和更新的难题。若完全开放使用权限,一些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献或将不可避免地被某些用户滥用,但若严格限制权限又会造成资源共享受限,因此,高校抽调专业人员组成特色数据库项目管理组,建立统一的服务中心,聘用专业人员担任数据库安全管理员。用户的使用权限由数据库安全管理员管理分配。项目管理组下设技术组、资源组、数据处理组和联络组,人员由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分别负责专题数据库的技术应用、资源建设、元数据处理以及各项规范和标准制定、日常工作运行等方面事宜,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收集整理用户意见反馈,以便更好地改进数据库建设。
4 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4.1 缺乏保障机制
特色数据库联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协调管理作用十分重要。安徽省已于2011年6月正式启动了安徽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网站,此项目是在省政府的指导和省教育厅的扶持下,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为数字图书馆总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图书馆、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为5个数字文献服务中心建设而成。皖江文化特色数据库联盟建设可申请加入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中的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在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的领导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管理和监督体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2 经费来源单一
一个健全的特色数据库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资金,而后期的维护更需要庞大的经费。从目前各高校自建的数据库来看,资金来源主要为两部分:当地教育部门拨款和地方高校自筹费用,主要用于数据库建设,缺乏对数据库后期维护更新的资金。据统计,全国高校已建成特色数据库有相当一部分仅完成了前期建设,因技术支持不到位,经费有限,无法对数据库进行后期维护和更新,使得大量特色数据库沦为资源浪费。因此,充足的经费来源和不间断的资金投入是地方高校特色数据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各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项目申请方式申请专项资金,学校配套资金投入与社会相关单位实现项目合作,通过扩大宣传争取民间赞助;联合当地相关企业,数据库为企业建设提供文献资料和情报信息,企业可为数据库后续维护和数据更新提供资金支持;吸收安徽省其他高校图书馆作为成员馆加入,成员馆交纳一定数额的年费,便可通过网站链接共享特色数据库资源。
4.3 宣传推广不力
依托于高校建设的传统特色数据库所包含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指档案文献、图片资料、音像资料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等,面向的用户群是教学、科研和师生,推广面较窄。皖江文献特色数据库可定义为一级数据库,即将数据库链接直接放在高校图书馆的主页,让每位浏览图书馆主页的用户都可以通过快速通道打开特色数据库的链接,在各特色数据库的主页设置特色数据库群中的相关数据库链接,使读者无论进入哪一个特色库主页,都能快速链接到其他特色库。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群在为本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需做好宣传推广工作,面向社会开放,使数据库资源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支持,以文化带动地方建设,通过信息服务社会,又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4.4 专业人才缺乏
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一支专业技术团队,包括前期的资料搜集、整理、分类、标识,中期的数字化建设以及后期的系统维护和数字更新。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由于工作人员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不同,资料搜集和标识难免会存在人为差异,从而造成数据信息著录不规范。因此,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训是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条件。
[1] 朱守良.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2.
[2] 朱洪.皖江历史文化研究年刊(2008)[M].合肥:黄山书社,2009:8.
[3] 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4] 周明华,等.CALIS“十五”全国高校专题特色库建设情况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36-41.
[5]阙本旭.CALIS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实践——以“潮汕文献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6(6):14-16.
[6] 李琳.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高教特色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以内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84-86.
[7] 胡绍军,刘翔.特色文献资源的范畴与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原则——基于ZADL特色资源库建设分析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2):34-37.
[8]陆凤红,梁向明.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问题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