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2014-12-25曹胜雁
曹胜雁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观察组予以中西医治疗, 对照组仅予以西医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空腹血糖(FPG)、服糖后2 h血糖(P2hPG)、总胆固醇(TC)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在治疗后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肾阴虚;2型糖尿病;疗效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以血糖缓慢升高为临床症状的代谢紊乱性疾病[1], 本研究针对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接收的70例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39例, 女31例, 年龄41~71岁, 平均年龄(54.9±8.1)岁, 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4.8±2.4)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值≥7.0 mmol/L;餐后2 h血糖值≥11.1 mmol/L;有以上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值≥11.1 mmol/L。
排除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但是必须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患者;伴有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妊娠期妇女, 哺乳期妇女, 精神病患者以及慢性肠道病变患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和心肺功能损害患者;1个月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且伴有感染的患者。
1.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使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 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 3次/d, 250 mg/次;在此基础上再联合滋阴补肾方进行治疗, 药方组成为:泽泻、知母、麦冬、丹参各10 g, 黄芪20 g, 熟地黄40 g, 山茱萸15 g, 枸杞15 g, 茯苓15 g, 葛根20 g, 牡丹皮15 g。按患者病情药物剂量酌情加减。用水煎服, 早晚2次服用, 150 ml/次, 1剂/d。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西医治疗方式, 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进行治疗, 服用方法和剂量均同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 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效果。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P2hPG、TC、HbA1c、TG、HDL-C和LDL-C的改善情况。
治疗效果判定: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减分率在>70%;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减分率在30%~70%;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甚至出现加重现象, 减分率<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指标疗效判定:显效:FPG降至4.4~6.1 mmol/L, 或者FPG值和治疗前比较降低50%, P2hPG降至4.4~8.0 mmol/L, 或者P2hPG和治疗前比较降低50%, HbA1c降低<6.5%, 或者和治疗前比较降低>2%;有效:FPG降至6.2~7.0 mmol/L, 或者FPG值和治疗前比较降低20%, P2hPG降至8.1~10.0 mmol/L, 或者P2hPG和治疗前比较降低20%, HbA1c降低6.5%~7.5%, 或者和治疗前比较降低>1%;无效:FPG、P2hPG及HbA1c均未能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血糖值及糖化血红蛋白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PG、P2hPG及HbA1c和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的下降, 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 3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脂变化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TC、TG较治疗前降低, 观察组更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所用药方中采用熟地黄, 枸杞及山茱萸均具有滋养肾阴的作用;而山药和黄芪能够益气健脾;茯苓泄热;麦冬、葛根及知母能够滋阴润燥, 生津止渴;丹参和牡丹皮具有促进血液流通和凉血的作用[2-4]。几种药物联合使用, 能够浊泻、生津, 添精益髓[2]。而且熟地黄具有很好的改善血糖的功效, 能够降低胰岛素的抵抗;山茱萸、枸杞、黄芪、泽泻、山药均具有降糖作用, 并且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改善自身血液循环[4-6];葛根不但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 同时能够降低患者体内的血液粘稠度, 降低胆固醇;麦冬可以促进胰岛细胞的恢复;牡丹皮可以降血压, 降血糖,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丹参降血脂, 降血糖, 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 促进人体微循环[6]。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采用中西医治疗方式对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马孝义, 张津平.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45例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7, 14(5):319.
[2] 麦敏, 叶颖, 黄广文.中西医结合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7):63.
[3] 金吉, 董春旻, 苑军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30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5):317-320.
[4] 张福园, 张燕.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阴虚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0例.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 2012, 3(7):75-77.
[5] 杨建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体会.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2):88.
[6] 林文革.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52例疗效观察.海南医学, 2011, 22(8):41-42.
[收稿日期:2014-07-3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观察组予以中西医治疗, 对照组仅予以西医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空腹血糖(FPG)、服糖后2 h血糖(P2hPG)、总胆固醇(TC)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在治疗后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肾阴虚;2型糖尿病;疗效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以血糖缓慢升高为临床症状的代谢紊乱性疾病[1], 本研究针对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接收的70例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39例, 女31例, 年龄41~71岁, 平均年龄(54.9±8.1)岁, 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4.8±2.4)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值≥7.0 mmol/L;餐后2 h血糖值≥11.1 mmol/L;有以上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值≥11.1 mmol/L。
排除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但是必须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患者;伴有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妊娠期妇女, 哺乳期妇女, 精神病患者以及慢性肠道病变患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和心肺功能损害患者;1个月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且伴有感染的患者。
1.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使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 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 3次/d, 250 mg/次;在此基础上再联合滋阴补肾方进行治疗, 药方组成为:泽泻、知母、麦冬、丹参各10 g, 黄芪20 g, 熟地黄40 g, 山茱萸15 g, 枸杞15 g, 茯苓15 g, 葛根20 g, 牡丹皮15 g。按患者病情药物剂量酌情加减。用水煎服, 早晚2次服用, 150 ml/次, 1剂/d。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西医治疗方式, 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进行治疗, 服用方法和剂量均同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 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效果。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P2hPG、TC、HbA1c、TG、HDL-C和LDL-C的改善情况。
治疗效果判定: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减分率在>70%;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减分率在30%~70%;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甚至出现加重现象, 减分率<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指标疗效判定:显效:FPG降至4.4~6.1 mmol/L, 或者FPG值和治疗前比较降低50%, P2hPG降至4.4~8.0 mmol/L, 或者P2hPG和治疗前比较降低50%, HbA1c降低<6.5%, 或者和治疗前比较降低>2%;有效:FPG降至6.2~7.0 mmol/L, 或者FPG值和治疗前比较降低20%, P2hPG降至8.1~10.0 mmol/L, 或者P2hPG和治疗前比较降低20%, HbA1c降低6.5%~7.5%, 或者和治疗前比较降低>1%;无效:FPG、P2hPG及HbA1c均未能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血糖值及糖化血红蛋白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PG、P2hPG及HbA1c和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的下降, 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 3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脂变化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TC、TG较治疗前降低, 观察组更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所用药方中采用熟地黄, 枸杞及山茱萸均具有滋养肾阴的作用;而山药和黄芪能够益气健脾;茯苓泄热;麦冬、葛根及知母能够滋阴润燥, 生津止渴;丹参和牡丹皮具有促进血液流通和凉血的作用[2-4]。几种药物联合使用, 能够浊泻、生津, 添精益髓[2]。而且熟地黄具有很好的改善血糖的功效, 能够降低胰岛素的抵抗;山茱萸、枸杞、黄芪、泽泻、山药均具有降糖作用, 并且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改善自身血液循环[4-6];葛根不但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 同时能够降低患者体内的血液粘稠度, 降低胆固醇;麦冬可以促进胰岛细胞的恢复;牡丹皮可以降血压, 降血糖,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丹参降血脂, 降血糖, 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 促进人体微循环[6]。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采用中西医治疗方式对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马孝义, 张津平.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45例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7, 14(5):319.
[2] 麦敏, 叶颖, 黄广文.中西医结合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7):63.
[3] 金吉, 董春旻, 苑军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30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5):317-320.
[4] 张福园, 张燕.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阴虚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0例.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 2012, 3(7):75-77.
[5] 杨建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体会.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2):88.
[6] 林文革.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52例疗效观察.海南医学, 2011, 22(8):41-42.
[收稿日期:2014-07-3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观察组予以中西医治疗, 对照组仅予以西医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空腹血糖(FPG)、服糖后2 h血糖(P2hPG)、总胆固醇(TC)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在治疗后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肾阴虚;2型糖尿病;疗效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以血糖缓慢升高为临床症状的代谢紊乱性疾病[1], 本研究针对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接收的70例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39例, 女31例, 年龄41~71岁, 平均年龄(54.9±8.1)岁, 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4.8±2.4)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值≥7.0 mmol/L;餐后2 h血糖值≥11.1 mmol/L;有以上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值≥11.1 mmol/L。
排除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但是必须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患者;伴有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妊娠期妇女, 哺乳期妇女, 精神病患者以及慢性肠道病变患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和心肺功能损害患者;1个月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且伴有感染的患者。
1.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使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 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 3次/d, 250 mg/次;在此基础上再联合滋阴补肾方进行治疗, 药方组成为:泽泻、知母、麦冬、丹参各10 g, 黄芪20 g, 熟地黄40 g, 山茱萸15 g, 枸杞15 g, 茯苓15 g, 葛根20 g, 牡丹皮15 g。按患者病情药物剂量酌情加减。用水煎服, 早晚2次服用, 150 ml/次, 1剂/d。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西医治疗方式, 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进行治疗, 服用方法和剂量均同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 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效果。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P2hPG、TC、HbA1c、TG、HDL-C和LDL-C的改善情况。
治疗效果判定: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减分率在>70%;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减分率在30%~70%;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甚至出现加重现象, 减分率<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指标疗效判定:显效:FPG降至4.4~6.1 mmol/L, 或者FPG值和治疗前比较降低50%, P2hPG降至4.4~8.0 mmol/L, 或者P2hPG和治疗前比较降低50%, HbA1c降低<6.5%, 或者和治疗前比较降低>2%;有效:FPG降至6.2~7.0 mmol/L, 或者FPG值和治疗前比较降低20%, P2hPG降至8.1~10.0 mmol/L, 或者P2hPG和治疗前比较降低20%, HbA1c降低6.5%~7.5%, 或者和治疗前比较降低>1%;无效:FPG、P2hPG及HbA1c均未能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血糖值及糖化血红蛋白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PG、P2hPG及HbA1c和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的下降, 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 3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脂变化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TC、TG较治疗前降低, 观察组更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所用药方中采用熟地黄, 枸杞及山茱萸均具有滋养肾阴的作用;而山药和黄芪能够益气健脾;茯苓泄热;麦冬、葛根及知母能够滋阴润燥, 生津止渴;丹参和牡丹皮具有促进血液流通和凉血的作用[2-4]。几种药物联合使用, 能够浊泻、生津, 添精益髓[2]。而且熟地黄具有很好的改善血糖的功效, 能够降低胰岛素的抵抗;山茱萸、枸杞、黄芪、泽泻、山药均具有降糖作用, 并且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改善自身血液循环[4-6];葛根不但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 同时能够降低患者体内的血液粘稠度, 降低胆固醇;麦冬可以促进胰岛细胞的恢复;牡丹皮可以降血压, 降血糖,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丹参降血脂, 降血糖, 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 促进人体微循环[6]。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采用中西医治疗方式对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马孝义, 张津平.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45例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7, 14(5):319.
[2] 麦敏, 叶颖, 黄广文.中西医结合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7):63.
[3] 金吉, 董春旻, 苑军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30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5):317-320.
[4] 张福园, 张燕.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阴虚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0例.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 2012, 3(7):75-77.
[5] 杨建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体会.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2):88.
[6] 林文革.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52例疗效观察.海南医学, 2011, 22(8):41-42.
[收稿日期:201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