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资源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2014-12-25刘艳琨
刘艳琨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河南教师资源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刘艳琨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教育的关键。河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提升教师资源质量,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应看到,当前河南省教师资源存在整体素质不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资源质量: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教师资源;河南;问题;优化
1 河南省教师规模
2012年,河南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为100.34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由上年的8.2万人增加到8.6万人,增加0.4万人,增长4.88%。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由上年的10.43万人增加到10.73万人,增长2.88%。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人数比上年略有增加。小学专任教师为49.69万人,比上年增加0.11万人,增长2.22%;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为28.24万人,比上年增加0.02万人,增长7.09%。
从生师比看,2008年至2011年,河南普通小学生师比逐年略有增长,2012年略有下降,2012年普通小学生师比为21.72:1,比上年下降1.45%。2008年至2012年,河南普通初中生师比逐年略有下降,2012年普通初中生师比为16.07:1,比上年下降3.08%。2008年至2012年,河南普通高中生师比逐年呈下降趋势,2012年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7.94:1,比上年下降1.27%。河南普通高校生师比在2009年至2012年间略有升降,变化不大,2012年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64:1,比上年下降1.07%。
对于各级学校生师比国家有关部门做出过相关规定。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明确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在《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和《“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等文件中对普通高校的生师比也做出了规定。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多年未作调整,已严重滞后于中国普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大批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随父母迁入城镇,目前农村和城镇小学和初中的生师比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即农村小学和初中的生师比逐渐降低,城镇小学和初中的生师比逐渐升高。
从国际比较数据和对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抽样实证调查表明,生师比的合理区间为14:1-16:1。而近几年,河南普通高校生师比基本维持在17.5:1-18:1之间。生师比过高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2 河南省教师结构
教师资源优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结构的合理化。教师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团粒结构等。
2.1 年龄结构。根据相关数据,河南省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3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到50%左右。
2.2 学历结构。河南省各级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整体水平不高。具体看,2012年,普通小学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415 848人,占83.70%。普通初中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279 257人,占98.88%,其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169 346人,占59.96%。普通高中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103 620人,占96.53%。数据表明,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及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构成基本能够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师资学历需求,但仍有需要提升的空间。而从河南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构成看情况不甚乐观。高校主要承担本科及研究生、博士生教育,还包括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和部门,需要专任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作支撑。2012年,河南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9 566人,占11.13%;硕士学历31 682人,占36.85%;二者相加占不到一半。数据表明,河南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不高,这也是制约河南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学历不代表能力,二者不能画等号,但系统、高级别的受教育背景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知识支撑。应通过攻读博士、硕士、在职研修、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升河南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加强师资力量,组建一支业务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为提升河南高等教育资源质量提高有利的条件。
2.3 职称结构。2012年,河南普通高校中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25.95%,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40.25%,中级职称以下的专任教师占25.6%,而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仅占8.2%,职称水平偏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26.19%,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40.47%,中级职称以下的专任教师占33.14%,职称水平同样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从专任教师的职称构成分析河南高等教育资源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应考虑到中国职称评定的具体规定以及评判标准在省市之间、校际之间、学校内部各院系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一个地区或学校很难评为副高职称,调换地区或学校后正高职称都有可能评上;反之,在一个地区或学校已成为正教授的专任教师,调换地区或学校后副教授条件都有可能不符合。
2.4 学缘结构。学缘结构是指教师的最后学历来自本校和外校的比例关系。国外的高水平大学一般不允许本校的学生留下任教,即不允许“近亲繁殖”。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在中国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河南也不例外。其弊端主要表现在:(1)不利于创新思维。在同一个学校学习、任教,学习环境、知识构成、思维方式等方面,往往具有较强的“同质性”,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发展。(2)不利于学术争鸣。学术研究是高校赖以生存的基本,是高校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学术研究要求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而学缘结构不合理,学术群体中人员构成上的“同质性”,不利于学术争鸣,无疑使学术研究失去了蓬勃发展的土壤。(3)不利于团结合作。由于教师“同质性”的作用,其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难以避免,由排他性所导致的“小团体”现象也就不为偶然。学缘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团结合作,不利于高校的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河南高等学校普遍存在本科毕业生及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各高校逐渐认识到“近亲繁殖”的缺陷以及带来的弊端,对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做出限制或禁止,引进一大批外校优秀毕业生,学缘结构得到一定改善。但各高校学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严重。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高校的专任教师攻读本校的“在职硕士”;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又继续攻读本校的“在职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又继续在本校工作。今后,河南需要在高校的学缘结构的优化方面做出安排。
2.5 团粒结构。团粒结构指学科凝聚力、学科优势。河南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科凝聚力不强、学科优势不明显的现象。学科发展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主要指标。而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拥有一支知识和层次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稳定的学科梯队。学科梯队建设与学科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3.1 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3.1.1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在中央“特岗计划”的示范作用下,2009年5月河南省“特岗计划”计划实施方案正式发布现已全面启动。“特岗计划”面向应届毕业生和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往届毕业生招聘初中和小学教师。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特设岗位教师服务期为3年,服务期内原则上全部安排在设岗县(市)的农村学校任教。特岗教师聘期为3年。3年的时间,既为地方空出教师编制提供了“缓冲期”,也为一个成熟的农村教师成长争取了“提前量”。特岗计划改变了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特岗计划”采取根据当地实际需求设置岗位,按照学科结构科学进行搭配。既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部分学科教师短缺问题,又有利于避免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新的结构性矛盾。“特岗计划”有力调动了地方补充教师的积极性,探索形成了引导大学生到中西部农村艰苦边远地区长期任教的新机制,为农村学校补充了大量高水平骨干教师。“特岗计划”的实施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也提供了新的契机,对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3.1.2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004年教育部实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培养计划”,鼓励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任教。教育部实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培养计划旨在解决农村教师匮乏和整体素质偏低问题,是国家为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同年河南省启动“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培养计划”,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成为推荐学校和培养学校,当年河南省首批推荐的60名农村高中教育硕士与接收学校所在地教育局签约,参与此项计划。9年来“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培养计划”为河南农村学校培养补充了高素质骨干教师,并和“特岗计划”结合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方面,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3.1.3 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2005年,河南省就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河南省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等。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又是教育大省,受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相对薄弱。河南省应进一步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切实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措施,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
3.1.4 师范生实习支教制度。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河南省2008年开始在全省高等学校师范生中推行实习支教制度。明确要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进一步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为使“师范生实习支教”在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发挥作用,应做到:一是调整高师院校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二是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并做好实习支教师范生的管理、指导和安全保障工作。三是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的顺利开展。
3.2 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建立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确定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期限;创新校长教师交流的方式方法;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中国教育领域尚属新生事物。它是缩小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缩小区域内薄弱学校与强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真正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和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激励机制,实现校长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与突破。
3.3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制定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改革培训模式,实行分级、分层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建立城市、县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制度,带动农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3.4 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1]胡五岳,贾志鹏.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马建堂等.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李雯.学科梯队建设与学科发展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1).
G451
A
1671-0037(2014)06-112-2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城镇化背景下河南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编号2013B312)。
刘艳琨(1966.5-),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