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不仅是工具,更需要灵魂

2014-12-24柴爱新

决策探索 2014年23期
关键词:工具性古诗文古诗词

柴爱新

“总体上来说,现在的教材越变越好,内容丰富了,思想也越来越开放。”北京101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程翔接受采访时说,“以前的教材课程结构单一,现在除了必修还有选修,高中语文选修课中有15个模块,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三五种,自由空间很大。”

程翔在北京的中学教授语文课已经有32年,他1982年开始教课,至今经历过三次教材改革。

“我教的第一套教材是‘文革结束后不久的,鲁迅的作品数量比较多,我做过统计,初中高中加起来有30多篇。现在其他作家作品也编进来了,比如梁实秋和沈从文的作品,而且注释越来越精道了。”程翔说。

“古诗文的比重增加了,现在跟台湾地区差不多。而且古诗文选材范围很广,比如选修教材里选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过去一直没有。也适当选了佛教的一些东西,像禅宗的《百喻经》,把佛学著作当作中国传统文化来对待,这个是很大的进步。”

也有遗憾的地方,程翔说,以前的语文课本里有汉代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非常有批判精神;还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通过批评病梅来讽喻当时对人才的扼杀。而这两篇古文现在都没有了。

古诗文和白话文是否对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其他国家难以跟我们相比。所以今天,无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心灵成长的角度,抑或单纯从一种文学体裁的学习角度,它都是不可缺少的无可替代的。”谈到有的教材去掉古诗,程翔有点激动。

古诗是可以朗诵的,在古代是唱的,有节奏、有韵律。古诗词有特殊的规律,比如平仄、意境、意象,更重要的是,它表达的情感、人文情怀往往是现代文无法表现的。

“古诗词的熏陶和感染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程翔在他的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古诗词,言谈间总是不经意地就跳出诗句。

还有一个观点,影响了古诗文在教材中的比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退休编辑顾振彪告诉记者,过去也有知名的语言学家不主张多学文言文。他们认为,学生白话文都还没学好,再把时间花到文言文上,结果二者都学不好。“所以有的专家主张中小学不学文言,到了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要看古书时学一年文言也能过关。过去,尤其是‘文革前,夸大了文言和白话的对立。”

但顾振彪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说:“学文言文应该有助于学习白话文,我们社里的老先生刘国正,原来的副总编辑,现在88岁了,他就希望古诗文能加大比例,从小学开始学,初中占50%,高中占80%。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先生,也主张初中的古诗文要达到50%。”

学习能不能反刍

顾振彪说,从1990年义务教育开始,小学是否应该学古诗文一直有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主流声音还是认为儿童要读经典。

“不赞成儿童多读古诗的人,是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观点的影响,认为儿童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进入他们的生活和实际,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能理解的,在游戏中学习,不要去规定。而古诗词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孩子们理解不了。认为死记硬背是摧残小学生。我估计,上海小学生一年级语文去掉古诗,大概就是基于这种观点。”顾振彪说。

程翔不同意先理解再学习的观点。“学习有一个反刍原理。就像牛先吃草,先记下来储存到大脑里,到一定年龄,再反刍不可以吗?”他说,“小孩子的学习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在理解的情况下学,也可以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学,不能绝对化。”

“而且中国的诗歌各种各样的都有,可以选取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诗文编写教材。”程翔补充说。

顾振彪介绍,以前台湾地区中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文比例比大陆高,多的时候高中达到70%,初中50%。而且题目比我们大,也比我们深,高考甚至可以写文言文作文。后来一度“去中国化”,减少了些,但现在小学和初中语文中古诗文的比例仍然比大陆多。

航海日志与莎士比亚

在程翔办公室的书架上,有一套美国的中学语文教材。

“我们研究世界各国语文教材,发现其中都有大量年代很久远的作品。比如你看到的美国语文,当然不能用我们的古文概念去套用,毕竟美国历史比较短。”程翔说。

翻开美国语文目录,每篇课文都是英文的经典作品选读,第一课是《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整本书分成六个单元,依次是“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与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课文编排按照时间顺序,从1750年开始,最后是现代故事,从单元的主题和编排顺序看,这套语文教材兼有培养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功能。

“这是美国教材的特色。”程翔对记者说,“美国的教材是每个州自己编,没有全国统编教材。”

据他介绍,在英国,莎士比亚作品也是中小学生必读的内容,“因为那是他们的大文豪,崇拜的对象,每个英国人必须能大段背诵莎士比亚作品。”而创作于16世纪的莎士比亚作品,使用的是古典英语,相当于中国的古典文学。

“每一个国家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不重视就是数典忘祖。”程翔说。

工具性还是人文性

“习主席为什么强调教材要有古诗文呢?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但是文化软实力,人的素质思想还没有跟上去。现在强调和谐,那么传统文化正是一种转化的力量。”顾振彪说。

采访过程中,记者走进图书馆,浏览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年代的语文教材,好像重新走进了历史:课文从《见列宁去》,到现在的流行歌曲歌词;插画从煤矿工人、农民和拖拉机,到抽象几何图形、文物艺术品,每个年代都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

查阅资料可见,20世纪30年代,从事语文教育的朱自清强调中学一定要学古典文化,“不学经典就不能成为一个中国人”。教育家叶圣陶当时对此很赞成,他说作为中国人自己要有这个本。但解放后,叶圣陶的观点发生了变化,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说文言每本书选几篇也没多大用,不学也罢。

“为什么有一部分人突出语言的工具性?那是因为他们担心,强调人文性容易偏向政治说教。”“文革”后的语文教材一直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侧重哪方的讨论,程翔如此分析原因。

根据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有三大任务: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热爱母语,通过对母语的学习,培养人文情怀。

“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同时存在的,不能把工具性绝对化,因为没有人文性,语言就没有灵魂。”程翔这样认为。

在他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历过三套教材。他使用的第一套教材,封面上的“语文”二字是郭沫若题写的;第二套是启功题的;现在则变成了印刷体。

“无论是郭沫若体还是启功体,都有一种文化的因素在里面,现在的印刷体,就不是书法作品了。”程翔带着些遗憾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具性古诗文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