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容易缺乏安全感
2014-12-24张立平
张立平
银行卡没有丢失、密码没有外泄,可卡里的钱却不翼而飞,在短短5个月内,西安市160余名储户的740多万元存款被盗刷或者取现。最近,央视《焦点访谈》的一则报道引发人们对财产安全的广泛关注。
食品不安全不再是那些“三无”小厂的专利,今年以来,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沃尔玛等知名跨国公司纷纷“中枪”,各种食品安全“门”考验着消费者的承受力。
秋冬以来的雾霾,将国人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发挥到极致,各种防霾“神器”纷纷现身,各种调侃不绝于耳,无奈之下,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连清新干净的空气都成了奢侈品?
以上几件看似毫无关联的公共事件,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出同样的社会情绪——安全感缺失、焦虑不安。一年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现场以及网络调查,综合统计发现,近九成受访者认同“全民焦虑”已成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病”,超六成受访者自认焦虑程度较深,过八成公众认为焦虑情绪会“传染”。
在社会转型期,安全感缺失不仅是个体的感受,而是已逐渐成为当下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某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的调查也证明,明确表示有安全感的被调查者比例刚刚过半,明确表示“不太有安全感”和“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各占比12.8%和2%。
我为什么不安?谁能给我安全感?在物质越来越充足、精神生活形式越来越多样的今天,为什么许多人反倒少了安全感?记者日前进行了调查。
记者走访
说说那些让人纠结的事
纠结之一:食品安全各种“门”事件
家住河西区的陆静坦言,自从孩子出生后她就变得有些神经质。“你说现在吃什么让人放心?吃菜担心有农药,吃肉担心有抗生素,给孩子买奶粉也不敢总吃一个牌子,隔三差五就要上网查查有没有相关品牌的负面新闻。”陆静一脸纠结,为了让孩子吃得健康,她把自家阳台开辟成了小菜园,生菜、油菜、芹菜、韭菜长得郁郁葱葱。这下总该放心了吧?“菜是解决了,可肉、蛋、奶怎么办?还是担心啊!”
与陆静有着同样忧虑的人不少。“绿色农夫市集”就是一群年轻妈妈以“为了孩子的健康”为目标,成立的一个团购联盟,每周从经过自己亲自“认证”的郊区农场订购绿色农产品,总是很快被一抢而空。“就是图个放心,不过话又说回来,在现在这种环境下,谁又能‘独善其食?”参与团购的刘女士不无忧虑。面对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不禁担心这一扇扇“门”被开启,还有多少“门”要被打开?
你最担心什么?某杂志从2010年开始连续4年发布的“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食品安全问题连续4年排名榜首,去年该杂志对此项调查发布的数据更是显示,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医疗安全、环境安全等项安全问题之中,食品安全以72%的比例名列第一。食品安全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大的不安。
纠结之二:人际关系紧张,难以互信
近日记者进入某高校天津校友微信群,对该群内70余名25岁~45岁校友进行访谈,其中60%的被调查者向记者坦言,生活中各种压力特别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常令人焦虑,没有安全感,更有80%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烦躁”“压力山大”“郁闷”“纠结”来表达心情。
“我的微信、QQ从来不加同事,不是我小心眼儿,以前加过一位同事,自认为关系还不错,有段时间工作不顺心,我就在微信上抱怨了几句,谁知转天就传到了领导耳朵里,弄得我很尴尬,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加同事了。”微信群中一位正在央企供职的白领说。
“我的微信群里倒是有不少同事,人家主动向我申请加为好友,我不能不接受吧?”一位深谙职场规则的校友如是说,“微信朋友圈其实就是一个社交圈,为减少麻烦,我从来不发原创,也从不谈个人看法,一般就是各种转发。”
一些被访者认为,人际关系的紧张并不仅仅体现在同事之间,官民之间、警民之间、医患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陌生人甚至在部分家庭成员之间也同样如此。在市场经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多或少掺杂了各种利益的诱惑,彼此戒备、冲突增多,说到底是一个信任问题。
“人民论坛”在2013年3月曾发出5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紧张、信任危机”已超越买房及教育和就业问题,成为受访者最感焦虑的第二大个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明,陌生人社会的隔膜和冷漠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大的无形压力,精神上的疏离和漂泊感让人感到没有安全感。
纠结之三:收入没有房价涨得快
两年前,北京一位白领发表的帖子“月收入7500元仍无安全感”曾在网络上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并引发一定范围的热烈讨论。今年,这一最低安全感工资又有了新的增长,再次引起人们对安全感的关注。
天津市以5350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13位,不少网友感叹自己的工资“太不安全了!拖了全市人民的后腿”。虽然安全感是个较为主观的因素,不存在统一的客观标准,同时网络数据的科学性也有待于进一步深究,但不可否认,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收入焦虑。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今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3.5%的居民认为本市存在着物价高的问题,多数居民感觉到了物价上涨的压力。人们对物价的压力还反映在对房价的态度上,有87%的居民认为房价太高。
罗先生是天津市一家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妻子在天津市某事业单位工作,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一对。可是罗先生却时常感到“压力山大”,来津7年,住在天拖附近一片老居民区50平方米的独单里。孩子还有两年上小学,他看中的一所学校附近的楼盘令他寝食难安。
“收入赶不上房价涨得快,5年前我们夫妻俩月收入总共8000元,现在虽然加起来超过1万元了,但是房子每平方米的单价涨了5000元,我们仍然买不起房子。”罗先生告诉记者,2009年他们看中了同样地段同样档次的小区,10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只要30多万元,而现在少说也得60万元了。罗先生接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像他们夫妻俩这样的,双方父母家境一般,依靠自己的力量买房子,就是不吃不喝,一个月只够买半平方米。现在又有了孩子,吃穿用的花费也都在涨,罗先生说,他不抽烟、不喝酒,也很少到外面应酬,但是一个月下来也攒不下多少钱。endprint
纠结之四:看病贵、养老难
“未来生活中您最担心什么?”日前记者在体北公交站附近随机采访了近20位40岁~60岁左右的市民,其中12位中老年被访者提到医疗与养老。“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哪有不生病的?虽说现在有医保,但是还是觉得医药费太贵,一旦生了大病,全家倾其所有也不一定够。”一位刚刚退休的阿姨边等车边和记者闲聊。
养老问题是很多市民心中的不安。一方面,机构养老一床难求,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老年人的晚年如何安放?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市民对于养老问题的满意度较低,36.7%的被调查者认为养老服务的项目少,45.4%的居民认为服务水平低,36.1%的居民认为服务价格高,30.2%的居民认为服务人员素质差。
为了解决自己的养老难题,年逾6旬的陆阿姨最近就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她把自己住了一辈子的40平方米独单卖了,回郊区老家找了一家养老院住下,将卖房得到的近70万元房款作为她今后养老、医疗的费用。
说起这样的决定,陆阿姨坦言是不得已而为之。老伴儿走得早,她靠为别人卖货打工挣点生活费,儿子和儿媳也没有固定工作,生活也不富裕。陆阿姨对记者说:“我这是实在没有办法,我也不想成为孩子们的负担。现在我还不太老,身体也还行,说不定哪天就病倒了,到那时我该怎么办?”
深入探究
三个原因让我们“心里不踏实”
原因之一:熟人社会逐步瓦解
“有认识儿科专家的吗?医院里谁有熟人啊?”孟树玲,这位“新晋”奶奶面对突然发烧的3个月大的孙子一脸无措,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抱着孩子到医院就医问诊,而是拿起电话给身边的亲戚、朋友一一打了个遍——找熟人。“这不是担心嘛,不认识的大夫给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花点钱是小事,关键是孩子受罪呀。”孟树玲说。
陌生人的社会,给孟树玲带来了不安。年近7旬的她在热闹、传统的大杂院里住了多半辈子,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别说一个大院,就是附近几条街道、甚至多半个城区都是熟人熟面,即使互不相识,也许随便聊聊就会聊到熟悉的人。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原有的熟人社会逐步瓦解。异地求学、异地工作,各怀目的的迁徙潮使得原本平静的社会变得愈加活跃,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熟人社会已慢慢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不要说几条街道,就是住在同一小区、同一楼门的邻居,甚至同在某些大集团工作的职工都互不相识。就拿孟树玲所在的城镇,原本1万多人的小城,现在已成为10万人的新型居住区,写字楼、大型城市综合体、高楼住宅区林立,原来的熟人社会被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慢慢稀释。
陌生,很难产生信任,没有信任,谈何安全感?有多少人相信陌生人?有多少人会在陌生人身上找到安全感?中国社科院对此的调查结果是不到三成。记者曾经进行的一项调查比例则更低。
“人在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容易找到安全感,熟人社会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在脱离原有熟悉的群体和文化后,人们的内心惶惶无所依附,不安全感油然而生,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习惯遇到事儿找熟人、找关系,以此弥补内心的不安。”一位心理学教授对记者说。
原因之二:市场经济各种不确定性增加
日前北海市一名妇女持刀砍杀两名儿童,造成1死1重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该市很多家长的关注。“这两天带孩子出门,下车前我总是很紧张,不由自主地就四处张望,谁知道走在马路上会发生什么状况。”在华苑居住区某幼儿园门口,一位正在等着接孩子的家长说。
近日普洱茶市场风云突变,令在茶叶市场打拼的汪老板心灰意冷。“去年一饼最高时卖到8000多元,谁想到今年突然降到一饼3800元都卖不出去了!”汪老板告诉记者,普洱茶经历了2006~2007年的疯狂,2008~2009年的低迷,从2010年的重生,直到现在又急转直下。“大起大落,谁受得了?”汪老板决定转行。
在三四十年前,汪老板这样的焦虑几乎不存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吃的都是大锅饭,尽管收入低,生活质量差,但是收入是稳定的,人们不会为了生活的波动而担心。但是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今天,在一个高速发展却充满变数的时代,变数带来的不确定性,令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平添了一分对于安全感缺失的恐慌,投资失败、职位变化、上岗下岗,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记者日前对月收入在3000元~20000元不等的人群进行采访,发现收入与安全感呈现出有趣的关系,安全感最低的人群并不是收入最低的人群,而是5000元~10000元的中等收入者,如此看来,该收入阶层“上下皆有可能”的不确定状态,使这个群体弥散着焦虑不安的情绪。
“计划经济是确定的,但是没有前途。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如果社会保障健全,就会打消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原因之三: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很多人认为,安全感缺失是纯粹的心理问题,其实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根源。
连日来,记者采访多位已步入老龄行列的市民,虽然绝大多数都有养老金以及医疗保险,但是他们还是希望保障的力度再大一些。一位已退休的市民刘大爷对记者说:“解决好养老、医疗等保障问题不仅是我们老年人的事,更是为子女减轻负担,是增强全社会安全感的有力措施。”另一位老年人说,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他身边仍有不少老年人担心自己的晚年。
通过朋友介绍,记者进入天津市某局职工自建的微信群,对部分工作时间不到5年的年轻干部进行采访。“为什么选择报考公务员?”在近30名被访者中,超过一半人数的答案涉及“有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务员“热”透着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担心。endprint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储蓄率自2009年以来,排名世界第一,人均储蓄超过一万元,在国家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攻势下,居民存款似乎仍然是“千呼万唤出不来”。老百姓为什么不舍得花钱?有关人士认为,说到底还是缺乏安全感,目前居民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有关,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老百姓不敢花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专家观点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张宝义:安全感是我们绕不过去的问题
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小说人物,想必大家都会印象深刻,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就是那个整天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套中人”。他的与众不同是这样的: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每当他坐上出租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这个人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现实生活令他懊丧、害怕,弄得他终日惶惶不安。
这是一个安全感严重缺失的人。
在100年后的今天,安全感仍然是当今社会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具体说,安全感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受,当人们因社会或者周边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对个人存在的危机感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对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把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这种心理秩序的失衡,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基于这一概念,我们理性分析,安全感缺失的重要原因是由于风险的增加、不确定和不可预测因素的出现。比如说,我们习惯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我们习惯了出行没有这么多车,我们习惯了周围邻居都是熟人,一旦这一切发生改变,就可能感到没有安全感。此外,安全感缺失也与经济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有关,比如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担忧,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种疾病研究的日益深入,使得以前很多没有听说过的疾病走进了大众视线;还有,人们对于财产安全的担心,也是因为生活富裕了,人们口袋里有了钱才会产生如此不安。
虽然安全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受,在同一环境下,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为提高公众的安全感,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加以改善。例如,从目前广大群众安全感较低的领域入手,将住房、医疗、收入三大问题列为重点目标,与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让居民住得起房、看得起病、养得起老,为城市居民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在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方面,依法对生产有毒食品、不安全食品者加大严厉打击和处罚的力度,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