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里的明朝那些事儿

2014-12-24

大众电影 2014年16期

文明与野蛮互为表里互相缠斗,是大明帝国的宿命。以驱除鞑虏开始,又以异族入侵终结,这三百年始终充斥着斗争和暴力。无论是在上的庙堂,还是在下的江湖,正邪角力从不停歇。几百年来,讲述明朝故事的戏曲、演义、小说,以及后世的电影,更大幅压缩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挤榨出了无数精彩的传奇。

时间与衣冠电影为什么盯着明朝?

《绣春刀》《白发魔女传》《四大名捕》《大明劫》《倭寇的踪迹》……近年的明朝电影特别多;往前数,《三笑》《侠女》《杜十娘》《帝女花》《新龙门客栈》《英雄郑成功》也都是华语电影里的经典。那么,为什么电影人偏爱从这三百年的历史里采撷素材?除了时间上?既远又近?之外,也许最重要的原因是,大明朝充满着最光鲜又最黑暗、最纯真又最腐朽、最荣耀又最窝囊的矛盾特质。

模糊的古代,武侠的世界

电影怕剧透,而戏曲就怕观众对故事不熟,这是叙事精神和抒情精神的区别。电影选别的朝代不行吗?戏曲行里衡量剧种大小,有一个标准,即看某个剧种能否演出“三列国戏”,即能演出三国和先秦列国的戏,则足以证明剧种行当齐全、表演程式丰富,唱腔板式多样,否则即为小剧种。这一方面说明,戏曲观众对“三列国”的戏是很熟悉的。也是这些历史在人们的心中印象太深,导致后世改编的三国题材电影无论怎样阐释,都显得难以立足。混乱的南北朝、五代,故事最多,最有戏,按说是影视取材的宝库,但却恰恰是电影编导最惧怕的历史时间段,极少有人选这一阶段的素材,一部以南唐人物演绎的《夜宴》,不伦不类,反而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却很热衷选这个时间段的素材。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然是影视改编的热门母题,而作为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也很让影视圈惦记。明朝风物,在电影语境里,可笼统视为“华夏衣冠”,隔着清朝的马蹄袖看过去,清晰又模糊,象征着泛指的古代。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明朝开始勃发的市民文化,“四大名著”有三本成书于明代,还有更世俗的《金瓶梅》和“三言二拍”。在汉赋唐诗宋词之后,中国文化的首席地位传给了小说。于是,后人们能够从大量流传下来的小说、戏曲、绘画中捕捉到这一时代的生活气息。通俗小说这一脉,转到了后世,从中脱胎出了至今影响力最大的一枝:武侠文学。大家耳熟能详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很多作品都着墨在明朝。尤其是古龙,他的作品九成寄托于明代。也因此,改编自他们作品的古装武侠电影,不少是明朝故事。出生在北京、活跃于香港和台湾的一代导演宗师胡金铨,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等杰作,掀起了武侠片革命,嗜好明史的他,不出意外地选择了明朝作为这一系列电影的时代背景,奠定了东厂、太监、锦衣卫、江湖游侠各司其职的体系。武侠,这种“成年人的童话”,无论在纸面还是在胶片,都和大明紧紧连在一起了。

坏人好人都太多

明朝的事儿让人纠结,好人坏人都太多,所以故事极其丰富,为影视剧创作选择素材,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腐殖质。

从朱元璋定天下到崇祯皇帝失天下,明朝的历史,读起来跌宕起伏,十分动人。别的不说,单是电影喜欢虚构的那些权倾朝野、武艺高强、心狠手辣又变态的大内公公,终有明一朝,代不乏人,就是说,明朝被这些变态折腾,就没有停止过。前有王振这个变态,这家伙读过书,还中过举人。后来发现再考进士走仕途太难了,就狠心挥刀自宫,当了太监。“小人行险以侥幸”,这种对自己都狠心的家伙靠近权力中枢,那还有别人的好果子吃?明宣宗被这家伙裹挟着,把大明朝弄得很乱、很有戏。另一个著名宦官刘瑾,是明朝名副其实的大老虎,他组织了一个老虎队,八个太监把持了朝廷的所有门户,利益共享。刘老虎贪的财,据说拿现在的标准衡量,都是过去一千年来,全球最富的50个土豪之一!当然,老虎凶猛,相对的,诛老虎的过程也十分有戏。刘变态之后是著名的魏变态,即魏忠贤专擅时代,可谓罄竹难书!无数武侠电影就假托他这个时期。

被这几个变态老虎贯穿于整个明朝,明朝的戏之烦乱,可想而知。著名的《唐伯虎点秋香》,假托的是宁王朱宸濠之乱为背景。其实这个故事背后还有许许多多可挖掘的东西,电影只肤浅地取了一点点,连毛皮都算不上。

明朝忠臣义士之多,也是令人观之扼腕感叹的—国初的故事之热闹,堪比隋唐之交。紧接着朱棣起兵,夺建文帝江山,方孝孺死难,可谓千古壮烈,是戏剧常演不衰的题材。嘉靖时期的大礼议事件,文臣的迂耿、忠直,十分震撼人心。

到了明末,工商业发达了,但国家却腐败得不可收拾。朝廷官员、皇亲国戚,没一个真正为国家操心、愿意承担责任的。个个都做大厦倾倒前个人的小算盘。即便是想有所作为的崇祯皇帝,也毫无办法。崇祯五年,大臣黄道周以疾求归,临走却给崇祯帝上了一疏,他以请求退休者的身份,冷眼旁观,精准地指出了崇祯帝面临的尴尬局面:诸大臣几乎没有能真正为朝廷国家考虑的,而且还利用权力打压那些真正想为国尽力的仁人志士。这话说得崇祯心惊肉跳。黄道周无奈,只能进一步申明自己的见解,几乎将崇祯即位以来以及从前三十年的弊端和任用人才的失误全部说出来了,把皇帝信任的重臣的所作所为一语道破:“迩年诸臣所目营心计,无一实为朝廷者。其用人行事,不过推求报复而已。……今诸臣之才具心术,陛下其知之矣。知其为小人而又以小人矫之,则小人之焰益张;知其为君子而更以小人参之,则君子之功不立。”黄道周很不给皇帝留面子,最后被贬斥为民。而崇祯和大明,不久就横死了。

一般浅薄的历史成见,认为宋朝不修文德,故宋朝老是受周边国家的欺负,非常窝囊,其实,明朝周边防务也一直没消停,倭寇海盗,抗日援朝还算成功,但窝囊起来,和宋朝一点也不差,要不怎么有“土木堡”之变?至于袁崇焕、李自成等朝代末期天下大乱的事儿,就不用说了。总之,明朝像个中国历史的褶皱,每一片翻开,里面都藏着许多可供取用的素材。

十个词汇里的大明

海量留存的正史资料,再加兴旺繁荣的民间戏文,在这两路聚光灯照耀之下的明朝,显得无比荣耀、残忍、香艳、荒唐而又悲剧。正因如此,几百年来,戏曲、演义、小说、电影都热衷于明朝人明朝事。透过下面的十个关键词—亦即是十个电影最常选择的明朝题材—我们不难体会到大明的种种特色。

编辑/徐元 撰文/灰狼 孤独岛主

电影里的正德皇帝远比史实中的他要可亲得多。张震(右图)饰演的正德是最有现代精神的一位。

正德皇帝

除了明初的几位,明朝皇帝都算是“极品”,比如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喜欢做木匠的天启,但最具争议、艳闻最多的非正德皇帝明武宗莫属。根据《明史》记载,他是一个“耽乐嬉戏”的君王,但又数次当机立断地灭奸佞、平叛乱,令他的面目在后人看来,复杂又猎奇。关于他的生平,最知名的莫过于京剧《游龙戏凤》,讲述正德皇帝朱厚照在江南梅龙镇与李凤姐相恋,正德许封其妃并载其回宫,最终始乱终弃。

电影中的正德皇帝,却没那么不堪,李翰祥导演的《江山美人》中,奶油小生赵雷饰演的正德皇帝与影后林黛饰演的李凤姐,看上去好似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在这部黄梅调电影中,正德摇身一变,成了渴慕江南风光的贪玩男孩,一句“我爱上酒家人,我进了酒家门”充满年少轻狂。这与后来刘镇伟的《天下无双》中张震饰演的那个为了自由与创意不惜装疯卖傻的皇帝如出一辙,不过前者只是单纯,后者具备了一个天才宅男的秉性,更符合现代观众口味。

钟澍佳导演的《龙凤店》,则选择将“梅龙镇”的故事与正德平叛相结合,令其形象更加丰满,耳熟能详的恋爱喜剧桥段之后,朱厚照大智若愚装失忆,击破宁王的叛乱野心,俨然一个英明神武的救世英雄。此片完全把正野史里的正德皇帝形象转换为皇帝中的模范。李翰祥的《北地胭脂》中,扮成平民的正德要讨青楼中一心想“睡皇帝”的美人“佛动心”欢心,却不料最终成就好事的不是他本人的魅力,而是他褪下的龙袍。这则掌故画龙点睛,恰恰也是正德皇帝在历史与影像中的形象错位、予人的快乐与误解之绝妙讽喻。

唐伯虎

风流才子唐伯虎,名寅,号桃花庵主,诗书画俱是全才,在明代文人与画人中享有盛名,尤在绘画,与文征明等人合称“吴门四家”。坊间有不同组合的明代“四大才子”,无论如何拼凑,都少不了此公。在民间,唐伯虎的风流韵事可谓家传户晓,其中最为人熟知,莫过于“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

在李萍倩与岳枫分别导演的两版《三笑》中,对此有极为详尽的描述,前者用江南小调串起唐伯虎对眉目含情、巧笑盼兮的秋香(一代美人陈思思饰)的倾慕与追求,江南气息扑面,令人回味无穷;后者则用黄梅调来展现唐伯虎(凌波饰)癫狂的一面,一代才子被凌波反串出俊俏活络的一面,眉宇间的英气兼灵气,空前绝后。但根据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描述,唐寅原来是霸王枪唐门的传人,他父亲甚至与华夫人有过一段伤心情史,这令武功高强却无法施展的唐伯虎在追求秋香的道路上艰难重重,在连场让人不断闪回粤剧大戏的疯狂喜剧桥段后,有情人终成眷属,顺便击败自家仇人,可谓在文采之外,武功也更上层楼。不过《唐伯虎点秋香2》(其实是前传)记载,秋香原来是颓废书生唐伯虎的患难知己,叫倩倩,为自匪帮手中救他性命而坠落山谷,造成失忆,两人再度相逢,已是物是人非,这才有了“三笑”与“点秋香”的后续发展。

锦衣卫

在许多武侠电影里,东厂特务与锦衣卫总是联袂出现,但锦衣卫不是东厂那样矫枉过正的特务机关,而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创立的情报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一部分东厂人员由其提供。锦衣卫本身执行拿人等任务,亦需刑科“金签”方可执行,相当于今天逮人需要逮捕令。厂卫制度,是明朝皇权空前专制的最大特征,由此生发的宦官与群臣之间尖锐对抗,也贯穿了大半部明史。

描绘锦衣卫的电影不少,且许多都将焦点放在了宦官夺权上,比如鲁俊谷在邵氏执导的《锦衣卫》,表现独掌大权的太监王振利用锦衣卫排杀异己,来实现篡位野心。故事讲述的却是锦衣卫的大统领,为恪守锦衣卫职责不惜追杀自己的儿子赵不凡,影片围绕赵不凡自我挣脱杀人工具宿命的历程展开,整场逃离又回归的冒险中几乎所有的亲人子侄、知己良朋都因他而死,他最终手刃王振,也成了世上最孤独的人。同样以表现锦衣卫个人心灵挣扎的还有李仁港执导的同名影片,甄子丹出演类似赵不凡的锦衣卫高手青龙,为保传国玉玺叛离锦衣卫,也卷入了宦官与权贵联手夺权的风暴之中。青龙孑然一身,无妻无儿,却与镖头之女相爱,最终饮恨与强敌同归于尽,其悲壮源于家国,又胜于家国。这一版的《锦衣卫》强调了青龙的平民夙愿,锦衣卫高手,最终也只是个渴慕平凡生活的普通人。

《新龙门客栈》呈现了一道个人情感外的锦衣卫风景,以半纪实的方式表现锦衣卫捉人,以及一些新武器的应用,在徐克后来翻拍的《龙门飞甲》中,锦衣卫的服装又被今天的观众认可为“很帅”。而在1970年代胡金铨导演的《侠女》里,韩英杰饰演的锦衣卫人员徐显纯令人印象深刻,他不脸谱化,但确实老奸巨猾。这些影片虽然对锦衣卫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锦衣卫的存在,让我们看到其中的残酷,也窥视着人性的善恶相生。

游侠更多是武侠文学“发明”出的明朝图腾。

游侠

自古以来,游侠都是社会中的一类特殊人物,他们游走江湖,行侠仗义,为苍生解困,也经常影响到朝政大事。游侠肇源于天下大乱的分裂时代,离家远行,成为传奇,但他们又往往承载了百姓对于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纵然他们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也能在快意恩仇中消灭奸佞,为百姓解气。

武侠故事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支,到了现当代,更是无比繁荣的平民文化。百十年来,众多的武侠小说家们,尤爱明朝,笔下诞生了无数明朝侠客,更蔓延到了银幕之上。

电影中的明代游侠,直接面对朝廷无道的乱局,想要独善其身而不可得,面临相当大的精神危机。胡金铨的《侠女》中,书生、东林党之后、僧人、化身医生与算命先生的将军,这些来自官方、市井、世外各种背景的人物,组成了一个“侠”的整体,共同对抗一手遮天的魏忠贤,这是胡金铨偏爱的“乱世明朝”人物群像的缩影,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仗剑独行的侠客,而是时世所逼的热血群英,在无法扭转局面、吊民伐罪的情形下,他们为生存而战。同样,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李惠民徐克的《新龙门客栈》及徐克的《龙门飞甲》中的主角,都不是一味大义凛然的豪杰,他们对抗奸佞的行为,往往要自身的解脱与天下正义相结合。直接原因是为了拯救忠良之后(于谦、杨宇轩等),这些侠客完成的,不是自己的家国梦,而是完成一种抵抗力的接续。

胡金铨版《笑傲江湖》中纵情高歌《沧海一声笑》的曲洋、刘正风、令狐冲,某种程度上是明代侠士终极理想的代表,远离纷争,笑看江湖,他们是侠,更是天地之间的过客。

虽然名为“倭寇”,但实际上很多是中国人所为。

独臂神尼

在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里,独臂神尼是所有人物谱系的顶端,明清八大侠都是她的弟子。

而在金庸笔下,出家前的九难,是江湖中的阿九,青竹帮帮主程青竹的女徒弟,她也是皇城中的阿九,大明崇祯皇帝的次女。而在正史中,她名朱媺娖,是大明的长平公主。李自成破城之日,崇祯怕其受辱,欲先斩之,却只断其一臂。清兵入关后,残疾公主请求出家,顺治帝则把她嫁给未婚夫周显,但朱媺娖第二年便得病去世,死时怀有五个月的身孕,葬于广宁门外。

而长平公主的故事,以《帝女花》之名从清朝起就变为戏曲(尤其是粤剧)的经典剧目。南海十三郎的弟子唐涤生,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重编了《帝女花》,后来也多次在香港拍成电影。在《帝女花》里,长平公主和周显经过了诸多磨难,破镜重圆,但还是双双选择了服毒殉国。

长平公主的个人悲剧后面,是赫赫大明朝突然坍塌这个更大的悲剧。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在边境异族和反叛农民的双重打击下,瞬间分崩离析,尽管有不可回避的必然性,但这种突如其来的脆败,确实又有极强的偶然性和悲剧性。故国破,生死离,崇祯一剑砍下去的时候,忍不住高叹“汝何故生我家”,所以,不管真实的长平公主,还是传说中的独臂神尼,在飘摇乱世中,都莫不是最悲剧的一缕香魂。

倭寇

倭寇称呼,本来源自最早来犯的日本海盗,但后来主体逐渐变为中国人,其实和历朝历代陆地上的“反贼”异曲同工。明朝的倭寇不单单是海盗,他们不抢掠船只,而是登陆沿海州县,杭州、福州、广州,举凡沿海诸城,遭劫的遭劫,沦陷的沦陷。倭人身小,明朝士卒都瞧不起他们,但是他们使用的兵器却很长,双手抡劈,直取人头,倒是明朝政府军,规矩甚多,兵器库里取几把刀枪都要层层审批,百夫长穿着纸糊的盔甲,这是徐皓峰《倭寇的踪迹》里的一节,你尽可以想象大明朝的武官被压抑到何种程度。

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是倭寇最严重的时候,皇帝只见严嵩和道士,深宫闭锁,不事抗倭。在江南练兵的戚继光气得泪水横流,“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俞大猷也一样,“生身不为世轻重,生不如死死何埋”?胡金铨的《忠烈图》里,当俞大猷终于获准剿寇时候,他果真也向死而生,乔宏演的这个角色高大勇悍,又有机智权谋,他广罗民间武林高手,来对付倭寇中的武士、浪人和忍者,俞大猷和伍继元、伍若诗夫妇伪装投诚、深入虎穴,平了一股倭寇,自己却被降职,只因奸相当道。

其实若非是明朝的海禁,也不至有倭寇的猖獗,传说建文帝的南方势力与倭寇合作,江湖草莽也与之同党。《东方不败》中最惊艳的造型,就是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穿着倭人服饰,站在八幡船的船头,像一个叱咤风云的女海盗,英姿逼人。独霸一方的明朝商人汪直也是著名的倭寇,他正是古龙作品《新月传奇》中史天王的原型。

名捕

明朝捕快是没工资的,每年伙食补助叫“工银费”,十两银子,属于贱业,剩下的就是敲诈勒索,名声有如今天的城管。而且,捕快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免有辱斯文,即使脱离捕快行业,也需三代之后才能应试。捕快身着便装,挂有腰牌,持铁尺、绳索穿梭于市。在温瑞安小说里,捕快们的地位得以大大提升,并进而成为武侠小说及武侠电影里一支堪比少林武当峨眉崆峒的重要力量,“四大名捕”也进入了民间语文的范畴。在他的笔下,名捕们受成化年间成立的六扇门领导,而六扇门领袖称“捕神”或“总捕头”,统领天下捕快。不过,说到底这个官职也不高,只有正五品。要证明捕快到底是多么没地位,看《武林外传》就知道了,邢育森、燕小六和祝无双就是巡街的,总捕头女儿郭芙蓉年方十八,外出闯荡江湖,最后在同福客栈落脚,才做了一个伙计。

至于新版电影《四大名捕》中姬瑶花这样的,花容月貌、武艺极高,让人心生荡漾,京城王侯公子无不垂涎三尺,被誉为天下第一女捕快,就是捕快中的极品。捕神群芳环绕,观众感叹风流,然而那个年代女人如此抛头露面,似乎只有青楼里才见。再看看大师胡金铨拍的《大醉侠》,郑佩佩扮演的金燕子一落座,气质动作,刚柔并济,飒爽英姿,恐怕才是实实在在的名捕气质。捕快的武功,人们也难以定论,古龙的《离别钩》里写一个县衙捕快杨铮,没有一招半式,只用拼命的功夫,竟然屡战屡胜。后来用父亲杨恨留下的版本残谱和离别钩,练成一套狠辣的功夫,手刃世袭一等侯狄青麟。另一个在电影里不会武功的捕快,则是大内密探零零发了,但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制造技术已经登峰造极,阴差阳错学会“一剑飞仙”和杨铮的离别钩一样,都是匪夷所思的造化和传奇。

由《龙门客栈》开始,“大内高手”也成为明朝特产。

东厂

因为电影的渲染,“东厂”比很多古代的政府机关都更有知名度。这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所设立的秘密警察或曰特务机构,全名“东缉事厂”,直接向皇帝汇报、负责。东厂行政上的最高长官名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负责监视对统治者不利的社会方方面面,尽管执行任务时也需要“驾帖”与“金签”,但东厂地位较锦衣卫要高(锦衣卫经常由东厂征用调拨使用),镇压手段也直接而残酷。北京市东城区的东厂胡同,就是早年东厂的衙门,入内就见大幅岳飞像,原是提醒东厂办案毋枉毋纵,但参考大明三百年历史,东厂沦为奸臣和爪牙遍地的阴曹地府。

《新龙门客栈》中武艺高强的曹少钦,原型是曹吉祥,他因为策划明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受到赏识,官职司礼监掌印太监。《新龙门客栈》里他斩于谦,流放于谦的两个孩子,都是可追溯的历史事件。但曹吉祥之死,则是因为他日后图谋造反,最终被皇帝下令碎尸于市。

朱元璋早年在官门挂一块高3尺的铁牌,上面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东厂首领称厂公或督主,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历任东厂提督中有不少权宦,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都曾统领过东厂。圆帽、皂靴、褐衫,几乎就是东厂爪牙的装束,在电影版《笑傲江湖》中,徐克有意加入胡金铨式的东厂陷害忠良的故事,片中一群东厂鹰犬衣袂飘飘如鬼影重重,满满是阴森之气。

郑成功

人称“国姓爷”的郑成功,其实是个海盗,甚至还可以称为倭寇,这些事情,需要追溯到他的父亲郑芝龙。郑芝龙以民间势力建立水师,并成立武装海商集团,根据地在日本平户。

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这让他的身份更加复杂,但在立场问题上,他比郑芝龙这样的“三姓家奴”坚定得多。在势力最强盛的时刻,这对父子归附明朝,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但在明朝覆灭之际,他们一个选择降清,一个继续追随南明,道不同而父子陌路,第五代名导吴子牛的《英雄郑成功》便是把主要的冲突,放在这对父子之间,比之驱除鞑虏的一役,凸显他们在乱世夹缝生存的过程显然更见传奇。

人们称赞他是英雄,不在于收复台湾,而在于胆气和人格,在漫长的海上争斗中,他收抚了清朝的刘国轩、父亲的老部下施琅等等,而刘国轩、陈近南、冯锡范更被称为“台湾三虎”,也是郑成功去世后主要的辅政之臣。在金庸的小说《鹿鼎记》及衍生而出的电影中,这几人身世传奇,冯锡范勾结郑克塽,刺杀兄长排挤陈近南等事,都有史料记载。郑克塽掌权不久就投降清廷,毫无气节可言,丢尽了祖父的颜面。

名妓

明朝中叶后诞生了著名的“商业革命”,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市民文化空前繁荣,奢靡成风和政治高压、礼教保守相映成趣,一同构成了明朝的矛盾特质。

明朝的妓女有文化,懂得风花雪月,秦淮河的夫子庙周边是江南乡试的集中地,过了文德桥,就是青楼遍地相映红了。妓女与文人成了约定俗成的搭档,两万考生应试之后,自然要淋漓尽兴地松懈一下三年的紧张,“须是片时称子建,不可一日无邓通”,这些妓女见多识广,能与考生指点江山、谈古论今,当真是高标准、高服务、高收费,因此琴棋书画渐渐成为必修课,高档名妓更是文化大家,其中秦淮八艳无一不是色艺双绝。影片《花魁杜十娘》和《柳如是》的开篇都是“花榜”,也就是妓女选美大会,分列次第:女状元、榜眼、探花,这热闹一点也不逊于今天的选美比赛。

文人创作更是离不开风月背景,“三言二拍”屡屡以狎妓为主线,《金瓶梅》则参考勾栏妓女,虽小说是宋代的事儿,那些奇技淫巧如葡萄架的功夫,倒真是明朝妓女最擅长的花活儿。《官人我要》便是三级版的《玉堂春》,开篇就是各种奇技淫巧的训练。当然除了秽乱,妓女也不是没节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香君血溅桃花扇,都是那个年代不折不扣的烈女子。

柳如是大概是秦淮八艳中最有文才的一位,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直让当年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逊色,这位青楼女子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正妻之礼嫁于东林党人钱谦益,陈寅恪先生晚年作《柳如是别传》,评价极高,认为是“民族独立之精神”。陈圆圆则恐怕是最传奇的一位,吴三桂因为爱妾被夺,竟调转枪口引外族入关,算是中国式传奇典故。

胡金铨 1932-1997

国际名导,生于北京,后赴香港,初为演员,后经李翰祥等人提携,开始独立执导电影,代表作有《侠女》《大醉侠》《龙门客栈》等,偏爱展现明朝事迹,完美结合京剧、禅等中国元素,导演作品极具中国古典韵味与程式感,对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影响巨大,代表作《侠女》历时三年拍摄完成,获得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是其最经典代表作,也是其备享国际声誉的作品。华语电影,尤其是武侠电影热爱表现明朝故事,跟这位开宗立派的电影大师留下了大量而珍贵的遗产有莫大关系。

1592壬辰抗倭大战马伯庸版剧本大纲

锦衣卫、名捕、东厂、郑成功……其实明朝不只有这些。万历二十年爆发了堪称传奇的壬辰战争,牵涉了大明、朝鲜李朝、日本、琉球、女真、葡萄牙等多个国家和民族、兵力超过五十万,耗时七年之久,其中有激情、阴谋、热血、信念,足以支撑起十几部大片的剧本。历史作家马伯庸在此开掘这段被遗忘的震撼往事—影视公司的老板们,马亲王喊你们投资新片啦!

壬辰战争的起因,是日本关白丰臣秀吉野心爆发,试图侵略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入侵大明。在战争初期,日军发动闪击战,朝鲜一溃千里,王室一直逃到鸭绿江边。大明挥师入朝,和朝鲜组成联军,与日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对抗。经过数次大战、付出了无数牺牲之后,终于将日军赶出半岛。

这场战争别说在后世,即使在当时的明朝都不受重视,但这场几乎被中国正史遗忘的战争,却绝对精彩。

这是一个宏大的题材。横向来看,具有闳阔鲜明的国际战争色彩,纵向比较,又是几百年后甲午战争的一次预演,也和八年抗战扯得上精神渊薮。即使从现实政治视角来看,它也有着深刻意义。更难得的是,这场战争规模庞大,牵涉关系错综复杂。从艺术角度去看,里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题材和故事,几乎所有的类型片都能从中汲取素材。

战争在爆发之前,有个谍战片的好素材

明朝有一人叫许仪后,行商时被倭寇虏至日本为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凭借医术救了萨摩藩岛津家的小孩,藩主岛津义久把他留在了身边,定居九州。到了万历十九年,许仪后发现萨摩藩出现了大量武士与战船。他政治嗅觉十分灵敏,意识到秀吉如此大规模地厉兵秣马,唯一的解释就是对海外用兵。许仪后不动声色地开始搜集情报,最终发现秀吉的侵略计划竟是入侵自己的家乡大明!

许仪后虽已定居日本,娶妻生子,可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却从未冷,他把秀吉侵朝侵华战略详细地写了约五千字的报告,并派弟子朱均旺设法传回国内。结果这事走漏了风声,被秀吉侦知。秀吉大怒,把许仪后抓了起来,声称要把他活活煎死。许仪后坚决不肯吐露实情,几乎被拷打至死。幸亏有一位大人物站出来替许仪后求情,他是大名鼎鼎的德川家康。在德川家康斡旋之下,许仪后侥幸没有被杀,放回萨摩,不过他不改前志,继续为送出情报奔走,总算赶在日本人封海之前,把朱均旺送了出去。

朱均旺后来回到国内,把许仪后报告递交朝廷。这份报告,成了大明朝廷决策出兵朝鲜时最重要的一份参考文件。后来在战争期间,大明还专门派遣锦衣卫史世用等人潜入日本,与许仪后接头,有力地给予正面战场支持。其中惊险,不逊于二战间谍片。这个故事若是拍出来,就是一部16世纪的《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若是拍摄战争片也有现成的战例

明军第一次进入朝鲜,总指挥官叫李如松,麾下有关宁铁骑和戚继光一手调教出来的南军。四万大军,面对的是盘踞在平壤城的小西行长两万人。这场大战最显著的看点,是双方的火器对决。日军的铁炮(即火铳)十分犀利,又挖了大量战壕工事,在巷战中威力巨大。明军也是有备而来,带来了各种犀利的新式火器。比如李如松麾下,光大炮就有三百多门,齐射起来,威力惊人。还有一种火战车,与后世的多管火箭炮非常类似。它的底座是一辆人力木车,车上放着一百六十支火龙箭或毒火箭。这些火箭的引线都被绞在一起,置于箱尾。操作者只需把引线点燃,这一百多支火箭便可一齐呼啸而出。它还冒出一种烟雾,只要接触了烟雾的人,便会头晕目眩,站立不稳。集火攻和化学武器于一体。

还有攻坚用的虎蹲炮。两尺多长的炮筒,筒身用七道铁箍,炮口还伸出两个铁爪,虎蹲炮向城头喷射出无数高速运动的铅子与石块,把碰到的每个人都砸得血肉模糊。在平壤城总攻开始时,几百架火器一起怒吼,登时就把全城陷入火海。旁观的朝鲜军人记录了双方的火器交锋:“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状言”、“响振天地,山岳皆动。大野晦冥。烟焰涨天,旁弥数十里。”极有画面感。最终日军弃城而逃,

这等宏大壮观的场面,就是为战争大片度身而作。要知道,16世纪的东亚,如此规模的热兵器对攻,十分罕见。

战争中还有一出儿现成的黑色幽默喜剧

中日在朝鲜打了一阵子,双方疲态尽显,都有和谈的意思。可中方派出的代表沈惟敬却十分不靠谱儿,是个老骗子,只因取悦了兵部尚书石星,才被委派谈判事宜。

沈惟敬胆大妄为,两国谈判这么大的事情,他居然敢两头骗。日方本来提出七个和谈条件,沈惟敬回报大明朝廷时,只说丰臣秀吉认识到了错误,真心输诚;大明朝廷提出要日军撤兵,沈惟敬却告诉日本人,朝廷打算册封他为日本国王。

沈惟敬周旋于两国之间,两头都说好听的,却不把真实情况交代出来。这么一搅局,两边越说越偏,自说自话,完全不知道对方真实意图。沈惟敬骗到后来无法收场,铤而走险,伪造了一份关白降表,递给万历皇帝。万历一高兴,派了两位使节去日本招抚秀吉。沈惟敬这时居然还骗秀吉,说是大明前来乞和了。在招待宴会上,册封诏书一念,秀吉一听就怒了,老子还用得着你们来封日本国王?

日本这边无法收场,沈惟敬又去骗大明朝廷,悍然又捏造了一份《日本国王谢表》,打算圆谎。这次大明官员不糊涂,总算看出了破绽,把他抓了起来。直到日军再度入侵朝鲜,这个东亚第一阴谋才算彻底败露。

中日几十位赫赫有名的高层大人物,被一个宵小骗得团团转。两国大战略,完全被一个骗子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也可算得上是一桩外交奇事了。

明朝时的世界战争 革命 航海和宫廷

明朝国祚276年,这一时期,日本进入了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欧洲的中世纪正式结束,文艺复兴和对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不同的国家经历着王室更替—阴谋、杀戮、爱情、史诗,为后世的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日本(战国时代)

代表影片:《蜘蛛巢城》《影子武士》《乱》《宫本武藏》《七武士》

日本战国时代,一般用来称呼室町时代爆发之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在这个时代,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值得称颂的人和故事,武田信玄、上杉谦信、丰臣秀吉、真田幸村……因此,以日本战国为背景的电影非常多,《蜘蛛巢城》《影子武士》《乱》《宫本武藏》,数不胜数。其中,黑泽明就是一个非常喜欢拍战国题材的导演,这也与他出生成长经历过完整的战争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拍摄于1957年的《蜘蛛巢城》改编自《麦克白》,同时在服饰、建筑、兵器上都严格考证了真实战国时期的背景,宏大而诗意。而取材自武田信玄替身故事的《影子武士》和讲述家族纷争走向灭亡的《乱》,把战国历史背景和古典悲剧融为一体,堪称日本电影至今难以超越的大作。

英国(黄金时代)

代表影片:《伊丽莎白》《莎翁情史》

1559年1月15日,伊丽莎白正式加冕成为英格兰的女王,英格兰在这个时期迎来了“黄金时代”,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光是以伊丽莎白一世为主角的电影就有数个版本,海伦·米伦、凯特·布兰切特都曾有过精彩的诠释。

而《莎翁情史》则干脆讲起了莎士比亚的个人情史,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虚构一段互文映照的现实故事。电影复原了当时英国巴洛克风格的音乐、服饰与建筑,尤其是对贵族和皇室生活细节的表现,视觉上非常华丽,这为它摘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音乐/喜剧片最佳原创配乐等多个技术性奖项。电影除了表现了黄金时代下英国的贵族阶层的生活外,还展现了当时的文化风气,以及女王对文化艺术的开放态度。

西班牙(海洋强国)

代表影片:《疯女胡安娜》

《1492:哥伦布传》

15世纪,西班牙开始进入海洋强国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两件事最为人津津乐道,一是卡斯蒂利亚女王胡安娜的故事,二是哥伦布的航海故事。电影对此表现最著名的有两部,《疯女胡安娜》和《1492:哥伦布传》。

《疯女胡安娜》以胡安娜远嫁弗兰德斯,与菲利浦王子成婚的政治婚姻为蓝本,讲述了这场不幸的婚姻对胡安娜所造成的伤害,并最终精神失常的过程。由戈雅奖提名者碧拉尔·洛佩兹·德·阿亚拉饰演痴情又可怜的胡安娜女王,电影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偏浪漫化,着重打造的是一出爱情戏而非历史剧。

而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1492:哥伦布传》以哥伦布之子费尔南多的回忆的形式,对哥伦布颠沛流离的一生进行了追述。近三小时的讲述,电影没有进行宏观或史诗级别的航海故事呈现,而是对哥伦布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生进行白描。虽然从西班牙出发,但从电影中主要看重的是美洲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体现,由于电影不意在进行戏剧化的讲述,因此更能看到生活化的细节和真实的历史背景。

意大利(文艺复兴)

代表影片:《卡拉瓦乔》

处于中世纪末期的意大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北部强大城邦的崛起,之后,意大利迅速迎来了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在电影上的表现主要以艺术家传记或纪录片为主。德里克·贾曼于1986年拍摄的《卡拉瓦乔》就是一部讲述意大利传奇画家卡拉瓦乔一生的传记片。德里克·贾曼本身也是一名画家,因此对卡拉瓦乔的讲述别具一格,用诗意的电影语法将画家充满色彩的一生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幅流动的画。

朝鲜(李朝)

代表影片:《双面君王》

朝鲜的李氏王朝和明朝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国的。朝鲜以儒教治国,为明朝的不征国之一,也是中国明清两朝的重要的朝贡国。表现这段历史的韩国电影,民族主义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倾向。比如2012年热门的韩国电影《双面君王》,便以曾被明廷5次拒绝册封的光海君为主体,讲述了这个君王的人生。

与正统严肃的历史剧相较,《双面君王》虚构出了一个“王子与贫儿”式的戏剧点,在民间找了一位和光海长相一模一样的人充当他的替身,替他阻挡危机,这就使得电影着重于一出好看的故事而非还原史事。电影请了李秉宪、沈恩京、柳承龙等当红明星,在制作上力图还原当时的服饰、化妆和布景,加上极为出色的摄影,单就电影本身,也有相当程度的观赏性。

法国(新旧之争)

代表影片:《玛戈王后》《三个火枪手》

1453年,法国成功击退英国,结束百年战争。法兰西王国在这场战争后成功统一整个民族,仍旧为以后法兰西王国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石,但保守人士和新教徒的新旧冲突,也成为这一时期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主旋律。

表现这段历史《玛戈王后》以16世纪后半叶处于“胡格诺战争”时期的法国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法国最著名的宗教历史事件圣巴托罗缪惨案。但本片的焦点其实是伊莎贝尔·阿佳妮所饰演的玛格丽特公主嫁给新教徒的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期间,与她的情人拉莫勒的爱情故事。电影中涉及大量宗教冲突背景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譬如著名的“阴险贪婪”的摄政王太后凯瑟琳·德·梅第奇,被凯瑟琳操控的提线木偶法兰西国王查理九世,与凯瑟琳有乱伦嫌疑的查理九世的弟弟安茹公爵亨利,电影对历史阴谋的表现是一大看点。

同时代的传奇人物

《女伯爵》

16世纪欧洲流传着吸血鬼的传说,而绰号“德拉库拉伯爵夫人”的匈牙利女伯爵伊丽莎白为永驻青春,谋杀了600多名处女,以血沐身的故事无疑最让人毛骨悚然。女伯爵伊丽莎白这一人物也被多次搬上银幕,法国女星朱丽·德尔比自编自导自演的《女伯爵》把这一恐怖故事拍成了一部凄美的爱情悲剧,相当出人意料。

《浮士德》

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的民间传说人物,歌德完成于1832年的诗剧《浮士德》让这一人物家喻户晓,德国大导演茂瑙1926年将歌德的诗剧的第一部分改编成了电影,影片充满了德国表现主义视觉色彩,今天看依然令人震惊。

《猿飞佐助异闻录》

战国时代日本最富传奇的群体非“忍者”莫属,筱田正浩1965年的作品《猿飞佐助异闻录》讲述的就是著名忍者猿飞佐助的故事,就像中国的武侠电影,影片讲述的是夸张了得传奇故事,但筱田正浩赋予了影片新浪潮电影的风格,在众多日本剑戟武士片中显得十分独特。

《唐璜艳史》

16世纪欧洲真正的情圣要数唐璜,这个后世被无数文豪青睐的把妹高手倒是在电影里出现的不多,其中黄金年代的好莱坞热闹的古装喜剧1934年《唐璜艳史》算是比较知名的作品,默片时代好莱坞第一男星道格拉斯·范朋克出演唐璜,在当年也是实至名归。

《大鼻子情圣》

除了“三个火枪手”, 16世纪法国的另一个传奇人物是“大鼻子情圣”西哈诺·德·贝热拉克,1990年法国拍摄的《大鼻子情圣》是一部典型的古装浪漫爱情片,这部影片让杰拉尔·德帕迪约加冕戛纳影帝,他也从此和“大鼻子情圣”直接画上了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