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价值的分化与转型

2014-12-24罗溪溪

艺术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市

罗溪溪

摘 要:现代科技经济发展以来,主要以城市、市民为主体的“新艺术价值”语境中,传统的乡土民间艺术只有通过某种程度的转型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从而得以传承与发展。孕育在都市的大背景文化中,具有鲜明艺术文化色彩的湖南女书,保持传统艺术基本品格的基调上,通过与传统艺术和精英文化的结合来实现转型,立足于当代继承保存了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女书文化;都市;精英文化;传统艺术

在我国从传统农业手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转型期,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衰落和崛起的双重境遇。伴随农耕文明的日趋衰减,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赖以生存,传播的乡村原生态成长环境被不断阻扰和分解,进而有可能被威胁连根崛起的生存危机;另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急剧促使都市获得高速成长,人民为主体的群体迅速扩大,以市民为主导的“非遗文化”正在形成,传统文化中得艺术或将在向“城市非遗文化”的转变中获得崭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日积月累,在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意识下,广袤的农村和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体构成了“非遗文化”的主体,传统艺术即扎根于此。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入变革,不仅农村的土地被都市不断蚕食,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将都市的价值理念,审美趋势,生活方式灌输在农村,逐渐形成了以都市、市民为主导的“非遗”语境。新的“非遗文化”启迪着新的民间艺术,而传统的、被谓为“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某种程度的转化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实现长久的传承与发展。

永州作为湖南省现代化程度较为发展的一个市级城市。活跃于其市井大众中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过辉煌的江永女书文化历史,而且在当代仍显示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与传统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艺术相比,永州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实用功能上,还是在表现内容和审美特征上,都带有鲜明的都市文化色彩。主要是来自市民阶层的非遗文化艺术的创作者根据都市大众的实际需要,对传统乡土形态的民间美术加以利用和革新,通过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结合而实现了非遗文化的当代转型,并获得了广大市民的普遍认可和传承。

具体而言,永州江永女书文化的当代发展呈现出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向精英文化靠拢,使原本质朴、粗拙的非遗文化朝着“雅化”、“精美化”乃至“文学化”方向发展;另一种是大众文化结合,使形式相对古老的非遗文化吸收了一些流行文化元素而更具时尚的特色。按照钟敬文先生的文化分层理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下层文化即指由广大的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上层和中层文化则相当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样看来,原本从属于下层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新民间”语境的生成中向上游文化靠拢,并呈现出同时朝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个方向分化发展的不同趋势。

1 向精英文化靠拢的民间美术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创作群体是农民与手工业者,其身份、地位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为低,然而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分享的精英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差距。20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被知识分子不断发现并认同,其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分歧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在精英文化所建立的话语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避免地要迎合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而呈现出向精英文化靠拢的趋势。根据笔者对永州江永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女书文化的发展现状的调查,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群体来看,许多民间艺术家或者正在脱离传统都市手工业者的身份而努力进入到精英文化体系。目前在湖南永州地区专职或业余从事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的艺术家有百余人,按照知识背景的不同大概可分为:一类是未受过专业艺术训练、以师徒传授的方式习得技艺的传统手工业者,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另一类是毕业或曾深造于专业艺术工作者,转而从事非遗文化创作的艺术工作者,由于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深厚的艺术功底。一些特殊优秀的非遗文化艺术家因技艺超群而获得了“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欧阳红艳是世界上仅存的数位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传人之中佼佼者。她以文化精英的身份进入到精英文化的视野,并因此享有更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对于生活于当代文化语境中得大多数非遗文化的艺术家而言,非遗文化虽是滋育非遗艺术的原始土壤,却难以从中实现身份、地位和声誉的提升。而精英文化的认可对于艺术家谋求更多生存空间和话语权皆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从江永女书文化的创作内容和风格来看,呈现出一种“雅化”、“精细化”乃至“文学化”的倾向,这一倾向在织制、雕刻、烙画、瓷画等工艺水平较高的非遗文化门类中表现得尤为明确。自2001年5月18日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的“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座谈会暨全国女书学术研讨会提出“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配合抢救工程,特此举办女书文化的非遗艺术展,从入选作品来看,不仅工艺较为繁复、制作精美的美术门类占据了主流。而文学、历史、宗教题材占相当比例。传统非遗文化所习惯于表现的生殖繁衍、吉庆祥瑞等内容逐渐不占优势。我们可以很明显察觉到非遗文化创作所受精英文化尤其是传统精英文化的深刻影响。

2 结语

就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女书文化的发展状况而言,其创作群体,收藏群体和创作内容与风格在新时代形势之下发生了转移或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向精英文化靠拢的倾向。事实上,这也原始就以精工典雅著称的非遗艺术在精英文化所掌控的话语体系中,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一种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钟福明.新民间语境中得民间美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3] 陈东永.“女书”起源与流传的文化特质[J].南昌大學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

[4] 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 高丙中.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1996.

[6] 谢志民.“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着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孑遗和演变[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论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探索黑龙江新媒体动画对民间传统艺术元素的传承之路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