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国务院参事、国务院稽查特派员 车书剑
2014-12-24蓝颖春
本刊记者 蓝颖春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了51%,进入中期阶段,但是与30年前相比,我们面临着持续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城镇化也面临着人口多众、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城市综合承载率不足,城市环境如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空气恶化、产业空间狭窄、生存成本高等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后,如何积极稳妥的加快发展城镇化建设,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成为了当前一个热门话题。这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引擎。
为此,《地球》记者采访了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国务院参事、国务院稽查特派员车书剑。
《地球》: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车书剑: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我认为这十分符合人类需求及规律,是对长期以来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一个校正,是经济发展方式一个重大转变,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了50%;国民生产总值也超过了5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此外我国还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是在取得巨大发展同时,大家清楚地看到过去几十年发展,是以资源和能源的恶性消耗、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过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后,带给人们许多深层次的思考。“十五大”首次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又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升为国家未来发展五位一体的战略。从政策的调整、认识过程,一直到现在“十八大”将其明确作为国策,这一步一步走来,来之不易,一定要十分珍惜。
虽然如此,但由于林林总总的原因,情况没有根本好转,在社会上并未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并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追求GDP仍然是某些城市的发展动力,是地方政府孜孜不倦的渴望和奋斗目标。
在单纯追求GDP的年代里,不少城市在塑造城市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同时,对城市基础建设、城市管网投入甚少,导致存在的问题越发突出。例如,许多城市的地下排水多年不更换、不维修、地下排水系统标准过低;近些年来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地面塌陷严重,使得城市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其原因就在于,之前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欠债太多,并且只重地上、不重地下,许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重难返。即使有一些投入,也是扬汤止沸,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既落后又脆弱,城市的承载力存在着许多缺陷,城市运营亦存在很大的隐患,还有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交通堵塞等问题,都是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顽疾。这些问题不解决,城镇化靠什么支撑?所以,城镇化必须优先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必须把城市运行的安全问题、质量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放在总体规划上,统筹研究、统筹解决。千万不能旧灾未去,又添新灾。经济指标不仅是GDP,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指标、社会人文指标、公共服务设施情况、义务教育年限、失业率等等都应该考虑到。
《地球》: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化建设?
车书剑: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过程,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城镇化发展与建设必须要与城市的资源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相适应,不估计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盲目追求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做法,只能危及城市安全运行。实现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中国城镇化的质量和内涵。充分发挥城镇的生态潜力,增加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当前要抓住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机遇,要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把城市管网、供水、电力、电信等管线建设实实在在地建好,而不是单纯抓城镇化的速度。
自来水、燃气等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城区道路的密度等,这些城镇化指标关系到城镇的生态环境、城市人民生活质量,关系城市安全运行。应该建立和完善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及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既要有经济指标,也要有人均可支配收入、医保覆盖率等民生指标,还要有义务教育平均年限等人文指标。基础设施和环境指标也不可少:比如,自来水与燃气等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道路网密度、医疗床位供给率、城市绿地覆盖率等。指标之间可以有交叉,最好形成一个综合体系,从而实现严格约束。
在“地下隐患”方面,要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查清城镇地下管线隐患基本情况,制定消除隐患改造计划;提升各类地下管线运行安全管理水平、供给质量和综合防灾能力,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城镇化实施发展的过程中,对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等方面强调较多。但也要注重城市建设的细节。建立和完善与城市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基础设施,也是不可或缺的。
《地球》:建筑业在节约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承载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国是如何推行建筑节能的?
车书剑:我国是建筑业大国,建筑业早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活动消耗人类从自然获得的一半资源,同时产生一半的固体垃圾。现在我国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每年大约有20亿至3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每年约有70万公顷的土地被开发。今天的温室效应,无一不是建筑消耗自然资源造成的恶果,建筑节能将成为社会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最为重要的领域。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推行建筑节能以来,无论从立法、制度创新、节能技术、节能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全球低碳节能的呼声越来越高,绿色环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我国绿色建筑产业,也开始进入快车道。
200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建筑节能全面发展阶段。2009年,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侯变化决议,提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2012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政府的重视大家都可以看到。特别是新一届政府,尤其重视建筑节能的问题。李克强总理亲自担任了中国节能领导小组的组长,这个在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而且政府重点推出投资建筑,推行绿色建筑标——鼓励各地办公建筑,学校、医院等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我考察了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城市,这些城市的绿色建筑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过去是试点,现在是试点加大了力度。例如,北京政府表示,今后将以绿色建筑为主题,并提出明确目标。
近些年来在城市建设领域,应当说我国政府一直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绿色社区、绿色城市,同时致力于建设一个融汇国内外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新工艺的最高平台。强调建筑节能和环保,强调与城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发展速度,最大限度减少城乡污染,推动速城镇化进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地球》:建筑节能如何推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车书剑: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今中国大约有7亿人生活在城市里,2030年这一个数字有望增加一倍。城市成为战略减排的重点,城市消耗了全球近三分之二的资源,排放70%的温室气体。我国建筑蕴含着节能潜力,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如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效率的有效途径,促进绿色城市建设发展。
但与国外相比,我们建筑节能在立法上,起步还比较晚;出台多项政策还不够配套,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节能技术和节能建筑材料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率还很低。目前我国城市近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95%以上属于高耗能,单位消耗仍然是发达国家的三倍以上。
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建筑所面对的难题,我认为建筑要与自然、城市、社会和谐发展,反对浪费能源、消耗资源的奢华装修和盲目攀比。例如,在建筑高度上,我们在70年代以前高度都不到100米,现在提高了多少了?上海中心现在是提高到632米。据统计,世界高度150米以上的建筑物,我们占了一多半以上。另外装修奢华、盲目攀比,这种奢华风和我国国情非常不相适应。建筑上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这种东西非纠正不可。
所有从事建筑行业的企业家,应借助绿色建筑管理模式和技术,使城市变得更加环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让城乡居民生活在绿色环保当中。企业家必须由业绩导向转变为责任导向。不能说你有钱想建什么就建什么。
要摒弃平方米的成就发展思路,要全面打造绿色竞争力,追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的三围一体,坚持社会的绿色发展。
今后,绿色节能的城镇化发展将释放出巨大潜力,战略性框架会采取突破性创新,创造出商业人文和生态等价值。我们应当立足中国,把握世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趋势,探索企业未来持续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