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汶山考
2014-12-24赫荣定杨杨赫英航赫荣乔
赫荣定 杨杨 赫英航 赫荣乔
(1.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四川 成都,610106;2.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一 汶山与汶山郡
(一)汶山
据西汉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著《蜀王本纪》记载:“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1]“汶山”,是山脉的名称,汶山郡是西汉时期才置郡,是因山名而设的行政区划。而杜宇立国(据三星堆博物馆报道杜宇王朝约400年)应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此时,这片山脉已经叫汶山了。《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中载:自华县以西名山有七个,名川有四个,“曰华山,……渎山。渎山,蜀之汶山。”[2]可见汶山已是当时的名山之一。古称汶山即岷山,古“汶”、“岷”通用,古人称境内之九顶山为“岷(汶)山之首”或“冉駹(mang)汶山之表”。汉武帝时,“冉駹请臣置吏”[3],遂以冉駹地为汶山郡,或置汶山县,汶山之名即由此出(由汶山命名)。
“岷山,董生曰,岷有东西二山,大江(岷江)在其中,江以内东岷也(东岷山),延袤九百余里,上有九峰(指九顶山等、海拔近5000米的山峰),终年积雪,人迹罕到。”
图1: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汶山郡。地图中标注汶山郡治所不同时期,在汶川(县)和灌县(现都江堰市)两地。此地图为北周时期地图截图,引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图书信息室。
由此可见,古之汶山也就是《汶志纪略》中所述东岷山,今天的龙门山脉中段至南段地区,是青藏高原和成都平原的缓冲带,东临成都平原,西以岷江河谷为界,北面是北川湔江河谷。北起老北川县城曲山镇(涪江上游),南至都江堰宝瓶口止;南北长约150公里,东西向最宽处约50公里。汶山地质构造分低山的下环(或称下邑)与高山的上环两大部分,约各占50%,下环大部分山峰高程海拔约1000米,上环高程在海拔1000米以上,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26座,最高峰是茂县境内的九顶山,其主峰狮子王峰,高程海拔4984米(东经:103°51‘11.06“北纬:31°32’35.25”)。其次是位于彭州境内的太子城峰,高程4812米。(见图2)
图2:古蜀汶山区域。虚线范围,为汶山区域(根据地球在线地图制作)。
(二)汶山郡
“汶山郡”。有史记载,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冉駹(mang)部落之地置汶山郡,治汶江县(郡府设在今四川茂县北),辖广柔等五县。属益州。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20-422年)迁汶山郡治于都安县(今都江堰),后数次撤销与设立,至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设郡,会州、翼州、覃州合并置汶山郡,治汶山县(四川茂县城区)。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罢郡设州,汶山郡称会州,后为茂州、茂县至今。
二 汶山为古蜀王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要地区
立国之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古蜀王国自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均以汶山为立国根据地,因为汶山地处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边沿,从汶山山区与成都平原交接处的彭州关口(海拔700米),向汶山腹地直线约30公里的距离,陡升至海拔近5000米,地势险要,具有多处天然峡口关隘,据险可守。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华阳国志》记载:“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5]
(一)古蜀青铜文明之路,汶山是多种矿石的产地
汶山自古以来就是蛇纹玉石矿、铜矿、金矿、银矿、铁矿、煤碳和石棉等矿藏开采地,是国家和社稷必需的矿产资源。“通过对龙门山(汶山)铜矿的勘探、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探讨古蜀人在龙门山玉垒山支脉等地所拥有的铜矿资源。截至1959年,玉垒山支脉B+C1级金属储藏铜为2.37万吨,铜矿以含铜硫铁矿为主,地质年代属前寒武纪。自古以来,一直沿用土法炼铜,到1959年当地才废除了土法炼铜工艺。在彭州龙门山铜厂坡发现了宋代炼铜遗址,并出土了大量铜钱,如北宋徽宗时期的“崇宁通宝”。在核桃坪、桂花坑等处也相继发现了土法炼铜炉遗址。化学分析显示,三星堆博物馆所报道的青铜器中所含元素,在玉垒山支脉的铜矿中均含有。龙门山湔江流域是三星堆所在地鸭子河的上游,有利于铜矿冶炼的初铜水上运输。以上结果提示,龙门山玉垒山支脉包括光光山支脉部分地区可能是‘三星堆’青铜器重要的铜矿开采和冶炼地之一。”[6]
水利资源充沛,分别有湔江、石亭江、绵远河三条河流发源于汶山,这三条河是沱江的发源河流。汶山腹地有广袤田地,有水田和坡地,是“鱼凫王田于湔山”[7]的地方。
从汶川的雁门关,沿雁门沟大峡谷水系上行登山,经头道梁、二道梁、三道梁翻越光光山海拔4000多米的猪腰子梁子,进入彭州境内,沿白水河谷而下,经湔江河谷至彭州关口。这也是“往时(秦以前)龙溪(岷江上游至都江堰)山道未通,绵虒(旧时汶川)与成都平原交通皆取道于湔水山谷。”[8]湔江发源于汶山太子城峰(海拔4814米)西南的红龙池和乾龙池(海拔4023米),经彭州关口进入成都平原后为鸭子河,流经37公里便是鸭子河边的三星堆遗址,这条通道也称为“青铜文明之路”,这条路是因汶山地区出产玉石与铜矿而形成的,是蚕丛、柏灌、鱼凫和杜宇数代王国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见图3)
图3:汶山高海拔地区是铜矿与玉石出产地(根据地球在线地图制作)。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古蜀人还不知道使用金属,除了陶器的使用外,生产工具、兵器和生活用品主要使用天然石材、兽骨和硬质木材磨制而成。”[9]由于玉石特有的密度、硬度以及韧性,成为当时工具和兵器的主要原材料。龙门山(汶山)的玉垒山(玉垒峰海拔4072米)支脉一带蕴藏着大量的玉石资源,为蛇纹玉,是一种质地偏软的玉石,蛇纹玉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的石材之一,龙门山的蛇纹玉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的材质相吻合。当地的玉石与铜矿共生,铜矿又与硫铁矿共生,这天作之合,也导致了人类历史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必然经历的发展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古蜀人在玉垒山采玉时,就看到了铜矿,当时的古蜀人采了玉而扔掉了铜矿。新石器时代末期,当古蜀人认识了铜的使用价值之后,玉垒山支脉的铜矿开始被开采和利用。”[10]从石器时代开始,汶山的这条路,就已经成为古蜀王国经济的生命通道,创造了古蜀“青铜文明之路”。
(二)汶山天然峡谷关隘为古蜀王国军事、政治服务
“青铜文明之路”的两端、从汶川的雁门关至彭州的关口(见图3、图4),直线距离为51.52公里,两边关口都是天然峡口,历代以来都是重要军事要塞。
图4:从雁门关眺望猪腰子梁子,即“青铜文明之路”上需要翻越的海拔约4000米的山梁。
1.雁门关
雁门关距威州(汶川县城)4公里,位于汶川县雁门乡雁门沟口上,北纬:31°29’40.35”,东经:103°37’04.87”,海拔1370米。绝壁临江,古有栈道,其险可知。今于隘口公路上望岷江,汹涌惊涛,令人心悸脚软。对河沙丘上有一马蹄印,传为三国大将黄忠飞马所踏。再上有黄胜关。关附近有二土堆似小山,其状如破土竹笋,直刺蓝天(2013年7月21日雁门沟特大泥石流后,道路和房屋冲毁、迫使经关隘口的公路改道)。沟内是雁门大峡谷。这是一条由东向西全长30余公里的狭窄山谷,大自然的神力在山谷里形成了罕见而奇特的自然景观。
关、堡、墩、台是军事设施,均有定制和规模,关以险据,堡为中坚,墩为报信,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军事防御网。驻军数量各朝代均不同,多时上万人,少则上百人。自古以来,雁门关就是重要军事要塞。最早可追溯到古蜀蚕丛时期,有史记载,唐代有驻军守关。清嘉庆十年版《汶志纪略》载:“雁门关距城(历史上的汶川城不在现在的位置)五十里即唐之(置)‘通鹤军’也(通鹤军是一种行政区划,“军”介于州和县之间,小于州,大于县,设在军事意义重要的地方),外有三墩,负山临水,最为险隘,嘉庆五年重修。”关内有“雁门堡,(明)正统十年……始设、嘉靖十一年重修。”堡内驻“提督一员、掌堡官一员、军兵六十九名、堡主军六十名、戍军二十五名、番兵三十二名”(《文志纪略》)。驻军人员共计188人,清嘉庆年间已废弃。
1935年5月27日-31日,红军四方面军徐向前亲临指挥,占领茂县后挥师南下进攻汶川,川军二十八军第五师25团4个营1000余人镇守雁门关。红军27师经几次战斗攻克雁门关,歼敌1000多人,残敌团长孙燮林40余人逃往灌县(今都江堰),因失关,团长被执行军法(摘引自茂县博物馆资料)。
2.彭州关口
《元和郡县图志》是李吉甫写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卷三十一,“彭州”条:“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代)于此置彭州,以岷山导江(湔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州(彭州)。”“志云:县北三十里丹景山,旧志以为山莳(栽种)牡丹,春时红艳照人,故名(得名丹景山)。其前为彭门山,两山对峙,悬岩绝壁,相去数百步(一步约一米,峡口两山相距数百米),如门,即天彭门也。”[11]
图5:彭州关口牛心山、牛心寨及天池寺。a.在牛心山顶天池寺远眺成都大平原。b.牛心山顶沿绝壁遗存的石砌墙,应为牛心寨的墙。c.牛心山顶看湔江河谷。d.牛心山最高处向北眺望汶山腹地和玉垒九峰太子城峰。
彭州关口,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镇,北纬:31°05',东经:103°50',海拔:740米。湔江出山峡口,巍然屹立的寿阳山、牛心山,夹江对峙,雄踞湔江分流堰首,扼山区七场镇咽喉,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地形非常险要,故称“关口”,是汶山山区腹地进入成都平原的门户。峡口湔江北岸的牛心山,最高点海拔969米,形似牛心,面临成都大平原,背负汶山,其东南为稍缓的坡,北面和西面为绝壁,站在牛心山顶向北望,汶山腹地玉垒九峰太子城峰尽在眼前。向南望,是茫茫无际的成都大平原。西边石砌寨墙绝壁下是滔滔的湔江穿峡口而过,从山顶到江边绝对高度达229米,隔江与寿阳山对峙形成“天彭门”天险。牛心山顶有一个据险而建的牛心寨,建成年代不详,有石条砌成寨墙,墙厚0.9米,残存墙基长约300米,沿北面和西面绝壁而建,顺悬崖山势一直延伸接近山下。据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所立碑记载,当时的寨内可容万人。寨内有天池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由宝志禅师(宝志[南朝·梁]公元418-514年,僧人。俗姓朱氏,金城人,是今甘肃兰州人)创立道场,是彭州七佛道场之一,在唐时期最为兴盛,寺内有一个天池,长13.4米,宽5.7米,深3.5米,池水长年不竭,江清池清、江浑池浑。历史上曾多次驻札武装团体,是据守关口屯兵的好地方。峡口南岸的寿阳山,最高点海拔1007米,山势险峻,峡口临江处是百米高的绝壁皂角崖,彭白公路在这里凿壁而建。
3.高景关
沱江第二发源支流石亭江,位于四川省什邡市境内,在其境内长87公里。源头在汶山九顶山东侧的二道金河(洛水)和头道金河(章水),从汶山流入成都平原的出山口叫“高景关”,北纬:31°17'0.8.36″,东经:104°01'51.37″,海拔:718 米,高景关以下称石亭江,关内叫洛水。江水流至金堂赵镇入沱江,最后流至江阳(现泸州市)汇入长江。
高景关绝壁千仞,与对面的云盖山左右对峙,形如一道雄关铁门,名叫“瀑口”。瀑口的山形地貌,酷似都江堰内江的宝瓶口,那滔滔奔流的洛水,进入瀑口飞流直下,分别注入朱堰、李堰和火堰,流向万顷田畴,是战国蜀郡守李冰继都江堰之后,“凿瀑口,导洛水”,造福川西平原的又一丰碑。
高景关内是汶山从九顶山至下环另一丘陵河谷地带,洛水河水量充沛,有大量的可耕田地,洛水(石亭江)支流湔氐河八角镇与湔江支流白鹿河彭州白鹿镇接壤,彭州湔江流域与什邡石亭江流域有小夫路公路(5·12地震后公路废弃,目前正修建中)连通,交界处北纬:31°13'30.19″,东经:103°56'00.41″海拔1349米的大垭口,两个地区来往方便。什邡地方语言延伸到彭州白鹿镇的漓沅山、白鹿山一带山上原住民,山下白鹿镇原住民则是彭州地方语言。
湔氐河八角镇一带有很多古蜀相关遗址,什邡与彭州接壤的漓沅山有众多的古人类居住过的溶洞,当地人称其为“寨子”也称为“莽子洞”(什邡方言),或“蛮子洞”(彭州方言),如:彭州唐坝子的王家寨子、五龙洞等。什邡八角镇的秦仙洞、穿心洞等以及羌王坟遗址多处古蜀遗迹。八角庙传说是柏灌庙遗存,有可能是后人的地方语言将柏灌误读成八角。
4.辕门擂鼓
汶山最北端是老北川县城曲山镇(曾毁于2008年“5·12”地震)的湔(戬 jiǎn)江河谷,北纬:31°50'27.09″,东经:104°17'34.17″,高程海拔:660 米。山高谷深绝壁悬崖。湔(戬jiǎn)江流到这里,有两个180°大折返,江流峡谷两座山如两道墙剑锋相对,回折成一个曲折的“Z”字形,在976米的直线宽度内,形成南北三道江、两道山。南面这道山叫“龙尾”,因此古时在此设“曲山关”,形成天险。曲山镇座落在龙尾山的江对岸。
图6:湔(戬jiǎn)江流到北川曲山镇,有两个约180°大折返,江流峡谷两座山如两道墙剑锋相对,回折成一个曲折的“Z”字形,在976米的直线宽度内,形成南北三道江、两道山。
湔江由发源于北川青片乡境内的青片河、发源于松潘境内桦子林的白草河以及南华沟和都坝河等支流组成,白草河和青片河在北川县禹里乡汇合后,称湔(戬jiǎn)江,流经北川禹里、漩坪、曲山等乡镇后并入通口河,在江油市青莲镇铧嘴汇入涪江。干流全长72公里,湔(戬jiǎn)江峡谷南面为汶山,北面是岷山山脉,是著名的北川地震断裂带。
北川古属冉駹地,汉武帝元鼎六年置汶山郡。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置北川县,唐太宗贞观八年年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并北川县入石泉县。公元1117年,宋朝时在北川设“石泉军”(“军”介于州和县之间,小于州,大于县,设在军事意义重要的地方。)主要为了防御北川、松潘、平武和茂县的羌人,以确保川西北平原的安全。
由于北川与茂县松潘等番地接壤处山势与雁门沟光光山、岷江河谷通往都江堰的道路相比相对平缓,特别是茂县通往北川的土地岭,山梁道路最高处海拔仅2168米,交通相对便利,因此古蜀数代王朝战争,可能主要发生在北川湔(戬jiǎn)江河谷。是从古至近代的战场,仅明朝嘉靖年间的数十年中,石泉县城(现禹里乡)就被白草番羌人攻陷达7次。
石泉军和石泉县的治地在现北川县禹里乡。要面对来自青片河茂县和白草河上游松潘两个方向羌人的进攻,南宋末,因屡遭石泉羌人袭击,石泉军治地被迫迁到永安三盘寨、辕门坝,驻扎了大量南宋军队,因为官军大营的门为“辕门”,因此永安三盘寨后改名为“辕门坝”。
擂鼓镇是因古蜀时期,在此战争擂响战鼓而得名,当地有民间传说:孽龙祸害人间,二郎神杨戬奉命前来捉拿,在擂鼓镇与之激战,而为了助阵,托塔李天王曾经摆阵擂鼓的地方被后人称作擂鼓镇,当年的羊皮鼓后来变成了石鼓,现在还在擂鼓狮子山上。擂鼓镇是通往北川老县城曲山镇的门户。
图7:a、b.座落在安昌河谷的辕门坝、擂鼓镇。c.北川湔(戬jiǎn)江河谷是著名的地震断裂带,江南是汶山山脉,江北是岷山山脉。
相传湔(戬jiǎn)江是为纪念二郎神杨戬擒孽龙而命名,“湔”字与“戬”字同音,与彭州湔江不同的是,当地原住民方言读“湔”字仍为“戬”jiǎn的发音。
北川湔(戬jiǎn)江河谷天险,自古以来自然灾害频发、战火不断,致使北川县、石泉县治地屡遭摧毁而数次迁址。也是古蜀族的战略要地。北川遗留至今的地名:石泉军、曲山关、擂鼓镇、辕门坝都是因军事关隘而得名。
三 结束语
事实证明,汶山是古蜀文明的源头、地处今天的龙门山脉中段至南段地区,是“三星堆”青铜器的铜资源重要开采和冶炼地之一,是黄金、玉石等原料的产地之一,也是古蜀族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汶山山脊进入汶山腹地、成都彭州的湔江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汶山有多处天然关隘屏障,据险可守,是理想的护国天障。汶山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数代古蜀王朝的生存紧密相关。因此,探索汶山的区域、范围、地理地貌、物产矿藏,为解开古蜀王国重重谜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扬雄.蜀王本纪[M].西汉(B.C.53-A.D.18).
[2]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M].西汉(B.C.145或B.C.135-B.C.87).
[3] 何宗海.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A].
[4] 李锡书.汶志纪略[M].嘉庆十年(1805).
[5] 常璩.华阳国志[M].东晋(291-361).
[6] 赫荣定等.探索三星堆青铜文明之路[EB/OL].(200802-140)http://www.paper.edu.cn.
[7] 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M].东晋(291-361).
[8]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9]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A].唐(758―814).
[10] 赫荣定 赫荣乔.RD He& RQ He.What did the bronze eye-like brism tell us[J].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2014(4).
[11] 罗胜利.北川明代军事设施关-堡-墩初探[J].四川文物,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