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在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研究*
2014-12-24李佳玉
李佳玉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1 协同创新与图书馆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正式创立了协同学,认为协同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1]。协同学的研究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的80年代,学者们将协同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不同学科领域,协同学也慢慢从自然科学的研究跨入到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2012年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 该项国家工程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2]。
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传播知识、提升高校文化竞争力、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使命。“2011计划”的实施与推进,促使各高校为提高各自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软硬件资源建设。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软实力代表的重要条件之一,“2011计划”的实施必定将高校图书馆纳入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中。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在协同创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研究应成为当今图书馆界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协同创新下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
2.1 协同创新下高校图书馆面向高校内部的角色定位
“2011计划”的启动实施为各高校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也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资源保障机构,是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坚实基础。以“211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的实施促使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建设 ,将图书馆界国际化的理念、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源及人力物力整合起来,建立共享、共建、共知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在“211工程”项目中是项目实施的承接单位,也是项目实施的使用单位;是项目实施的资源保障机构,也是项目实施的资源建设机构。
在协同创新大趋势下,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中,深化体制改革,改变原有模式,向着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图书馆作为支持该项计划的信息服务机构,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既是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校协同创新的服务机构。图书馆在高校内部协同创新角色定位如图1所示。
图1 面向高校内部的图书馆协同创新体系
2.2 协同创新下高校图书馆面向校外科研机构的角色定位
现代社会是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协作构成的社会体系网。个体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体系之外,必须与他人或团体建立协作关系。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除自身内部建设之外,必须与联盟馆、校外科研机构等进行互通有无、合作发展。
图书馆自身信息资源及发展能力是有限的。要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资源服务,为支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高校图书馆需同外界资源机构进行协同合作。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联盟成员馆以及校外科研机构是图书馆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合作单位。各成员馆及科研机构资源各具特色,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最大化,可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学科创新依赖于全面、完整、高水平的专业信息资源,而孤立的图书馆资源具有局限性,建立联盟馆、联盟科研机构后,学科创新资源的全面性、完整性得到了保障。
高校图书馆在协同创新中,面对校外图书馆及科研单位,其角色定位是信息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以及管理者(如图2所示)。
图2 面向校外科研机构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联盟体系
2.3 协同创新下高校图书馆面向政府及企业的角色定位
协同创新旨在人才、学科、科研能力的创新发展,提高我国高校整体创新能力并与国际水平靠拢。无论是人才创新、学科创新还是科研能力的创新,最终都是为了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面对社会发展,必须看到社会上各团体各组织,尤其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每个企业。产学研、校企联合发展已不是新模式,在国内已有多年的合作历史与成功案例。
图书馆在协同创新大环境下,除自身发展、成员馆联盟机构合作之外,不可忽视企业的力量。高校、科研机构对科学研究的理论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研究所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将科研结论运用到企业中。此外,企业本身也具有高校所没有的软硬件设施,可为高校在培养人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支持。
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应建立与企业合作模式,并准确定位图书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协同创新下高校图书馆面向政府及企业的角色定位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协同创新体系结构图
3 协同创新下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3.1 基础性作用——信息资源的支持与保障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知识库,不仅可以为高校的科研创新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也有能力为社会的科技创新提供相关的资源与服务[3]。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囊括了高校各学科专业的相关文献、信息与知识,经过多年的信息资源建设,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资源库。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除具有大量纸质文献资源外,会购买不同学科类型的中外文数据库,以保证其文献资源体系的完整性与丰富性。
高校图书馆自身丰富的资源,不仅可以满足校内师生的学习与科研,又可以满足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信息需求。在协同创新大环境下,为创新体各方提供信息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的基础性作用显而易见。
3.2 服务性作用——信息业务的开展与服务作用
高校图书馆已面向校内与社会开展多项信息服务,如科技查新、定题服务、文献传递、竞争情报等。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其文献信息的高质量性与服务效果的权威性,得到各组织单位的高度认可。在协同创新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仍发挥着服务者的作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与用户的认可开展信息服务业务。然而,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有待改进,将以往的被动服务改为主动服务,主动为协同创新体提供数据、情报、管理等服务。同时,在服务覆盖面上,要突破图书馆与企业、其他科研机构等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将服务范围延伸至所有协同创新体[4]。
3.3 协调性作用——高校、政府、企业间的衔接作用
在协同创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高校内部协同创新中心的子系统,更是协同创新体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范围有所扩大,既服务高校本身,又面向社会其他创新个体提供服务,包括政府、企业等组织单位,在其中起着组织、连接与协调的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馆资源库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易于将各创新个体聚集起来,共享资源,互通有无。不同于以往图书馆联盟式的协同发展,在协同创新体系中,高校图书馆的联合模式有所转变,不局限于形式上的联盟,更注重实质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效果。良好的服务有赖于高校图书馆的协同创新资源平台、协同创新发展机制、信息资源挖掘与共享技术等,将分散的创新个体集中起来,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文化氛围,力求在有限的资源中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
4 结语
“协同创新”作为新兴的理论学说,它的提出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定位图书馆在协同创新环境中的角色与作用影响,是目前业界正在探讨的话题。笔者分别从面向高校内部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校外科研机构、面向政府及企业等不同层面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图书馆在协同创新中是信息资源基础平台,为各创新体提供信息资源,同时也是协同创新体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协同创新环境下有其信息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服务性作用及协调性作用。在明确了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后,未来仍需继续深入研究高校图书馆如何突破自身体制限制,在协同创新环境下良好发展,最终提升自身的地位与作用,成为协同创新体系中政府、企业等不同创新体重要的协同伙伴。
[1]哈肯.高等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15
[2]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EB/OL].[2014-01-20].http://baike.baidu.com/view/7263799.htm?fromtitle=2011%E8%AE%A1%E5%88%92&fromid=2913309&type=syn.
[3]庞佳,吴春.高校图书馆为中小企业提供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6):125-128.
[4]吴敏琦.从图书馆联盟到协同创新网络: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J].情报资料工作,2013(3):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