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红尾白螟蛹、成虫及卵特性研究
2014-12-24魏吉利黄诚华商显坤潘雪红王伯辉
魏吉利,黄诚华,商显坤,潘雪红,王伯辉
(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南宁 530007)
甘蔗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Snellen)]又称红尾蛀禾螟,属螟蛾科,分布于我国广西、广东、云南和海南等地蔗区[1-2]。甘蔗红尾白螟是我国甘蔗上的蛀茎类害虫之一,以幼虫为害甘蔗,甘蔗苗期受害造成枯心苗,影响当年甘蔗的有效茎数;甘蔗生长中、后期受害,造成甘蔗死尾,并抽出多条侧芽,蔗梢形成“扫帚状”[2]。有关甘蔗红尾白螟的研究报道较少,其发生概况、形态特征、有效积温、性外激素、预测预报等已有报道[3-10]。过去仅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的沿海蔗区时有发生。根据2011—2013年调查结果发现,在广西各蔗区均有发生,尤其在百色、来宾等蔗区发生极为严重,一些蔗地白螟为害株率达90%以上,比甘蔗二点螟和条螟为害率高,已上升为该蔗区主要蛀茎害虫。甘蔗红尾白螟近几年有迅速扩散为害的趋势,从部分蔗区零星发生至现在整个广西大部分蔗区均有发生,在广西部分主要蔗区发生危害严重,极大地影响了甘蔗产量和品质。有效地控制甘蔗白螟的危害是目前甘蔗生产上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对其生活习性、发生规律等的研究报道较少[2,11]。本研究以本地甘蔗红尾白螟作为研究对象,在室内观察甘蔗红尾白螟成虫羽化情况,蛹、成虫和卵的发育历期,以及雌雄蛹和成虫的体重、体长、体宽(翅展)的测量,目的是更细致地了解甘蔗红尾白螟的生物学特性,为深入研究此虫奠定基础,为制定甘蔗红尾白螟的预防对策与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虫源为甘蔗红尾白螟越冬幼虫,采自广西百色,在广西甘蔗研究所室内饲养至化蛹及羽化[12]。室内用温湿度记录仪记录每天的温湿度变化。
1.2 试验方法
1.2.1 甘蔗红尾白螟雌雄成虫羽化观察 取室内饲养的有甘蔗红尾白螟越冬代幼虫的甘蔗枯心段730株,将甘蔗段一端插入湿沙中保湿,使白螟幼虫自然化蛹和羽化,每天收蛾并记录羽化雌雄数和羽化日期[13],用温湿度记录仪记录每天温度变化。
1.2.2 甘蔗红尾白螟蛹、成虫及卵的发育历期观察 ⑴蛹的发育历期观察:取红尾白螟老熟幼虫若干头,待化蛹后单头装入大试管中,试管口塞入湿棉花球保湿,放于室温条件下,每天观察蛹的发育进度,记录蛹的发育历期。⑵成虫发育历期观察:取甘蔗红尾白螟雌雄成虫各140只,放入有甘蔗苗的养虫笼内,笼内放入湿棉球和蜂蜜水,在室温条件下每天观察成虫死亡情况,记录成虫发育历期。⑶卵发育历期观察:取甘蔗叶片上的白螟卵30块,叶片两端用棉花保温,并放入铺有湿纱布的养虫盒内,在室温条件下每天观察卵块孵化情况,记录卵发育历期。
表1 甘蔗红尾白螟雌雄成虫羽化数量
1.2.3 雌雄蛹及成虫体重、体长、体宽(翅展)测量 随机取白螟雌雄蛹和成虫各30头,用分析天平称量体重,用电子数显(快闪)卡尺测量体长和体宽(翅展)。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13]。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蔗红尾白螟雌雄成虫羽化观察
由表1可见,雌雄成虫羽化时间在3月30日至4月13日之间,甘蔗红尾白螟成虫羽化期为15d,羽化期日均温度为21.41℃。在成虫羽化期,除4月1日、4月6日和4月12日外,其余每天雌虫羽化数量均高于或等于雄虫数量。从雌雄成虫羽化数来看,其雌雄比为1.36∶1。
表2 白螟雌雄成虫及卵的发育历期
2.2 甘蔗红尾白螟蛹、雌雄成虫及卵发育历期观察
由表2可见,日均温度在18.86±0.381℃条件下,红尾白螟蛹的平均发育历期为35.14±0.370d,区域在30~39d之间;日均温度在25.43±0.619℃条件下,白螟雌成虫平均发育历期为 6.10±0.220d,区域为1~13d,雄成虫在日均温度为25.00±0.528℃的条件下,平均发育历期为7.13±0.451d,区域在1~13d之间;白螟卵在日均温度为 25.53±0.473℃条件下,平均发育历期为 11.58±0.267d,区域为 8~14d。
2.3 甘蔗红尾白螟雌雄蛹及成虫体重、体长、体宽(翅展)测量
由表3和表4可以看出,甘蔗红尾白螟雌蛹每头平均体重为126.55±4.202mg,平均体长为17.73±0.214mm,平均体宽为3.70±0.050mm,体重和体长及体重和体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体长和体宽呈显著正相关;雄蛹平均体重为75.33±1.992mg,平均体长为15.27±0.181mm,平均体宽为 3.12±0.034mm,体重、体长和体宽三者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甘蔗红尾白螟雌成虫每头平均体重为 80.06±2.026mg, 平 均 体 长 为15.39±0.202mm,平均翅展为 38.58±0.350mm,体重、体长和翅展三者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雄成虫平均体重为34.85±2.179mg,平均体长为13.18±0.140mm,平均翅展为33.06±0.303mm,体重和翅展没有相关性,体重和体长及体长和翅展呈显著正相关。
表3 雌雄蛹及成虫形态参数
表4 雌雄蛹和成虫形态参数相关性
3 结语
研究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可以为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防治策略的制定和防治效果的提高。对甘蔗红尾白螟蛹、成虫及卵的特性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建立该虫的预测预报模型,从而制定更有效的防控措施。本试验是在室温条件下,观察了甘蔗红尾白螟成虫羽化情况,及雌雄成虫羽化时期和温度变化的关系,并观察了红尾白螟蛹、雌雄成虫及卵的发育历期。昆虫的发育与温度关系密切,最适温度是其发育的最佳状态,本文用温湿度记录仪记录每天室内温度变化,与红尾白螟发育进度进行比较,更清楚地记录了红尾白螟各虫态发育与温度的关系,只有在最适温度及有效积温条件下,昆虫才能正常发育,繁殖。另外,本试验对甘蔗红尾白螟蛹及雌雄成虫体重、体长及体宽(翅展)进行了测量,并分析了其相关性,只有雄成虫的体重和翅展没有相关性,其余雌雄蛹和雌成虫的体重、体长及体宽(翅展)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甘蔗红尾白螟幼虫的发育历期、整个红尾白螟的发生世代及有效积温等特性尚在研究中。
[1]李杨瑞.现代甘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43-344.
[2]周至宏,王助引,陈可才.甘蔗病虫鼠草防治彩色图志[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8-89.
[3]任大方,梁路,邓其锐,等.甘蔗红尾白螟性引诱的初步研究[J].昆虫知识,1980(4):163-164.
[4]伍德明,阎云花,任大方,等.甘蔗白螟性外激素研究初报[J].甘蔗糖业,1986(8):33-34.
[5]张善干,张玉华,陈德明.红尾白螟和二点螟性外激素分泌腺的形态构造[J].昆虫学报,1989,32(1):80-82.
[6]熊国如,李增平,冯翠莲,等.海南蔗区甘蔗害虫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2):2243-2249.
[7]第一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雷州半岛甘蔗白螟发生概况及当前防治意见[J].广东农业科学,1966(2):21-22.
[8]曾万秋.红尾白螟卵和枯梢分布型调查及取样方法比较[J].甘蔗糖业,1987(5):43-46
[9]魏吉利,黄诚华,潘雪红,等.甘蔗红尾白螟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6):38-40.
[10]广东遂溪县农业局生物防治站.甘蔗白螟发生期预测方法的初步研究[J].甘蔗糖业,1979(8):37-39.
[1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产高糖甘蔗种植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2]广东省粮食作物研完所植保组.人工饲养白螟和田间释放啮小蜂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73(3):28-29.
[13]康智,张秋梅,闫家河,等.山东美国白蛾越冬蛹室内羽化观察试验[J].山东林业科技,2010(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