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原文化对历史上北方地区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其当代启示
2014-12-24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历程集中反映了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进程,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具有鲜明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的区域文化。古代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是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北方草原多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出发,探讨北方地区城市形成、发展与文明进程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北方地区各时代、各民族在城市文明方面的历史经验,认识古代北方地区城市的草原文化特色并为当代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北方地区城市发展阶段特征及历史作用
城市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在此根据北方草原地区城市发展特征将其划分为萌芽期、肇始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转型期五个阶段。
(一)萌芽期——草原史前文化中的城市雏形。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东部的西辽河上游一带自然环境优越,是我国北方地区人类最早聚居的重要区域。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两个地区出现了围墙、环壕等具有城郭意义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老虎山、红山等文化遗址。在史前社会聚落中出现的围墙、环壕等属于聚落设施,是城市的萌芽。
(二)城市肇始期——周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统治势力深入到北方草原地区,在当地兴建的城市主要有西周时期的“南仲城”,战国时期赵国的城市代郡、云中郡,燕国的右北平郡、秦国的上郡等城。秦汉时期沿用战国燕赵秦三国既汶郡县并新建许多郡县,有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等郡级城市。当时草原民族对定居城市需求不强,但有一些类似于城郭的统治中心,诸如匈奴的“单于庭”、“龙城”。同时,在匈奴活动的草原地区,有为安置汉族降人所建的赵信城、范夫人城等。
城市肇始期的主要特征为:中原诸国为防御北方各族的南下,在北部边疆设立郡县,建立了以郡治为中心城市,辅之以县城、防御性边城的军政管理体系。从这一时期开始,北方地区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各级城市。此时尚未有关于草原民族兴建本民族城市的记载。
(三)城市发展期——魏晋北朝隋唐时期。拓跋鲜卑在汉代成乐城旧址上修建盛乐城(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是草原上最早的都城。北魏为防御柔然构筑军镇防御体系,建立六镇,包括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也属于不同规模的城镇。隋唐王朝为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等族的侵扰,修建了一系列军事防御、政治羁縻型城市。隋朝设置大利城,修筑金河、定襄等城。唐朝修建安东、东夷、燕然、瀚海、单于、安北等六座都护府、三座受降城。回鹘汗国在漠北鄂尔浑河谷兴建都城哈刺巴拉哈斯,另外还有合罗川(额济纳河)下游的公主城、克鲁伦河畔的可敦城等。
城市发展期的主要特征为:北方地区先后为多个草原民族割据政权统治,其所建城市集中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但是在北方草原纵深地区建筑的城镇还不多。北方草原民族以建筑都城为标志开始兴建自己的城市。
(四)城市繁荣期——辽夏金元时期。辽夏金元建立都城、路城等较高级别的城市,掀起建设城市高潮。契丹的城市分为五类,即都城、一般州县城、投下州军城、奉陵邑和边防城,契丹以五京(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为中心,下设府、州、军、县、投下军州和边防城,金代城市多沿袭辽并有所发展。西夏在内蒙古西部设立黑水镇燕军司(今额济纳旗黑城)等城镇。辽金时期,以都城为中心的各类城市数量大增,出现了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功能趋于完备。
蒙元帝国在前代基础上实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蒙古国时期兴建了首都哈刺和林城,忽必烈在漠南兴建上都城,形成了以上都为中心、辅以各级路府州县治所城市和诸王投下镇城的草原城市体系,主要包括上都、大同、大宁、宁昌、应昌、全宁等路城及汪古部投下诸镇城等。元代中期又修建了中都城。
城市繁荣期的主要特征为:北方草原诸族先后大规模兴建各级城市,形成北方草原城市体系,并在城市建设中较多地融入草原文化因素,凸显草原城市特色。
(五)城市转型期——明清时期。明初在北方地区设置诸多卫所级城池,如开平卫、东胜卫、云川卫等,不属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明中期俺答汗兴建归化城,即今天呼和浩特市的前身。清代在北方地区设置府州厅县等行政建制,多数建有城郭,如东部区的赤峰、多伦诺尔城,中南部的绥远城、托克托城、东胜、包头等,阿拉善地区的建国营、定远营等城。
城市转型期的主要特征为:城市逐渐发展成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近代化步伐的加快,社会的发展促使传统古代功能单一的城郭向政治、经济、文化集聚的近现代城市转型。
在中国古代,诸游牧一狩猎民族在北方地区所建城市起到了拓展草原文化的作用,尤其是10世纪以后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其所承载的草原文化特质持续不断地与中原汉文明高度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二、北方地区城市选址和格局体现的草原文化因素
草原民族兴建的城市在选址和格局上多依据草原政治文化传统、游牧一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崇尚自然”的理念等因素。
(一)城市选址。北方地区城市建设的选址因素可以归纳为,政治统治的需要、优越的军事战略地位、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便利的交通和商贸往来之便等几方面。
北方地区城市的选址往往与其功能定位和兴建主体有重大关联,例如中原王朝军政管控型城市的兴建往往主要考虑军事战略、交通位置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实施管控等因素。而草原民族兴建的城市有时会基于本民族发源地或以兴建的城市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如回纥汗国的都城哈剌巴拉哈斯城,契丹、女真时期的五京以及大蒙古国时期的哈刺和林城。
有一些城市的兴起与当地的社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有重大关联,例如清代中后期兴起的赤峰、多伦诺尔、包头等城市。
还有一些较高级别的城市选址因素是多重的,例如:元上都是一座在都城规划方面具有蒙汉民族文化融合典范价值的中国北方草原都城。元上都所在的金莲川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蒙古统治者建都于此,满足了“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既可以在此地开展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又可以按照蒙古旧俗举行蒙古宗王和贵族的宴会、狩猎、祭祀等活动。
(二)城市格局。历代草原诸民族在兴建城市时,多将游猎民族“逐水草而居”的非定居生产生活方式与中原传统聚落定居方式相结合,将草原文化的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中,不断开创新的城市模式,为后世中国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辽上京分为南、北两城,北面是皇城,南面是汉城,目前所见上京城遗址总体布局呈“日”字形,这是上京的完整形制。上京城的建城理念吸收了唐、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的建城观念,同时又把中原地区的建城观念与契丹族的政治统治方针相结合,贯彻到辽上京的建设中去,其总体特征表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特点。辽上京皇城、大内呈相套状,以大内为核心,其他各类建筑辐射而建。从皇城内发现的各种遗物以及所建寺、庙、观、住宅、院落等遗迹可以确定,以皇帝为核心的契丹贵族应当就居住在这座城中。汉城内的楼、井肆、回鹘营、驿馆等,也呈现出按照汉、渤海等定居民族的习俗设计的主导思想。上京城“日”字形的北、南两城,与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统治方针吻合,北面的皇城有很强的民族特点。《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契丹南枢密院则在“大内帐殿之南”。
元上都城的基本格局包括城区、关厢和铁幡竿渠,城区采用了中国古代中原传统的都城规划设计传统,分为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环套形制。其中,宫城是皇帝的起居和处理朝政之处,皇城之内多为各级官署、寺庙等机构所在地,外城为蒙古皇帝行宫昔剌斡耳朵和贵族驻扎、集会和游猎之所在。从现存遗迹可知,外城由一道东西向呈外弧形的隔墙分隔为互不相通的两个部分,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皇城以北部分应为“北苑”,皇城以西部分应为“西内”。北苑是蒙古贵族培植奇花异草、圈养奇珍异兽之地。西内以棕殿为主,是蒙古贵族举行诈马宴的地方。
三、北方地区草原城市建设x,-l当代的启示
(一)城市建设要与生产力及文明发展程度相适应。传统观念认为,北方草原上生活着的游牧民族多数情况下以“逐水草迁徙”,居住在“穹庐”、“毡帐”之中。这种中国传统文献中的描写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定居生活、城市建设似乎与游牧民族无关。实则不然。通观北方民族史可知,历代游牧或狩猎民族通过努力强盛起来,与中原汉族社会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开创草原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兴建草原城市,而其关键因素便是生产力发展及文明进步达到一定程度。
公元413年,铁弗匈奴赫连勃勃建筑了大夏国都城统万城。这座城地处无定河北岸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建设时用工达10万之众。全城分东、西二城,外围建有郭城,西城为内城,其东侧为宫殿所在地。城墙用三合土板筑,墙体厚实,极为坚固。城门外缘筑有马面、角楼,城中宫殿极豪华。《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华林灵沼,重台密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但考古并未在城中发现多少街衢房屋遗址,可见当时居户并不多。因统万城区处于扼控河套以南地区的古道上,在这里建一军镇或置都城本不足为奇,但因此城设计、建筑所用材质、规模及形态都过于奢侈,脱离了当时大夏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城池刚一建成便受到北魏拓跋焘的批评,认为赫连勃勃“蕞尔小国,而用民如此,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大夏国最终灭亡于北魏,统万城的兴衰从反面说明了城市建设必须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道理。
鲜卑、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及后来的满洲等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形成北方民族城市建设高潮。这些民族在兴建城市时均充分吸收和继承前代或同时代其他政权的城市建设经验,使得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能够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和文明程度向前发展。城市兴起与发展的这一轨迹延伸到清朝统治的前、中期仍然是通畅的。清朝在皇都北京、旧都盛京以及承德城的重建与扩建中取得的成就,集中反映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遗憾的是由于满清在王朝的晚期逐渐走向腐败和保守,又遭遇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致使这时期的城市发展轨迹出现曲折,城市建设被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洪流。
古代北方民族在曲折中对中国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样也传达出了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形态、功能要与当代生产力的性质、水平,文明程度及它们的发展前景相适应的信息。城市是生产力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形成、发展又成为推动生产力和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力量。要尊重城市发展的这一规律,进行现代城市建设既不能落后于形势及发展的要求,也不能脱离实际走得过快、过远。
(二)草原地区的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城市虽然是人口大量聚集的场所,但仍然不能脱离与其周边的山水、林草等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城市建设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与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崇尚自然”是一致的。
元上都的选址因素当中,自然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元上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东南部,地貌为低山丘陵,海拔为1300米,气候为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寒暑变化与干湿周期明显,元代文人有“六月似秋时”、“六月如初冬”等诗句来描写上都地区的自然气候。上都城所在的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上都河、龙岗山和金莲川草原,这些是蒙元统治者选址于此建城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上都城在兴建和使用的过程中特定的人地关系。上都城建于优良的金莲川草原之上,城市北靠龙岗山,南临上都河,“背山面水”,既符合了大一统帝王的传统都城规划标准,又与蒙古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高度契合,实现了人地关系的协调和统一,从而成为草原城市建设的典范。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应尽量避免过度开发。历史上的西夏黑水城在西夏、元、明时期的生态环境十分优良。由于在黑水城周边大量开垦屯田,修筑水渠,过度抽取河水灌溉,人口承载过多,加之战乱不断,导致明代以后地区环境每况愈下。时至今日,额济纳河流域已成为一片戈壁荒漠,城池湮没在流沙、戈壁之中。
(三)四通八达、交流便利是草原城市的必备条件。北方地区的许多城市是历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有一些城市甚至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或重要起点,在沟通欧亚大陆东西交流和中原汉地与草原地区交流方面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辽上京、中京作为契丹一辽政权的都城,位于辽朝统治中心,沟通南北东西,中原地区的汉人多有北上进入这一地区。元上都是蒙古时代欧亚大陆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在这里汇聚了中原汉地、北方草原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各族人士,有商人、官员、传教士、旅行者、工匠等等。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大都会,除了蒙元帝国疆域辽阔、治理有方以外,最重要的是元上都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加之蒙元统治者以上都、大都为核心,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交通体系。蒙元时期实行两都巡幸制度,从忽必烈时期开始一般每年夏历二、三月从大都出发,“北巡”上都,八、九月返回大都,上都至大都共有西路、驿路、辇路和东路四条路,从上都继续向北,可通过帖里干、木怜两道到达岭北地区,交通十分便利。这使得上都城成为名噪一时的大都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作为一处草原城市,必须要做到四通八达,方便交流往来,这样才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启示与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践行开放”是不谋而合的。
(执笔人:翟禹、何天明)
责任编辑:刘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