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农民工“半城市化”现状、困境及对策

2014-12-24秦爽姜明

北方经贸 2014年10期
关键词:农民工对策

秦爽 姜明

摘要:农民工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义事业的战略任务。文章分析了黑龙省农民工群体中长期发展的半城市化势,深刻剖析黑龙江经济模式和实施政策对农民工的影响,为解决黑龙江劳动力流失和引进外来劳动力困难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

关键词:农民工;半城市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0-0040-02

农民工是经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户籍身份在农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为生。农民工的基本特征是常年在城镇就业、居住,但在城镇却落不下户,不具有市民身份,属于“半城市化人”。农民工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了工业化、城镇化需要的大量劳动力,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巨大贡献。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半城市化”问题,使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将影响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一、黑龙江省农民工群体“半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农民工为黑龙江省经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的从农村流动出年轻、富有活力的打工者,形成新兴的农民工大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支柱。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带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黑龙江省经济对低价格的依存度已经攀升到70%以上,约有80%的农民工来自农村,支撑了黑龙江省部分企业的低价位竞争。

其次,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的主力军。他们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满足了加快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仅在黑龙江省是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更是如此。目前,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的57.6%,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变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再次,农民工是城市化的推进者,已成为建设城市、繁荣城市的重要力量。而且,农民工外出务工,扩大了就业,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数据显示,有近80%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外出农民工有强烈的外出就业冲动,也较为容易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但是总体素质偏低,多数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

二、黑龙江省农民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民工群体从整体结构、就业状况、收入水平以及权益保护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这与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密切相关,然而必须看到,作为关系整个城市化进程、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阶层,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仍然严峻,这其中原因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

农民工能否由农民转变成真正的市民,关键在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技术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不仅是农民工能够在城镇找到工作、在城镇立足的重要条件,更是农民工自我发展乃至融入市民社会、最终取得市民资格不可缺少的成功因素。目前,城市农民工虽然大多数年富力强,但总体上的文化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不高,进城就业竞争力低,转移能力较弱。

与往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在受教育程度上,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高于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的仅有18.6%,初中文化的有55.5%,高中文化的有19.8%,大专以上文化的有6.1%。但是,在被调查者中,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处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并且职业技能较低。

同时,农民工们以自己组织外出就业为主,通过正规组织外出的比例很低。从调查结果看,目前黑龙江省农民工外出务工仍然主要是依靠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通过各类正规劳务组织外出务工的比例很低。67%的农民工仍旧是通过同乡介绍,这说明正规组织在组织农民工输出方面工作力度不大,影响面小。

(二)权益问题

在工资报酬方面,农民工工资水平仍大幅度低于城镇居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报告显示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在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导致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较低。黑龙江省自2006年以来,每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但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仍然远低于全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而且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一些企业甚至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农民工唯一的且不可增长的工资标准。相关报告显示,2012年黑龙江省农民工人均年打工收入9570.83元,比2009年黑龙江省农民工年平均工资增长约50%。但2012年黑龙江省农民工的年打工收入比城镇职工全年工资收入低44.2%。

调查显示,每年子女学费仍在农民工总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被调查农民工平均支出学费达4022.5元,占打工总收入平均水平的42%。可见,教育支出已是农民工家庭的第一大消费。并且60%以上的家庭人为子女入学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种种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原因,进城就业农民的子女往往享受不到与城里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大都只能选择回乡就学或在价格稍低但师资弱、办学条件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居住地相对集中,生存空间被挤压在狭小的城乡结合部,居住边缘化、生活孤岛化的现象尤为突出。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

在劳动合同方面,我们了解到,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与以往相比人数增加,但仍占少数。与此同时,随着各种普法活动的展开,以及农民工对城市知识的增加,他们的权利意识有所增加。

在参加社会保险方面,根据统计数据,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44.7%,参加医疗保障的占21.1%,参加养老保险的占10.6%,有74.8%的农民工未参加任何保险。 与城镇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权利相比较,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覆盖面窄。

并且,由于各地社保标准和办法的不同,社保账户在地区之间难以转移。农民工一旦需要转移到其他地方就业,只能被迫选择退保,取回社保账户中自己缴纳的部分,而失去企业为其缴纳的部分,结果是农民工只参保,不享受实惠。

并且,农民工劳动时间普遍偏长,休息时间难以保障。当在工资、工伤等方面遇到纠纷时,多数农民工因人生地不熟而选择默默忍受。

三、黑龙江省农民工“半城市化”的对策建议

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既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头戏,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农民工市民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工职业转化、地域转移、身份转变与农民工的行为方式转变和新市民价值观的形成等多位一体的总体目标。农民工市民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农民工能够获得所在城市的城市户口,拥有城市公民所享有的市民资格和相关权益,并以此身份分享城市公共福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第一,重视和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以就业为导向,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效率。政府应更多地开展法律、安全、生活文明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并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并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用工需求的联系,积极开展订单和定岗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改革财政培训资金的投入方式,清理整合各种名目的培训资金和资源,提高政府培训效率,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

第二,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将农民工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按常住人口进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做好教育、住房等相关公共服务网点布局。继续发挥公立学校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上的作用,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家庭纳入廉租房覆盖范围)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改善农民工公共服务,在公办学校难以覆盖的地方,允许民办机构投资建设农民工子女教育设施,提供就业信息和培训。

第三,加快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和整合碎片化的社保体系,扩大农民工社保覆盖面。实现农民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关系全接续,制定、完善促进农民工参保的政策措施,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市低保范围。

参考文献:

[1] 陈 清.我国农民工群体“半城市化”问题解决路径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2-26.

[2] 韩长赋.如何解决农民工面临的七大突出问题[N].安阳日报,2010-10-16(6).

[3]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N].工人日报,2010-06-21(2).

[4] 刘 博.农民工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身份的缺失[J].重庆社会科学,2012(10).

[5] 丁建兵.中国发展面临“半城市化”挑战[J].调研世界, 2011(1).

[6] 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特征、问题与对策[J].人口研究,2010(2).

[责任编辑:方 晓]

猜你喜欢

农民工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