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问题探析

2014-12-23梁淑英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3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措施

梁淑英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使中国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加快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039-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明确了三农工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至关重要,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战略性任务。

一、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如果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比作是向现代化国家驶进列车的四个“轮子”,那么这四个“轮子”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所以我们要对其研究并使其协调同步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使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为城市、工业和整个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较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制约。当前,中国总体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现代化落后于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业。

(二)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将会增加,而且对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中国粮食安全将面临挑战,一方面是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偏低;另一方面耕地不断减少、淡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加剧,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不断凸显。要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我们一定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为此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要注重粮食的数量,又要注重粮食的质量;在保障当前需要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增强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当前中国农业既面临机遇,也遇到挑战。一方面,我们出口优势农产品,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生产成本的提高和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我们对农产品的进口规模增大、品种也增多。纵观世界各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竞争。中国农产品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根本上取决于我们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不断增长,我们国家农产品的外贸依存度已超20%。只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面积数量存在下降趋势

中国耕地面积数量存在下降趋势,制约着粮食总产量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等等因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减少。1998—2007年九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9亿亩,人均耕地面积降至1.38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全国有666个县(市、区)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预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今后每年还要征占一定的农业用地,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耕地的减少直接制约着粮食总产量的提高。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低下,当前大多数农民使用的机械多半为早已明显过时、陈旧老化的小型机械工具。而且机械化工具普及化程度不高、应用范围不广泛。大多局限于种植业,农村其他各业很少应用。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予农民的农机补贴支持力度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由于农机新产品价位持续上涨,农机作业使用的临时季节性强、经济利润回报率不高,制约了农民对高性能农机的购买欲望。农机营销、维修、配件、供应等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机安全生产隐患严重。农机组织化运营程度低下。目前,农机服务组织市场化、专业化意识很差,组织化运营没有按照正规要求操作,绝大多数农机户个人分散作业,参与市场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致使农机的实际有效利用率极其低下,社会化服务水平严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机应用本应产生的经济获益程度。

(三)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技能低下

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他们没有接受全面系统的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同时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劳动的大多数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和妇女,以致必然导致农业产品大多是初级自然形态产品,农产品的质量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据测算,2013年50岁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超过40%。并且出去的不愿意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留下的也不安心搞农业,这是普遍现象。农产品存在日益严峻的质量安全问题,该领域的科技投入不足问题也很明显。

(四)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中国农业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保险落后等原因,造成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这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就必须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解决农业投资严重不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发展的小农思想依然存在,消除小农思想、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农民运用农业技能的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支持农业走向现代化水平的经济基础还不够牢固,资金短缺仍是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endprint

(五)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土地污染严重、地表水污染严重、沙化面积扩大、土地资源受到蚕食等问题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水土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的破坏,降低农产品质量同时也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农民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认识淡薄。因此,一部分农民保护环境意识差,他们经常为了追逐个人的小私利而破坏自然环境,缺少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导致农村的自然环境、水利资源、土地、山林等资源的破坏,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家的根本,其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对于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一定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连年增产,实现了十连丰,食物供给也十分丰富,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6.5%的水资源,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成绩举世瞩目。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将会增大。同时,耕地面积在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多变,中国粮食增产存在较大难度,粮食供求将呈紧平衡的状态。

面对新形势,我们应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提高科学种粮水平,各地都要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提高全社会节约粮食的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二)提高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基础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机械化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繁重的任务。加大对农业机械发展的投入力度。实施购机补贴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最有效的措施,要不断完善农业机械购买补贴政策,使农民愿意购买价位高但性能强的农业机械工具。加快先进实用农机具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机械技术。健全农机服务体系,引导扩大农机跨区作业品种和范围。加快农机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能,让农民朋友感受到确权登记颁证带来的好处,让农民真正像重视房产证、结婚证一样重视自己的土地权证。稳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针对不同阶段,确定扶持政策重点。发展初期主要帮助解决土地流转、基础设施等问题,成长成熟阶段帮助解决品牌建设、质量安全等问题。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禁止其非农化,要进行引导。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行业。引导高素质人才回流到农村,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三是加快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四)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一直是一号文件的老话题,在2004年的一号文件中,更加强调这项工作的精准性。一是健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二是统筹使用涉农资金。要加大投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公共财政要保障对大中型农田水利、重大技术推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灾害救助的投入。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良种培育、农业保险等领域,政府要给予不同的支持方式。三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制度。设立粮食规模经营补贴,重点向种粮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充分调动人们种粮的积极性。

(五)加快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逐步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强调要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首先,注重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解决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其次,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第三,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使受污染的耕地逐步转作改种。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逐步实施。要特别注意摸清底数,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控制好规模和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修复区农民收入不受影响。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关键是正确处理城乡间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关系。首先,必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现行制度下,征地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是不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中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较多,农民得到的部分较少。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征地程序应加以规范,征地范围应缩小,要建立被征地农民多元保障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得到足额补偿。其次,必须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工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工资、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不能与市民一视同仁,不能成为真正的市民,起不到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流转的作用。只有转移农民,让转移的农民成为真正的市民,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现有城镇常住人口中不到 4 个就有 1 个是非户籍常住人口,总量达 2.34 亿人。转移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第三,必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公共资源在城乡配置仍然不均衡,城乡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仍存在很大的差别。国家必须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 韩俊.改革为根本动力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4-03-05.

[3] 贺军伟.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Z].

[4] 高俊才.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J].中国经贸导刊,2014,(2下).

[5] 邱建均.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