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演员表演必须体验角色的情感

2014-12-23邓青平

群文天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村长舞台创作

邓青平

艺术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精神意识的反映,因而艺术的本源在于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并且一切艺术在表现过程中,都存在潜意识的情感作用。有了丰富的情感,就可以运用神奇的想象力纵横驰骋,天马行空,创造出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的“自然”形象(意象)。我们时常赞美昆仑山的巍峨壮美、祁连山的蜿蜒修长,年宝玉则湿地的妩媚妖娆、青海湖畔的浓装淡抹,这些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都是人们情感参与下对自然事物感受、认知的结果。自然万物是美的,但美的发现需要审美者具备情感的丰富性。没有丰富的情感参与,即使我们登临雄伟壮美的昆仑之巅,沐浴在绮丽柔美的青海湖之畔,搏浪于滔滔的黄河之中,又怎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等的艺术感受和认知呢?

2003年本人有幸参加了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话剧团创作演出的青海方言话剧《客来福来》,剧目一经上演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同时在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节专业文艺调演中,获得九个大奖。因饰演剧中“村长”这一角色,本人获得个人表演一等奖。在剧目排练演出过程中,我学到和感悟到了很多东西。

《客》剧是反映青海土族风情的方言话剧,全剧以青海省互助县李家村迎来一位台湾不速之客林汉飞,村长一家热情接待这位青洽会的投资商为主线,辅以台商林汉飞为母亲寻找五十年前故乡的亲人为副线。经过起伏跌宕的剧情,最终中国西部偏远土乡农村小院充满了欢歌笑语,间接反映出西部大开发给青海经济的发展腾飞注入了勃勃生机。该剧塑造了一群平民百姓的鲜活群象,突出表现了青海土乡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得以改善的实际例证。

话剧表演艺术与演员的最终任务是在舞台上塑造完整鲜明的、活生生的、具有独特性格魅力的人物形象。作为演员,要想塑造好角色,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进行情感的体验,就要亲身去参加自己在舞台上所要反映的生活,亲自去体验自己所要塑造人物所经历的生活,在体验的过程中,演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景、事件、人物,这些所见所闻的社会万象,生活百态,都是很好的表演素材和创作源泉。演员不是体验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通过想象,根据剧情要求和角色的特征,去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世界。作为一种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又不想踏踏实实地去体验生活,体验人物情感,那么在表演中没有真实的感受,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定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干瘪形象。所以,演员要重视积累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必须学会观察生活,生活才是表演创作的源泉。

在《客》剧的排练前期,剧组主创人员到青海互助县体验生活。尤其作为剧中男一号“村长”的扮演者,我必须去看一看生活中的“村长”是什么样子?是在什么样的一种环境中生活的?我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的原貌是怎样的?互助土乡被人们称为“彩虹飞落的地方”,土族淳朴好客,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的说法。《客来福来》的剧名就由此而来。体验生活中我细心观察土族男人们劳作时的动作、形态,说话时的语气、姿态,吸烟时的神情、状态。用心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空气中飘着农村特有的烧麦草的味道,村庄的周围流淌着涓涓小溪,树林里有一种淡淡的青草味儿,田间地头时而飘来悠扬的“花儿”间或夹杂几声嬉笑打骂声,远处偶尔传来人们的吆喝牲口声和牛羊的叫声。我充分运用自己的嗅觉、味觉、听觉、视觉来感受这个典型环境。为了满足角色的需要,我特别注意观察当地村干部,他们是如何工作的,村民之间有了矛盾,他们是如何解决的,作为最基层的干部,他们平时工作、劳动、言谈举止又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并形成了一定的形象积累。我把观察到的这些内容,细心体会、慢慢揣摩,直到理解、消化、弄懂,只有彻彻底底地懂了,才能真正把握好人物基调,为进一步塑造完美的舞台形象做好铺垫。

我觉得演员除了在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外,其本身由于对角色的理解不同,也会引起演员本人的情感共鸣,演员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自己完全化身为角色本身,让自己情不自禁地产生出剧中人物那样的情感来。演员自身的创作素质是创作角色情感的重要条件。演员为创作主体,他自身创作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角色情感的创造。要塑造好一个角色,只有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创作素材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是形象思维。在《客》剧排练中,在剧本赋予的内涵和导演的启发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村长”这个人物在“规定情景”中,也就是时间、地点、环境中是如何行动的?他行动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规定情境是不能以个人意愿来作改变的。作者已然写好时间,地点,并且剧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都已经定妥。如果要改变,必须通过全剧组的一致认可才行。表演是绝对要根据规定情境来进行,不能随心所欲。进行剧本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将作者给予的文字台本,分析好,分析透,自己根据规定情境找出人物言行以及人物行动线。同时深入理解剧本提供的对人物思想深度和性格特色的揭示,努力探索人物的精神气质、思想情感,既要把握住角色的性格基调,又要注意到性格的复杂多面性,从而找到人物特有的眼神、姿态、步伐、语气、语调,以及外部的打扮等,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人。首先在我脑海中想象“村长”的体态的高矮胖瘦,走路时的形体特征,说话时的语气和面部表情。其次,他和村民们的关系如何,在家里他对妻子和孩子的态度是什么样的等等。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时,要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独特的个性色彩,也就是把自己化身为角色。通过这些很具象的思维,一个性格鲜明的“村长”形象浮现在我眼前:他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土族汉子,性格憨厚耿直、豁达开朗,说话办事干净利索雷厉风行。有了初步的人物设计,然后就要运用我的身体、语言让这个形象在舞台上行动(生活)起来。原青海省话剧团的老艺术家、国家一级导演何天龙老师曾说过:演员表演的过程也就是行动的过程,戏剧本身就是行动的艺术,这是它的属性和本质。那么,怎样让这个形象在舞台上行动(生活)起来。我想,作为演员,不是体验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通过想象,根据剧情要求和角色的特征,去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世界。要有创作的欲望和冲动、要有饱满的热情。演员表演的“不是生活”,“不是戏”,而是“人”;“不是我演他”,而是“我是他”。要想演好,演活一个人物,就必须把人物的身份、背景、内心情节以及所在环境完全吃透。要充分理解并消化这个人物,在舞台上才能真正的成为这个人物。我饰演“村长”这个角色时只有三十多岁,而剧中“村长”这个人物是五十多岁,这和演青年人是不同的。首先要在形体和语言上找到年龄感。我观察互助土乡老年人的行为特点,他们一般动作比较缓慢,不像年轻人那样利索。他们在看东西时眼睛是有些眯的,并且头向前探。他们走路时有些驼背,不像年轻人那样挺拔,而且腿有些弯曲。说话的语速也比较慢。于是,我设计“村长”这个人物走路时略微塌点腰、甩着手,说话时声音有点沙哑、朗朗的笑声中却又带着几分诙谐幽默。他思考问题时总喜欢摸着头。我设计的这个人物形象一出场就得到了导演和同行们的认可。角色外形的塑造只是人物创作的第一步。要想成功塑造一个舞台艺术形象,在理解剧本的过程中,要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剧本中的人物当中,把自己想象为剧中所要扮演的人物,把它当作是自己的生活。要从心灵深处感觉到这是一段什么样的生活,我要扮演的以及我的对手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要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情感。有人曾说过:演员创作的第一元素是动作,第二元素是情感,近年来又提出第三元素———思想。有功力的优秀演员在舞台上应该有思想,应该体现出思想品格,应该能揭示出人物深层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演员最主要的是抓住人物特点,要演什么像什么,但怎么样能做到这点呢?还是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然后再加以自己的分析,让你塑造的人物更贴近生活。只有这些还不够,要在合理化成分上加上自己的创作,让人物更加鲜明生动,至于怎样能超然物外,使自己能真正潜下心来,把握剧中人物命脉呢?这还得自己去感悟,多去关注你的人物内心,把你自己和人物互换,将自己化身于人物之上,要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情感。我所饰演的“村长”有改革发展的现代观念,一心想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奔小康,他为了把家乡的优质土豆推销出去,专程到省城考察市场。他支持大学毕业的女儿回到家乡和他共谋发展为家乡做贡献,为此他遭到妻子不理解和埋怨。当他得知台商林汉飞要来家乡投资建设,满心欢喜,积极推销家乡的优质土豆。他具有发展的眼光,在自己努力下,说服台商和他一起办厂共谋发展。当他得知台商林汉飞,就是他失散了五十多年在台湾的姐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亲外甥的时候,他悲喜交加,老泪纵横……endprint

毋庸讳言,《客》剧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等方面,都达到了青海戏剧舞台表演创作的较高水平。为该剧担当编剧重任的是我省著名编剧王稔。他的戏剧语言功力和对于青海土乡生活的熟谙,使得整部剧作生动亲切,而又意味深长。导演苏醒老师在指导排演的过程中善于挖掘生活本身的细节和幽默,将看得见、摸得着、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舞台上,充分发挥了青海话剧团善于刻画市井百姓和小人物的特长,演员真实情感的倾注激发了强烈的表演欲望,从而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在剧中饰演“村长妻”的女演员,在表演中,能认真分析人物性格,细心领会导演意图,以娴熟的表演技巧和表演激情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善良贤惠,聪明能干的农村妇女形象。剧中饰演“台商”的演员,从形体、语言上对人物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创新,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很强的喜剧效果。把“台商”这个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是该剧中的一个亮点。诸多演员在表演中充分展示了刻画人物的功底和观察生活的细腻,尤其是我饰演的“村长”,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成为整台演出的夺目亮点。由于我在方言话剧《客来福来》中成功的塑造了“村长”这一角色,荣获2002年青海省专业文艺表演个人表演一等奖。方言话剧《客来福来》空前的成功,离不开其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多样,语言风趣,泼辣精彩,青海地方风味浓厚等特色,全剧将乡村百姓和小人物的精髓刻画得惟妙惟肖,体现了青海土乡特有的风格。所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我从事了二十多年的话剧表演工作,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我逐渐懂得了表演艺术与演员的最终任务是在舞台上塑造完整鲜明的、活生生的、具有独特性格魅力的人物形象。演员自身的创作素质是创作角色情感的重要条件。演员作为创作主体,他自身创作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角色情感的创造。因此,演员的总体素质以及注意力、想象力、感受力、判断力、表现力、信念感与真实感等,是演员在创造角色情感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我觉得演员在创造角色时情感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热爱生活没有情感积累的演员,是不可能创造出好的艺术形象的。著名电影演员王铁成曾谈到:一切表演技巧都通过演员丰厚的生活基础体现出来。因此演员必须首先“热爱生活”,不管生活是艰难、困苦,是曲折还是一帆风顺,不管个人遭遇以及生活氛围是狭窄还是广阔,只要你热爱生活就能找到乐趣,而这种乐趣就能加深你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体验与感受,从而构成演员塑造角色的基础。演员塑造每一个角色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情感的不断积累和体验的过程。这是我从事多年话剧表演所感受到的。1997年话剧团排演大型话剧《十世班禅》,导演决定由我来饰演陈毅元帅。当时,由于我从事话剧表演专业时间不长,舞台表演还很不成熟,缺少创造艺术形象的必要的方法和手段。以致我在《十世班禅》剧中饰演陈毅元帅这一艺术形象时,觉得我内心很空不充实,只演了一个外壳,我对这个角色的塑造很不满意。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和沉淀,缺乏对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这以后,我开始注重对自己文化素质的培养,注意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作为演员如果没有较好的文化底蕴,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分析剧本,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没有生活情感的积淀,就不可能塑造好人物形象。通过《客》剧的排练演出,使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我的表演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越,通过不断的努力日趋成熟,先后成功塑造了几十个性格迥异的舞台艺术形象。曾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的奖项。特别是2011年我在小剧场话剧《毛泽东又回来了》中饰演毛泽东,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了领导、专家和观众好评。

演员的艺术就是通过表演,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将自己所体验到的人生,传达给观众,使他们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感情,创作时的每一个动作、语言、活动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要做到真实的去体验生活,不然所创作的东西就是死板僵硬的表演。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所需要的情感、状态,不是从外部去索取,而是应该从演员自己身上去寻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的序言中特别强调:“……演员的活生生的,有机的体验的舞台艺术,才能够把角色内心生活的一切不可捉摸的细微变化和全部深度,艺术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够完全的抓住观众的心,使观众不只是弄明白,而主要的还能体验到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才能够丰富他们内心的体验,在他们心里留下不会被时间磨灭的痕迹。”

表演艺术的任务是要在舞台上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了完成好人物塑造,演员必须具备对角色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创造力。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和积累。总之,演员要获得表演上的成功,就要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表演,有句名言概括得很好:“主观认真,客观逼真”。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虚构的,演员要用自己的创作意识把一切舞台虚构都当作真实,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创造人物的情感体验,也就抓住了人物的灵魂和本质。endprint

猜你喜欢

村长舞台创作
Jazz
台上
画与话
原因
丢羊
一叠钞票
不计算比大小
我们的舞台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