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议“花儿”知多少

2014-12-23郑夏

群文天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土族青海花儿

郑夏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它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博物馆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为不同观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架起沟通的桥梁。青海省博物馆是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不单是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历史文物保管的部门,更是对社会大众的一种宣传教育机构。我馆的“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的内容是我省非遗名录中极具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点项目,长期对外免费开放,深受人们的喜爱。

2006年至2009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分三批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50项,其中64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热贡艺术”、“格萨尔”、“花儿”、“藏戏”四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实物展。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原生态山歌,是当地汉、回、土、撒拉、藏、蒙古、裕固、东乡、保安等民族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在青海统称“河湟花儿”,又称“少年”,其中的词称“花儿”,演唱称“漫少年”,声调高亢、舒长,即兴编词,内容分抒情、叙事两类,前者居多,通常为独唱或对唱形式,旧时属情歌,“花儿”只在山野歌唱,必须回避长辈,解放后,颂歌、劳动歌等均广泛采用“花儿”形式。现今有专门的花儿艺术团,由传唱花儿的专业演员为群众登台演唱。

“花儿会”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这里的人民质朴、率真、豪放,“花儿”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歌,倾注了对生活、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花儿会”从每年4月份在全省各地陆续展开,“花儿会”吸引来众多本地区和相邻省、市、县歌手打擂献歌。

2009年,本人有幸参加了第六届西北五省(区)大型“花儿”演唱会丹麻分会场暨互助丹麻土族花儿艺术节。土族是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土族花儿与河湟地区其他民族传唱花儿的旋律有明显区别,独具韵味。花儿会上,观众们欣赏了千人安昭舞表演,参演人员均为当地农民。“花儿”会上,陕西歌手李光明、新疆歌手寇红、宁夏歌手唐祥等著名“花儿”歌唱家们纷纷登场亮相,为听众献上《上一道道坡,下一道道梁》、《阿妈的盖碗茶》、《吆骡子》等曲令。全国首家“花儿”艺术团———丹麻土族“花儿”艺术团的演员们还演唱了花儿联唱《丹麻的广场上浪来》,宁静的山野顿时沸腾,整个会场是一片“花儿”的海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索成龙和林菊花用母语演唱的《拉仁布与吉门索》令人记忆犹深,这是土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优秀民间爱情叙事诗,堪称土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演唱者均为花甲之年,歌声凄凉婉转,引得观众为之动容。

青海的夏天凉爽怡人,近年来,内地游客纷纷选择夏都西宁作为避暑去处,体验原生态,领略民族风情。农历六月初,几位外地朋友相约到西宁旅游,正赶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的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以演唱“河湟花儿”为主,演唱者有汉、藏、回、土等民族的歌手,用青海方言演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六月六一大早,一行人乘车由西宁向北行驶33公里来到老爷山下,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谈笑上山,人们头戴凉帽手举花伞,食品、饮料、小凳马扎子样样俱全,欢聚一堂,放开歌喉,不拘小节地以歌传情,以歌会友。“花儿会”上,民间歌手一人演唱,万人应和。一连几天人山人海,歌声如潮,震撼山川,余音绕林经久不息,歌声、笑声、掌声、欢呼声汇成欢乐的海洋,场面尤为热闹,听,从哪儿飘来小伙子的歌声:

石崖头上的墩墩儿草,/镰刀老了者没割;

这个尕妹哈瞅下的早,/羞脸大了者没说。

听了这挑逗探试的赞歌,对面的姑娘好不扭捏的回应道:

上山鹿羔下山来,/下山了吃一趟水来;

胆子放大了跟前来,/心上的花儿漫来。

小伙子接着唱:

高山的麦子收一石,/大麦哈收给了两石;

多人的伙里把你看,/模样活像个牡丹。

姑娘对带有明显的示意如何回答呢?

八仙的桌子大红门,/手拿个花架子哩;

旁人的妹妹哈嫑费劲,/全看各个家的哩。

这组意义相连,感情层递的“花儿”对唱,语气粗犷,表达直率,情绪激昂,前两句与后两句的谈情说爱相结合,细细咂咂味道,的确妙在其中。当地群众以擅长唱“长寿令”、“东峡令”著称。农历六月,河湟各地的“花儿会”此起彼伏,不胜枚举,游览以听歌、对歌相结合,让人身心愉悦美不胜收。

“花儿”曲令

“花儿”的曲调极为丰富多样,在青海河湟地区,人们把“花儿”的唱法、曲调也叫作“令”儿,每一种曲令都有其独特的声调、音乐、旋律。据统计花儿“令”约200种,较为流行的约100种,在各地区各民族普遍传唱的也有三四十种之多。按流行地区分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循化令”、“互助令”、“西宁令”等;按演唱民族划分为:“土族令”、“撒拉令”、“保安令”、“东乡令”等;按照花儿的衬词又分为:“白牡丹令”、“尕马儿令”、“花花尕妹令”、“好花儿令”、“溜溜儿山令”、“杨柳儿姐令”、“水红花令”、“咿呀咿令”、“大眼睛令”、“红牡丹令”等,它们各呈风姿,或高亢嘹亮,或委婉悠长,或活泼俏皮,或缠绵悱恻。“花儿”在流传地区家喻户晓,人人传唱。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形成了各自的演唱风格和唱腔,长期以来孕育出独特的曲令。民和、循化、黄南曲令是以中低声唱法为主,其中元素加入了土族的“宴席曲”和“婚礼曲”,就编创出了民和曲令,如:“马营令”、“川口令”、“麻青稞令”、“孟达令”、“保安令”等。沿着河湟谷地,大通、湟中、湟源“花儿”的唱腔高亢有力,互助风格以很强的下滑音为结束,以示心中的悲戚之情。据史书记载:土族是由蒙古族和羌族演变过来的,在一次战争中失败的一支人马迁徙到互助,土族的祖先由游牧改为农耕,由于思念家乡,互相倾诉,低声吟唱,生成了土族人独特的民间唱腔与曲令,也就有了现在的“梁梁上浪来令”、“尕联手令”,“尕阿吾令”等曲令。青海花儿曲令众多,博大精深,近几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有专业人员搜集整理、分类归纳,由传媒的推广,“青海花儿”这朵艺术奇葩也进入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

下面欣赏两首“花儿”:

第一首“白牡丹令”曲

白土坡里的尕蚂蚱(哎呦,阿哥的白牡丹呦),

噔嘎噔嘎地跳哩(想我的花儿嘛———牡丹);

阿哥的尕妹妹羞脸大(哎呦,阿哥的白牡丹呦),

嘿哈嘿哈地笑哩(想我的花儿嘛———牡丹)。

曲调欢快,节奏明朗跳跃感强,这个曲令就决定了这首“花儿”的基调。

第二首“沧浪浪令”曲

左边是黄河者哎呦———右边是崖来嘛哎呦,

雪白的鸽子嘛噌棱棱棱沧浪浪浪扑噜噜噜啪啦啦啦飞呀,

飞过来呀嘛嘿呦。

尕妹是鸽子者哎呦———吃水来嘛哎呦,阿哥是鸽虎者噌棱棱棱沧浪浪浪扑噜噜噜啪啦啦啦扑呀,扑过来呀嘛哎呦。

将丰富的衬词精巧地镶嵌在歌词中,又有众多的感叹词,语助词,象声词有机地穿插在歌词中,表达了一种委婉粗犷的基调。

第三首“水红花儿令”曲(括号内的是“水红花儿令”的衬词)

马步芳修哈的(哎呦———花儿那就)乐家湾,

青海的年轻人全(我的水红花)拔完,

(你的大哥哥们走哩嘛;妹妹你们坐哎———

阿哥们是出门去的人哪;哎呦———领上嘛撂下?)

淌下的眼泪嘛(哎呦———花儿哪就)和成个面,

给阿哥烙上个(我的水红花)盘缠。

(我的大哥哥们走哩嘛;妹妹我们坐哎———

阿哥们是吃粮去的人哪;哎呦———领上嘛撂下?)

曲令的基调是悲沧哀婉,愤懑,衬词悲切动人,如诉如泣,充满了反抗的情绪。

“花儿”衬词

以上的“花儿”曲令中,用在句中句末有很多衬词,“哩、者、嘛、哈”,句末的语气词“了、来、子、儿”它们无论在表情达意上,还是在“花儿”土色土香的风味上,还是“花儿”独特的格律上,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花儿”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然,加不加衬字(词),要根据具体和要求来定,并不是不加语气词就不口语化。从“花儿”的格律看,它的作用是补音的,如果唱词的结尾音不足时,就以句末的语气词来补充,不补充也讲得通,但不符合“花儿”的格律,若加上“哩”不但补足了句首句中句尾的音节也符合“花儿”的格律,使“花儿”更加口语化,富于民歌风味儿。

“花儿”是流行在河湟地区的民歌之一,它与其他的民歌有同有异,相同的是都有着口语化的特点,洋溢着泥土气息;不同的是它以河湟地区汉族人民的方言口语为主,这种口语化有助于形成青海“花儿”独特格律,有些口语中也有不足的一面,不似书面语简约、概括等,不足的一面就和“花儿”格律的严格要求既矛盾又统一。在不破坏格律的情况下,语言要照顾内容的表达它的作用就是补意,运用正确的句中语气词,使意义表达的尽量圆满。

以上许多衬字在语法方面跟普通话的语法功能有相同之处,在此不赘述。注重说下“哈”、“者”、“俩”这几个衬字的作用。“哈”字的使用,有时为了避免句中词意的混杂,用“哈”子把前后两词隔开,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把“哈”字用在名词与主谓词组之间,相当于:我对(给)……;第三种情况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与动词之间相当于省略号的时候可见“哈”字的语法功用相当于普通话介词的作用,一般构成介词结构。原因有二,一是受青海方言的制约,因为青海方言中将宾语提前的例子很多;二是受“花儿”表情达意和句式结构上的制约。衬“者”一是用于两个词之间,造成语气上的停顿;二是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时态助词“着”如:左胳膊换到右胳膊,心疼(者)撂不到炕上;三是相当于普通话当中的介词“在”如:有钱时闹的好时候,没钱时我退“者”后头;四是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疑问语气词“呢”如:这两天花儿心不展,心里熬煎哈(者)?衬“俩”一含义与普通话的俩字不同,用在实物名词和动词之间,组成介词结构“用……”还有连词的功用“……和……”。“俩”和句中语气词“啦”通用作用是一样的,字的音型不同,是方言因地域的变异所致。

“花儿”作为词曲相配的民歌,章句如诗,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

省博物馆非遗展厅中有“老爷山花儿会”、“丹麻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相关资料的展板,还有一台制作精美逼真的“花儿”对唱现场的微缩景观,为省内外参观者架起通往了解“花儿”、融入青海民俗的桥梁,使每位观众可以亲身感受“花儿”的魅力,感受民歌民俗。

猜你喜欢

土族青海花儿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吃土族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神秘的土族人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